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古代有像商鞅、张居正那样的人才?

为什么古代有像商鞅、张居正那样的人才?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活在梦里 访问量:4230 更新时间:2024/1/26 21:59:22

因为君王贤德,治国又太垃圾。能驾驭人才,自己却不能治国,只好选德才兼备的能让辅佐。如果君王和商鞅,张居正那样的才能。商鞅,和张居正该抄家灭门不知多少回了。君王治世能人,希望得天下辅佐的相对于他是庸才,又不是庸才。只有君王是庸才,但不甘心庸政,所以用一些信得过的良才辅佐,为他办事。

刘邦出身低微,但为什么能够在那个遍地诸侯的时代,驾驭张良韩信萧何等不世出的人才?

一个是关键时机、一个是关键位置,比所谓的经天纬地之才、拔山超海之力,重要得多。

第一,关键时机这个世界不是无限的、也不是连续的。

美洲新大陆只有一个,哥伦布发现了。后来之人,即便强过哥伦布十倍百倍,也只能唏嘘感慨。谁也不可能再发现一个新大陆。这跟哥伦布能不能打破蛋壳、竖起鸡蛋,没一毛钱关系。

在关键的窗口期,哥伦布恰逢其时了。而这就行了。其他人,与其羡慕嫉妒恨或顶礼膜拜,不如赶快认命,说一句生不逢时比啥都强。

秦末乱世就是一个窗口期。

刘邦恰恰生在了反动势力最雄厚、秦朝力量最薄弱的“泗水系月牙形水乡山泽地带”。这就是一个新大陆。刘邦发现了、项梁也发现了,很多乱世豪杰都发现了。

然而,五世相韩的张良呢?

他堵在秦帝国的东大门、旧韩故地,死命干。新大陆摆在他身后,然而他却没发现。即便经天纬地、即便拔山超海,张良一个落魄贵族,扛得住秦帝国的虎视眈眈吗?

发现之后,有什么好处?好处就是有望成为另一个哥伦布、另一个成功者。

刘邦在沛丰之地拉出了队伍、攻占了城池。秦帝国的泗水郡,硬是打不过这伙沛丰农民起义军。然后,刘邦就是一方豪强。

即便丢了沛丰之地,跑去投靠项梁,项梁也要高看一眼。造反的十八路诸侯中,刘邦要算一路。在秦末乱世这个关键窗口期,刘邦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获得了先发优势,原因就是抓住了关键时机。

第二,关键位置沛城父老从沛城十大杰出人物中抓阄选一个带头人。就才干来说,带头人应该选谁?

沛地翘楚,应该是萧何。沛县县令是大秦朝廷派来的,而沛县主吏萧何则是地方翘楚的代表。所以,萧何最有希望。

然而,在抉择时刻,萧何怂了,曹参也怂了。他们都不敢担当起义军的领袖。然后,就是“常有大度”的刘邦,当了领袖。

领袖,只能有一个。

这就是关键位置。任凭经济再怎么发展、社会再怎么进步、文化再怎么繁荣,排位也总是稀缺的。

刘邦获得了排位优势。他靠的是什么?是野心,是胆略。刘邦有当领袖的野心,也有当领袖的胆略。而萧何和曹参,只能甘拜下风。

初始条件的小小差异,却可以注定了完全不同的人生命运。因为成功是个幂率分布。尤其是在胜者通吃局面下,第一名将获得所有,而第二名将泯然众人。这就是刘邦与萧何、与曹参的不同。

成功靠抓住了关键时机、占得了关键位置。但是,成功就不能一步一步地打怪升级吗?这当然可以。

风平浪静的时候,靠岁数。

官僚制低头走流程,你的前辈总是比你进步快,而且一直比你进步快。原因是人家年龄比你大、毕业比你早、先到了这个领域,然后,前辈就是师傅,而你只能是新兵。

那能超越吗?当然能。在博弈的最初阶段,抓住某些小机会,就能实现反超。你让领导器重了、他让领导嫌弃了,反超是大概率事件。但关键是这个风平浪静。风平浪静之下,谁都能掌舵。所以,又凭啥器重你、又凭啥有嫌弃他?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别跟学长在一间办公室里死磕,换个办公室、换个领域、换个赛道,才是王道。

这是风平浪静的时候,那波谲云诡的时候呢?当然是靠能力。但仅是靠能力吗?

