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宰相管仲的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宰相管仲的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3167 更新时间:2024/2/29 5:57:24

创业过程中,两种人的作用最为重要,一是明主,二是良弼。就像人必须有两足一样,创业若没有明主与良弼的结合,则鲜有成功者。周文王父子不得姜尚,难败殷商;齐桓公不得管仲,难霸诸侯;齐威王不得邹忌孙膑,也难振国威;刘邦没有张良、萧何,又如何能一统天下?宰相之责,乃是率领百官,总理国政。直到今天,全世界各国的政治体制或者有异,但是在国家领导人的搭配上,仍然遵循着由最高政治领袖和国务总理人才两相搭配的格局。作为一代名相,管仲之所以能够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会用人”应该是非常关键的原因。管仲用人的优点,突出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为政之要,在得人才管仲非常重视人才。“夫争天下者,必先争人。明大数者,得人,审小计者,失人。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是故圣王卑礼以天下之贤而任之,均分以钓天下之众而臣之。”(《管子霸言》)在这里,管仲把王、霸的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得人。并且,管仲特别强调,要想成为“圣王”,还必须“卑礼”以待天下贤才。管仲还把王的职责明确化:“明主之举事也,任圣人之虑,用众人之力,而不自与焉。故事成而福生。乱主自智也,而不因圣人之虑,矜奋自功,而不因众人之力;专用己,而不听正谏。故事败而祸生。故日‘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管子形势解》)管仲通过对比明主和乱主的异同,强调明主的职责就是要用众人之才,而不是“伐矜好专”。靠一己之才肯定是治理不好国家的。管子认为君王的用人方针和路线,是人才工作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用人的总纲,所以这个路线有误,国家就要乱,因此,君王在用人原则方面是不能犯错误的。“凡私之所起,必生于主。夫上好本,则端正之士在前;上好利,则毁誉之士在侧”。(《管子七臣七主》)管子进一步把君王在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指出来了:“闻贤而不举,殆;闻善而不索,殆;见能而不使,殆;亲人而不固,殆;同谋而离,殆;危人而不能(罢),殆;废人而复起,殆……”。(《管子法法》)在这里,管仲列举了用人方面常犯的几种错误,这些错误可谓详尽矣!闻贤而不举和闻善而不索是不能用访贤和举荐贤才,见能而不使是不能用才,亲人而不固是用人无法信任,同谋而离是不能志同道合,危人而不能罢是亲近小人,废人而复起是为自己种下祸患,无一不是用人的误区。千百年来,《管子》之所以能为如此之多的人称道,是因为它所阐述的道理太深刻了。齐桓公的一生,戏剧般的为管仲的这些精妙的论述做了一个很好的注解。齐桓公执政初期,重用管仲等贤才,国家大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到晚年不听管仲的劝告,用了身边的小人,结果祸起萧墙,死了尸体发臭都不能得到安葬。●因才施用人才的能力有差异,在任用方面也就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安排他们做最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叫因才施用。因才施用的原则看似简单,可是从古到今,就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做到。管仲在向齐桓公推荐五杰时,就曾经说:“升降揖逊,进退闲习,辩辞之刚柔,臣不如隰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草莱,辟土地,聚粟众多,尽地之利,臣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蹬,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成甫;请立为大司马。决狱执中,不杀无辜,不诬无罪,臣不如宾须无;请立为大司理。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挠富贵,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为大谏之官。君若欲治国强兵,则五子者存矣。若欲霸王,臣虽不才,强成君命,以效区区。”管仲用五杰就是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进行委任。后来,在选择外交人才的时候,管仲再次体现了这种原则:“隰朋聪明捷给,可令为东国;宾胥无坚强以良,可以为西土。卫国之教,危傅以利。公子开方之为人也,慧以给,不能久而乐始,可游于卫。鲁邑之教,好迩而训于乱,季友之为人也,恭以精,博于礼,多小信,可游于鲁。楚国之教,七文以利,不好立大义,而好立小信,蒙孙博于教,而巧于辞,不好立大义,而好结小信,可游于楚。”管仲既看到了各种人才的特征,又洞悉各个国家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差异,进行权衡,量才使用,这种经验是非常宝贵的。就是对自己的知交鲍叔牙,管仲也能做到坚持因才施用的原则,鲍叔牙为人正直刚正,不适应做宰辅之臣,但适合做个谏臣,所以齐桓公想立鲍叔牙为相,继承管仲的时候,管仲就明确反对。●对机枢人才的重视一个国家,能否治好,总理天下的机枢人才极为重要。对此,管仲一再强调。机枢人才包括宰相以及由宰相领头的一班“中央人才”。“制令之布于民也,必由中央之人。中央之人以缓为急,急可以取威;以急为缓,缓可以惠民。威惠迁于下,则为人上者危矣”(《管子君臣下》)。“中央之人”在政策制定,法律法规的推行以及国家的“人财物”调配方面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所以管仲认为对这一类人一定要谨慎选用。管仲对于良弼之才的作用,有很好的论述:“凡人君之所尊安者,贤佐也。佐贤则君安、国安、民治,无佐则君卑、国危、民乱。故日:‘备长在乎任贤’。”(《管予版法解》)而且管仲还规范化了选拔良弼之才的标准:“立常行政,能服信乎?中和慎敬,能日新乎?正衡一静,能守慎乎?废私立公,能举人乎?监政官民,能后其身乎?”这五项标准极为精辟,他要求良弼一定要德行高尚,能为众人信服,这是良弼统帅百官的基础,而且做事要稳重、平和、中正,要能用人,要能为国家做好人才储备,保持人才和政策的连贯性。●重德管子对人才的品德非常重视,他提出“为主而贼,为父母而暴,为臣下而不忠,为子妇而不孝,四者,人之大失也。大失在身,虽有小善,不得为贤。”(《管子形势解》)这可以说是最早的将德摆在才之前的论述。管子对于德行不好的人,一锤否定。而对于道德高尚的人,则比较宽容:“为主而惠,为父母而慈,为臣下而忠,为子妇而孝,四者,人之高行也,虽有小过,不为不肖。”(同上)管子认为,在用人方面的过失,最大的就是没有根据德来任命人才“德厚而位卑者,谓之过;德薄而位尊者,谓之失。”(《管子立政》)●重考核,慎选拔考核人才,慎重使用,是用人得当的关键,所以管仲说:“君之所慎者四:一日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柄;二日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日罚避亲贵,不可以使主兵;四日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管子立政》)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管仲在选拔人才方面,极为严谨,他提出“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凡论人有而违古者,无高士焉”,“易其功者,无智士焉”,“德行未成于身而违古者,卑人也”,“事无资,遇士而简其业者,愚士也”,“钓名之人,无贤士也”。这些为后来的人才测评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迪作用。诸葛亮、刘劭等人都曾从《管子》中吸取分辨人才的智慧。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最仁慈的君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引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都在谱写着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告诉大家历史的道理,让大家的生活更通透。一、汉武帝刘秀刘秀先生是汉高祖刘邦同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背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

