不想谈明朝,谈到明朝心里很沉重。更别说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什么名臣名相,这是一个名偷,名盗都没有的万马齐喑的朝代,就见朱家那班暴君昏君上蹿下跳,最后把国家社稷玩完的身影...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丞相一职的国家,君主的意义是君权神授,天命所归,他解决的是国家政权来源的合法性问题,至于如何治理国家,这是个专业性非常强的东西,必须由更有天分的人来担当,君主统而不治,而专门由丞相或宰相来负责国家的具体治理,就像农村家里办大事,都要请一位经验丰富,精力充沛,有号召力的人来当总管所有事务,这就是丞相的雏形,中国象棋里居于中枢位置的那颗棋子就是丞相的象征。
君主的天命可由血缘关系继承,因为皇帝是他爸,但他治理国家的才能却无法通过继承得到,国家治理,千头万绪就由专业的管理专家丞相为皇帝担纲,君相分权,这是中华文明成熟的标志。
丞相是皇帝的股肱。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无所不统。丞相制度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丞相也叫做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就是管仲,乐毅,商鞅。
管仲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乐毅则辅助燕昭王振兴燕国,统帅五国联军在济水之西大败齐军,攻占齐国七十余城,几亡其国;至于商鞅则是秦国从一蛮荒小国崛起成为关东六国胆寒的虎狼之国的关键推手,郡县制的集大成者,改变了中国历史。中国人最崇拜的丞相就是三国时代的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正因如此,丞相最阶级接近权力核心,篡位取代皇帝也最容易成功,历史上像王莽,曹操,近代如袁世凯,都干过这些勾当。故皇帝常改变其名称权责,甚至分权方便制约,宰相这一官职历时大约1600年。丞相制度设立之初,丞相的权力是很大的,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不断发展,君主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所以逐步削弱了丞相的权力。隋朝出现的三省六部制就是用来分割相权的。
到了明朝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害怕皇权旁落,废除了丞相制,同时干起了丞相的全部工作,那叫累啊,苦得天昏地暗,宵衣旰食。老朱家祖上历代要饭,没有沾过权力带来的快感,一经接触甘之如饴,嗜权的本性让他不容别人染指,甚至立下规矩,大臣有言设立丞相之位的一律斩首处死。
所以,明朝是没有丞相的,更遑论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什么名相名臣,都是一帮皇帝的秘书而已。
没有了丞相,对皇帝的专业能力要求非常高,几乎是上管天文地理,下管鸡毛蒜皮,明朝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个暴君,其他子孙都顽劣昏聩,无一能承担管理国家的重任,于是喊了一大班人充当办事秘书,个个唯唯诺诺,哪有什么名臣可言?当然,明朝历史上是出现了几位名臣,如于谦,张居正,袁崇焕,但既不是出在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最后也不得善终,要么身首异处,要么挫骨扬灰...
说明朝,还说啥呢?不说也罢...
感谢提问。
永乐、洪熙、宣德是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的年号,三个人是祖孙关系,一脉相承。因为朱高炽在位仅一年,所以在这里只说永乐与宣德年间的名臣。
朱棣靖难成功以后,迁都北京、修纂《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等。朱棣重视经济,勤政爱民,善用人才,振兴文化,为仁宣之治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一切离不开各路名臣的相助。
解缙:总裁《太祖实录》、《古今列女传》;主持编纂《永乐大典》;墨迹有《自书诗卷》、《书唐人诗》、《宋赵恒殿试佚事》等,官至内阁首辅,右春坊大学士。
杨士奇:三杨中的“西杨”,以学识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坚定不移的太子派,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最终将朱高炽扶上了皇帝的宝座。
杨荣:三杨中的“东杨”,其性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在文渊阁治事三十八年,谋而能断,老成持重,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朱棣亲征时驾崩,杨荣秘不发丧,回京向太子禀报,使得朱高炽顺利即位。
杨溥:三杨中的“南杨”,曾因太子迎驾稍迟,被关诏狱十年。仁宗即位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明宣宗朱瞻基即位,罢设弘文阁,把杨溥召入内阁,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主管枢机事务。
杨士奇、杨荣、杨溥并称三杨,他们勤于政事,为仁宣之治的出现立下了功劳,是明朝为数不多的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