跟随刘邦创业的那些人,有屠狗的樊哙、有的周勃、有驾车的夏侯婴,等等。这些人都是起于微末的人。韩信这个受过胯下之辱的落魄士子,甚至都不愿与这些人为伍。

但是,这些人却都成了名将豪杰。难道整个秦汉帝国的名将豪杰,非要出自沛丰之地的微贱之人吗?当然不是。

但是,这些人是刘邦的创业元老,人家卡住了关键位置。有了位置,这就够了。位置是必要条件,有了未必能行;而没有却肯定不行。

有人力能敌项羽、谋能过张良,但是有用吗?没用。沛丰功勋就是沛丰功勋,能与之并列的后来居上者,最后也没几个。韩信、陈平、张苍,数来数去也数不够十个指头。

无论是风平浪静比年龄、还是波谲云诡比能力,都抵不过这个关键位置。

第三,成功定律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在刘备与孙权之间,诸葛亮为什么选择刘备而不选择孙权?因为孔明军师选择了一个可以尽情施展才华的阵营。

一个领域已经成熟,一个领域尚在混乱,到底选哪一个?

追求那种下班就回家、回家就吃饭、饭后就遛狗的生活,应该选前者。前者要做的事情只是低头走流程,没有机会也没有风险。但,有野心的话,应该选后者。后者充满无限可能。

孙权属于前者,集团已经建立、排位基本固定,诸葛亮去了,也是低头走流程。所以,孙将军能用亮而不能尽亮。这是一个稳定的领域,凭啥让你诸葛亮瞎折腾?

刘备属于后者,集团就三兄弟、位子还没排,诸葛亮去了,就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所以,只要诸葛亮有本事,刘备就敢用。在当时的刘备阵营,才是尚贤不尚德的。

刘邦为什么能成功?

诸葛亮是选阵营,刘邦是选领域。刘邦恰恰选了一个混乱而不确定的领域。那就是造反,甚至还当上了造反的领袖。

诸葛亮宁可选择风险更高的主公刘备,而不选择风险更低的主公孙权,为什么?因为野心、因为胆量。刘邦也是如此。

成功定律第一条:你得有野心、你得有胆量、你要主动拥抱不确定性。

在造反这件事上,各路诸侯完全不讲什么排位优先、出身优先。你家祖上好几代都是王、都是相,这没用。一切都是能力说了算。礼崩乐坏,才会尚贤不尚德,或者说尚强力而不尚出身。

刘邦以下,必须比排位。卡住了排位,就能跟着成功者封侯拜相。刘邦一级,必须拼能力。能力足够,就能给天下定章程。

在波谲云诡的地方、在混乱无常的领域,大家拼的是能力。而结果却是胜者通吃。刘邦拼赢了、汜水称帝,项羽拼输了、乌江自刎。

成功定律第二条:竞争越激烈的领域,能力越重要,但胜利者可以通吃而失败者死无葬身之地。

刘邦还定三秦,靠的是韩信。刘邦彭城逃亡,靠的是夏侯婴。刘邦荥阳之战,靠的是陈平、张良。刘邦擒魏破赵,靠的是韩信。刘邦袭齐破龙且,靠的是韩信和郦食其。刘邦有一个强大的团队。

这个团队中,有各种各样的人才。攻取必胜的韩信、运筹帷幄的张良、不绝粮道的萧何,攻城略地第一的曹参、令楚霸王色惧的樊哙、屡献奇计的陈平,等等。这些人为刘邦帝国的建立,都做出了功绩。但是,成功却只属于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刘邦。

成功定律第三条:成功需要一个团队的精诚合作,而成功的果实却只属于一个人。

但是,以上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运气是这个宇宙的通行证。

赶上了秦末乱世,这是运气;身处沛丰之地,这是运气;当仁不让地做了领袖,这是运气;还定三秦充满了不确定性,还是运气;得天下人才而用之、组建了一个最强团队,这还是运气。而这些运气全都集中到了刘邦身上。

刘邦为什么能够驾驭那么多不是出的人才?

