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禅对诸葛亮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刘禅对诸葛亮有着什么样的感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031 更新时间:2024/1/15 18:23:58

刘禅对诸葛亮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

刘备死后,诸葛亮迫害李严,自领益州牧(前任益州牧是刘备),己然篡国,将后主变成了苦主。刘禅为了避免蜀国分裂,被迫忍让。

诸葛亮大权独缆,执意北伐,顺便收了魏延的汉中军权。六出祈山,劳民伤财,徒劳无功。后主与百姓皆恨之入骨,却敢怒不敢言。

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后,刘禅迅速收回军政大权,调整权力机构,将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辅政了12年,在这12年里,刘禅从一个16岁的半大小子,成长为28岁的成年男子,12年的交集,刘禅都是在诸葛亮伟大光环的笼罩下渡过,其心理阴影可想而知。

所以在掌心看来,刘禅对诸葛亮有着非常复杂的情感,可以用三个字来形容,就是“敬、畏、怨”。

一、敬刘禅对诸葛亮的敬重,主要是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先帝刘备的白帝城托孤。刘备冲冠一怒为关羽,冒然发动对东吴的战争,结果夷陵一役战败后,一病不起,临终前蜀汉江山托付给诸葛亮。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刘禅、刘理,称诸葛亮为相父,偏偏诸葛亮又是一个要求十分严格的道德楷模,对刘禅要求非常严格,所以初期,后主刘禅对诸葛亮,就象对自己的父亲一样敬重的。

二是诸葛亮勉励敬业,治蜀有方。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期间,将蜀以治理得井井有条,使百姓“安其居,乐其业”。在军事方面,南定蛮夷,东和孙吴,北伐曹魏,文治武功。

孙权的评价:“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同时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专班不弄权,尽心尽力辅佐刘禅,让后主刘禅不得不敬重。

另外,诸葛亮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一生节俭。

诸葛亮的财产申报是:“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这么一位大权独揽,却清廉有加的相国,能不让刘禅为之敬重吗?

二、畏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托孤时,赋予诸葛亮废立天子的权力,诸葛亮就是蜀汉的“曹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也就是说后主刘禅的位子坐不坐得稳,全部由诸葛亮说了算。

所以,刘禅对于这样一位才干过人,又掌握生杀大权的相父,当然是非常畏惧的。

另外,诸葛亮主政期间,不仅主抓军国大事,甚至连刘禅皇宫的事也不放过。

刘禅是一个胸无大智,贪图享受的“官二代”,被后世贴上了“扶不起的阿斗”这个标签,诸葛亮觉得后主宫中的事,也要亲自过问,才能放心。

《出师表》这段话的口气,就是诸葛亮在教训后主刘禅,指导他怎么做,你是后主刘禅怕不怕。

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开始大胆重用善于溜须拍马的宦官黄皓,报复性地在宫中仍旧花天酒地,歌舞升平,最后毫无抵抗地投降亡国。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刘禅在诸葛亮活的时候,生活得多压抑,对诸葛亮有多畏惧。

三、怨作为一国之君,到刘禅对诸葛亮是既敬重又畏惧,却又无可奈何,只是到了诸葛亮去世,自己都28岁了,才体会到“一言九鼎”的滋味,这种复杂的心情可想而知。

所以刘禅对诸葛亮的感情还有一个“怨”字。

这一点,从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一系列作为就可看出。

诸葛亮死讯传到成都,刘禅的第一反应是“禁止京城官员外赴奔丧”,显然这一态度就值得玩味。

因为诸葛亮功劳实在太大,民调又非常高,各地官员民众都请愿,要求在京城为诸葛亮立庙,刘禅开始又不合礼制为由拒绝了,后在大臣们一再劝说下,才勉强同意,在沔地为其修建祭庙。

而且,刘禅在诸葛亮去世后,下令废除丞相一职,虽然依照诸葛亮的遗言,迁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家政事,但却升蒋琬为大将军。

刘禅这样做的意思很明显,他觉得诸葛亮生前在丞相位子上,军政大权一把抓,权力实在太大,故在让蒋琬接班的同时,把军权却交给了蒋琬。

从以上三件事可见,刘禅对诸葛亮的是态度是非常保留的,可以说是包含着不满的情绪在里面。

所以总体来看,刘禅对于诸葛亮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矛盾的,既有对像父亲的一样的敬畏,有对诸葛亮工作成绩的充分认可,和对诸葛亮高尚人格的仰慕,同时也有一种权力被剥夺,人性被压制的怨愤。