  •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僚任职三年,可以推荐家中子弟到京师为郎,是谓“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

  • 形容“古代跟君王表忠心”的句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何惧今日艰苦多,坚持斗争定胜利.白日不照吾忠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

  • 吕不韦怎样从一介商人成为大秦丞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商人吕布韦成就了千古一帝的传奇人生,我们可以发现其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一,以经商聚财为其实现政治抱负铺路。吕布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以“囵积聚奇”的商谋,聚积了大量财富,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奠定了经济基础。二,通过拉关系让赢异人(子楚)成为太子并顺利登级。赢异人本是秦在赵国的人质,是吕布韦通过金钱

  • 对刘邦最忠心的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批人因为勇敢、忠诚被人们歌颂。他们也许一生都是配角出场。他们虽然没有主角的光环耀眼,但是光环的背后,他们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今天解读一下刘邦众多“配角”中,最忠心的一个。他就是刘邦的“专车司机”滕公夏侯婴。最忠心的表现:第一,夏侯婴跟刘邦是老乡,两小无猜。刘邦做亭长时,夏侯婴因

  • 秦时明月,为何秦帝国的将军们如此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秦帝国自商鞅变法后,形成了一些列具有非常明显刺激军功的政策,一般做饭将军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一级级战功积累而成的。所以他们一般很珍惜,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必须的将自己的一切交给大王,也就是说叛变的代价是惨重的!在封建时代,虽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实际上,君往往决定了社稷民生,所以君和国家是一

  • 历史上最仁慈的君王有哪些,他们为何都没有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他们没有好下场正是因为他们的仁慈。众所周知,仁慈对一名帝王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仁慈往往代表着优柔寡断,遇事举棋不定,这都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好的帝王往往是说一不二,果决无情的。首先,说到仁慈的君主不得不提赵匡胤。他是宋太祖,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普通家庭,在做帝王之前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不受他人

  •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启示,重耳是如何当上国君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乱遭迫害,流亡在外19年,历经8个诸侯国,62岁才回国为君。I9年的苦难经历和磨练,终于成为齐桓公后的春秋第二个霸主。一、晋国立嗣之乱晋国姬姓,是周天子宗亲诸侯国。春秋早期,晋国国君多为贤明之主,国力较强。到晋献公时却发生内乱。献公有儿子8人,其中太子申生、次子重耳和夷吾3人很受献

  • 你认为三国中谁最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他始终如一的忠于自己的内心,并喊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千古名言。荀是东汉末年曹操手下的首席谋臣,也是曹操平定北方的头号功臣,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他建议曹操迎天子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有人说既然荀忠于汉室,为何又要辅佐曹操呢?这就好比张良为何要辅佐刘邦一样,张良一开始辅佐刘邦的目

  • 中国古代统治者任用贤才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姜子牙愿者上钩以及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都是任用贤才的事例,而且都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其他朝代的知人善任的事例也有很多,比如唐太宗的“房谋杜断”与魏征,比如唐玄宗的“走马任姚崇”等等。(1)唐玄宗。前期进入盛世,后期由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