抓住了关键时机、卡住了关键位置、实现了胜者通吃的成功。刘邦是成功者,于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至于刘邦是否占了道义,“出关而责义帝之处”;是否“与天下同其利”,“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是否“天之福也”,“定三秦;涉西河之外,援上党之兵;下井陉,诛成安君;破北魏,举三十二城”。等等这些,都不重要。

跟着刘邦有肉吃,这就够了。

那些不世出的人才,自然会选择跟着成功者刘邦。他们同样抓住了关键时机、卡住了关键位置、在不确定性中获得了成功。当然也要靠运气。跟了项羽的那些不世出的人才,只能说运气不好,成了俎上鱼肉。

刘邦出身低微,却能驾驭张良、萧何、韩信等这样的大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按照我们的想法,美女必须配俊男,高才必须配身份高贵的人,这样才能符合人之常情。但刘邦的一生却完全不符合常理。

与项羽相比,刘邦只是一个还没有脱产的农民。而项羽是楚国著名大将项燕的孙子。相比之下项羽出身高贵,有良好的教育氛围。出身名将世家,学习可以挑着来。小时候的项羽学识字,专门有老师教读书。还有选择的余地,不想读书了还有人教武功。不想学武还可以没事,还有人教兵法。

相比之下刘邦就差多了,刘老太公唯一要求就是要干农活,然后置产业。而刘邦什么产业也不置,整天在外面混吃混喝。没正经的上过学,也没有系统学过武功,更没有学过兵法。

但就是这样一个几乎啥也不会的刘邦,脑袋一热造反了,造反后竟然在四年之后击败天才的将军项羽,建立了大汉王朝。手底下几乎囊括了当时天下所有的精英。韩信,英布,彭越,张良,萧何等等。

但问题是啥也不会的刘邦,怎么能驾驭的了这么多英才,刘邦是怎么做到的呢?这对我们今天开创事业又有什么帮助呢?根据历史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1)刘邦在乱世很容易能拉一支队伍,掘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刘邦的出身我们已经很清楚了。公元前256年出生在沛县。到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47年的人生等于是虚度。家产只有几亩薄地,还是他老婆吕雉带着几个孩子耕种,收成可想而知。

但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开始起义,刘邦的人生就开始开挂。由于平时狐朋狗友比较多,一到起义时候,身边很自然的聚集起一批地痞流氓,多达几百人。所以刘邦天生的在乱世如鱼得水。

那么萧何和曹参是怎么才追随刘邦的呢?萧何当时是沛县主吏掾,相当于今天县级组织部长。而曹参是县狱掾,相当于监狱长。从这里可以看出,萧何和曹参混的都比刘邦好。但为什么在乱世的时候自己不拉一支队伍呢?

当时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天下起义的多如牛毛。沛县的县官也有这种想法。但他没想到自立,而是想找一个在乱世中能镇得住场子的人来主导沛县的工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一点,当时天下大乱的时候,沛县到处农民起义的时候,县官主导下的正常的行政系统已经失灵,已经管不住全县的群众了。这个时候,他们急需一个能镇得住场子的人,他们都想到了刘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为什么刘邦能在开始的时候很快拉起来一支队伍,甚至可以主导沛县的工作,就是因为大家相信在这样一个乱世,只有刘邦才能保证沛县的日常工作体系正常。因此刘邦那么多年在沛县的江湖上,显然混出了名堂。

就靠着江湖上的威望,刘邦就接管了沛县的政权,成了乱世中的一方诸侯。而萧何和曹参投奔刘邦后,刘邦基本上有了自己的班底。并且这个班底相当扎实,除了萧何、曹参,还有樊哙、周勃,陈平等。

能在乱世很快拉一支队伍就是本事,至少有逐鹿群雄的资本,虽然资本很小。萧何和曹参,都没有能力拉一支队伍,因为没有人愿意跟他们走。既然不能自己拉队伍,就只能跟着刘邦混了,因为除了刘邦本地也没有更好的队伍了。

2)张良选择刘邦的标准:刘邦总能采纳他的正确意见。张良其实也算一个豪侠,在江湖上威望也很高。特别是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事件,让张良在江湖上名声鹊起。因此在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很快聚集了一百多人。张良本为韩国后裔,因此张良想的是复国,因此张良没有想过要自立,而是想找一位韩国王族的后裔辅佐。因为张良三代都是韩国宰相。

但可惜的是韩国灭国较早,王族后裔不怎么好找。于是张良就退而求其次,准备去投奔楚国的后裔景驹,是陈胜吴广死后,陈胜的部下立的楚国王族后裔。

但张良半路上遇到了刘邦,两个人一见如故。刘邦这个人别的没有本事,在相人上绝对是一流的。他凭多年的江湖经验,一看就知道张良是个高手,因此非常想让张良跟着他干。但张良已经有了目标,他又不好明说,就对张良言听计从。

张良是跟黄石公学过兵法的。当年学兵法的基本上都是世家子弟。刘邦没有机会学。但刘邦非常虚心,张良给他讲什么他都认真琢磨,竟然能大致的估摸出真正的含义。这让张良欣喜不已。

随着张良越了解刘邦越深入张良就觉得刘邦有大才。肯定是一个明主。因此张良果断的放弃去投景驹的计划,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如果说萧何和曹参跟着刘邦是因为“近水楼台”,没得选择。但张良的投靠就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刘邦身上一定有吸引人才的重要特征。因为张良是不同寻常的人:

第一张良是韩国后裔,出身高贵。

张良是出身贵族的人,见过大世面,有世家公子哥的做派,大胆,心细,行事果决。这样的人眼光非常高。另外见过很多高人。因此张良能看上刘邦,说明刘备是一个出色的领导者,具有这些领导者的气质。

第二张良不但是贵族,还有绝世的才华。

张良的权谋能在中国历史上排在前三位。他可不是一般的高手,他是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绝世高手。张良深通人性。因此张良能看上刘邦,说明刘邦的水平已经超过了很多王族的贵族后裔。

这点表现在刘邦会识人,更会用人的基础上的。我们不说别人,单说萧何、曹参、樊哙这三个人。萧何和曹参在跟刘邦之前,也混了大半辈子了。但就那样的大才,也只是混了个县级干部。特别是樊哙,混了大半辈子,还只是一个杀猪的屠夫。

但就是这样三个极不入流三个微末小吏,在刘邦手下硬是成了名垂千古的贤人。萧何和曹参有一定的才华这个可能是真的,但刘邦的会用人也是关键因素。

所以张良的加入极具代表意义,证明刘邦非常会相人并且用人,把人才的能力用的恰如其分。

3)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登台拜帅。刘邦用韩信是一个人才被发现的经典案例。我们可以从历史史料中任意找,在韩信归顺刘邦之前,根本没有任何像样的战例,也就是说,刘邦也不知道韩信真能打,但就靠萧何的推荐,刘邦就拜韩信为帅。这不仅是冒险那么简单,而是刘邦还要承受一大批功臣的责难。

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于哙等为伍!”

这一段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韩信被贬淮阴侯以后,有一次偶然到樊哙府上。樊哙是跪着把韩信迎进去,跪着送出来。樊哙对韩信恭恭敬敬的称臣。要知道樊哙是舞阳侯,在爵位上和韩信是平级。但樊哙尊敬韩信到了近乎崇拜的地步。韩信出门离开后,无奈苦笑:我竟然混到了和樊哙一样了!”

司马迁记录这一段什么意思呢?就是突出韩信在当时的地位。韩信几乎打下来大汉的半壁江山。灭赵,亡韩,战齐,最后还在垓下围住项羽,用“四面楚歌”逼项羽自杀。韩信可以说是一个天生的帅才。

但就这样一个大才,项羽不肯用。萧何月下追韩信,把韩信郑重推荐给刘邦,并让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刘邦刚开始有点吃惊,但和韩信一席话之后,刘邦没有任何迟疑,立刻拜韩信为大将军。

就这样对于很多人无解的蜀地,在韩信手里瞬间就盘活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很快就击败名将章邯,占领三秦之地的关中平原,据关中而东向争天下。

同样是占据蜀地东向争天下,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果,最后病死在五丈原。以诸葛亮的才智,居然拿不下关中平原,可见从四川往外打的艰难。

诸葛亮身边少了一个韩信。如果有一个用兵如神的韩信,多少司马懿也不够打。但三国时代真的缺韩信吗?不一定,恐怕是缺发现韩信的伯乐吧。

有时候甚至觉得刘邦得天下简直太容易了,不停的败,几乎没有打胜过,然后就得了天下了。

那是因为只看的刘邦,如果看全局就没有人这么想了。在刘邦败的时候,韩信灭了魏国。在刘邦又败的时候,韩信灭了赵国。在刘邦再败的时候,韩信有灭了燕国,在刘邦和项羽对持的时候,韩信灭了齐国。也就是说,刘邦只负责败就可以了,韩信基本上把天下平定了。

最重要的是,刘邦败一次,萧何给他送兵送粮,再败,再送兵送粮。总之,刘邦负责一直忙就可以了,至于有没有战绩不重要,重要的是有韩信攻城略地,萧何负责送兵送粮,张良负责出谋划策。

但韩信是刘邦拜的大将军,萧何是刘邦封的丞相,张良是跟刘邦一见如故,然后毫无保留的跟着刘邦。因此,这三个都不是全才,是刘邦把他们互相配合起来。

郦食其在投靠刘邦之前,曾有在刘邦身边工作的侍卫,郦食其的老乡告诉郦食其:“汉王不喜欢儒生,因此会羞辱你!”郦食其还是坚持去见刘邦,并说出理由:“汉王虽然不尊重儒生,但汉王有远见,会用人,虽然别的王尊重儒生,但没有远见!”

郦食其见刘邦后说一番话,说的刘邦立刻把郦食其敬为上宾。因此对刘邦来说,只要有才华,他不管是不是儒生,一样非常尊敬。刘邦就是靠着这样识人用人的本事,脱颖而出得到了天下。

综上所述:刘邦在他的前半生,没心思结婚,也没心思找工作,忙在在江湖上结识朋友。终于在后半生造反的时候用上了。萧何、曹参、樊哙成了他的造反班底!此后刘邦不停的寻找人才,招揽人才,因此才有了张良,郦食其等一批英才的加盟。把家族企业做的很大,也被分封为诸侯王。这时候他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后来萧何给他带来了韩信,有了韩信的全面开挂,才有了刘邦的一统天下。刘邦虽然屡败屡战,但他身边的人才却是屡战屡胜。项羽虽然屡战屡胜,但架不住身边的人一败涂地。当然,这也是项羽驾驭不了人才,韩信,英布,彭越都曾经是项羽的手下,但最后都投靠了刘邦。刘邦就是靠着知人善任,才驾驭的了这么多的英才,打败了项羽,夺得了天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永乐、洪熙、宣德时期的名臣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不想谈明朝,谈到明朝心里很沉重。更别说永乐,洪熙,宣德三朝有什么名臣名相,这是一个名偷,名盗都没有的万马齐喑的朝代,就见朱家那班暴君昏君上蹿下跳,最后把国家社稷玩完的身影...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设置丞相一职的国家,君主的意义是君权神授,天命所归,他解决的是国家政权来源的合法性问题,至于如何治理国家,这

  • 古往今来,有哪些杰出的儒将?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笔者心目中的儒将非开国元帅叶剑英莫属。叶剑英元帅广东省梅县人,毕业于云南讲武堂,苏联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首任黄埔军校教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二代资深的创始人之一。叶剑英元帅没有像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粟裕大将那样指挥大兵团作战,他所做的事情有时比战场上更为惊险,本人举一两例如下:最为惊险的是在中央红

  • 在我国历史上的16国时期,哪个君主最残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十六国,在短短的时间里,朝代更迭,说明没有哪一个国君不残暴,那个时期,所谓的道德规范如一张废纸,没有什么仁政可言,有的只是利益!没有最残暴,只有更残暴!十六国时期是华夷融合时期,五胡乱华暴君昏君迭出,其中以后赵的石虎,前秦的苻生最为著名,石虎将叔父石勒的儿孙尽皆屠戮,连后宫的妃嫔也不曾放过,全部赐死

  • 权倾天下的明朝大太监刘瑾,如何一夜之间被皇帝消灭?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一谈到凌迟,就不得不想到明朝刘瑾的案例,那么刘瑾是为何被凌迟处死的呢?先来介绍一下刘公公刘瑾,刘瑾是明孝宗和明武宗皇帝时期的宦官,陕西兴平人,本姓谈,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因此改姓刘,净身入宫当了宦官。弘治年间犯罪被赦免后侍奉明武宗朱厚照,就开启了他的上位史。正德元年(1505),他执掌钟鼓司,与马

  • 清朝木兰围场皇帝巡游打猎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木兰秋围是清代的定制。木兰位于现在河北承德,每年秋季清代皇帝率领宗亲王公大臣前往木兰进行围猎活动。围猎是为了多重目的,并非简单的检阅八旗将士。主要目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巡边,安边。木兰再往北部就是蒙古居住地区。蒙古族与满清皇族不仅结成姻亲,而且双方军事联盟。然而,蒙古族内部不同部落之间也是争斗

  • 古代真的有同性恋皇帝吗?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好男人还是好女人,这是性的取向,与道德与品质实在关系不大。皇帝在那个时候是九五至尊,后宫三千,佳丽成群,那是见怪不怪的事情,然而,后宫既可以是女人,为何就不能是男人?再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那么多皇帝,怎么会没有好男色的,同性恋皇帝自然是有的。古人的雅致,是令今天的人们非常惭愧的事情。其他不说,单

  • 清代皇帝贵族为何喜欢狩猎?狩猎在政治上究竟有何作用?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清代皇帝狩猎,都是跟政治活动紧密相连的,但其中的原因却又有微妙的差别,我们可以从康熙、乾隆、咸丰三人的狩猎活动看出端倪。康熙皇帝平三藩收台湾平定蒙古叛乱,一生武功赫赫。他个人的武力值也是出类拔萃,曾在狩猎中大显身手,据说还亲自动手杀死过老虎。(我估计也是手下人讨他欢心,送上的是饿的没劲的老虎)康熙经

  • 古代有哪些皇帝昏庸无道,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中国历史上荒淫的皇帝不在少数,但却没有几个像北齐皇帝高洋一样已经荒淫到另一种境界了,喝酒享乐杀人成为家常便饭的事情,恐怖的是只要是漂亮的女子都会被他临幸,甚至召集很多宫女侍卫进行大乱交,更恐怖的还是高洋和薛嫔的故事,下面我与大家分享一下吧!北齐文宣帝高洋北齐文宣帝高洋(526年559年11月25

  • 非洲史上最残暴总统,有4妻子54子女,为什么落得流亡的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在评价阿明说:“阿明统治乌干达时期发生的事件,令整个文明世界感到恶心。”卡特口中的阿明,就是被称为“非洲第一魔王”的乌干达前总统--伊迪.阿明。伊迪.阿明,自称出生于乌干达科博科,从小家境贫寒,由母亲抚养成人,只读了4年小学,可以说是个半文盲。但是,与其他非洲黑人不同,阿明不

  • 有关动物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天鹅是一生只爱一次的动物,如果伴侣意外死亡,另一只会终生独自生活!今天就讲一个天鹅的故事!张猎户生活在民国时期,住在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靠打猎养活妻儿老小,前几天积攒的山鸡和兔子,打算去集市上换点钱和粮食!走到半道上,抬头看天上飞过十几只天鹅,冬天天冷,猎物很少,能打到几只天鹅也不错,就举起那支老式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