以独特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关注点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宰相管仲的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创业过程中,两种人的作用最为重要,一是明主,二是良弼。就像人必须有两足一样,创业若没有明主与良弼的结合,则鲜有成功者。周文王父子不得姜尚,难败殷商;齐桓公不得管仲,难霸诸侯;齐威王不得邹忌、孙膑,也难振国威;刘邦没有张良、萧何,又如何能一统天下?宰相之责,乃是率领百官,总理国政。直到今天,全世界各国

  • 历史上最仁慈的君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引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历史人物和故事。都在谱写着一幅又一幅美丽的画卷。告诉大家历史的道理,让大家的生活更通透。一、汉武帝刘秀刘秀先生是汉高祖刘邦同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背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刘秀登基后用了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克定天下,使得自新莽末年以来四分

  • 汉朝是如何选拔人才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汉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官僚任职三年,可以推荐家中子弟到京师为郎,是谓“任子”。拥有资产十万钱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备衣马之饰,也可以候选为郎,叫做“赀选”。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主要是察举制,察举分两类,一是有特殊才能或专长足以定国安邦之人,称为贤良;另一类是品行端正足以为世人榜样的

  • 形容“古代跟君王表忠心”的句子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赤胆忠心为工农,气壮山河志不移。何惧今日艰苦多,坚持斗争定胜利.白日不照吾忠诚,杞国无事忧天倾。千锤百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

  • 吕不韦怎样从一介商人成为大秦丞相的?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商人吕布韦成就了千古一帝的传奇人生,我们可以发现其大致经过了以下过程:一,以经商聚财为其实现政治抱负铺路。吕布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以“囵积聚奇”的商谋,聚积了大量财富,为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奠定了经济基础。二,通过拉关系让赢异人(子楚)成为太子并顺利登级。赢异人本是秦在赵国的人质,是吕布韦通过金钱

  • 对刘邦最忠心的是谁呢?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批人因为勇敢、忠诚被人们歌颂。他们也许一生都是配角出场。他们虽然没有主角的光环耀眼,但是光环的背后,他们也是不可或缺的存在。今天解读一下刘邦众多“配角”中,最忠心的一个。他就是刘邦的“专车司机”滕公夏侯婴。最忠心的表现:第一,夏侯婴跟刘邦是老乡,两小无猜。刘邦做亭长时,夏侯婴因

  • 秦时明月,为何秦帝国的将军们如此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秦帝国自商鞅变法后,形成了一些列具有非常明显刺激军功的政策,一般做饭将军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一级级战功积累而成的。所以他们一般很珍惜,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必须的将自己的一切交给大王,也就是说叛变的代价是惨重的!在封建时代,虽然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但实际上,君往往决定了社稷民生,所以君和国家是一

  • 历史上最仁慈的君王有哪些,他们为何都没有好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他们没有好下场正是因为他们的仁慈。众所周知,仁慈对一名帝王来讲并不是什么好事。仁慈往往代表着优柔寡断,遇事举棋不定,这都不是一个帝王应该有的,好的帝王往往是说一不二,果决无情的。首先,说到仁慈的君主不得不提赵匡胤。他是宋太祖,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普通家庭,在做帝王之前不过是一个无名小卒,不受他人

  • 晋文公重耳的故事启示,重耳是如何当上国君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晋国公子重耳因国内乱遭迫害,流亡在外19年,历经8个诸侯国,62岁才回国为君。I9年的苦难经历和磨练,终于成为齐桓公后的春秋第二个霸主。一、晋国立嗣之乱晋国姬姓,是周天子宗亲诸侯国。春秋早期,晋国国君多为贤明之主,国力较强。到晋献公时却发生内乱。献公有儿子8人,其中太子申生、次子重耳和夷吾3人很受献

  • 你认为三国中谁最忠心?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他始终如一的忠于自己的内心,并喊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千古名言。荀是东汉末年曹操手下的首席谋臣,也是曹操平定北方的头号功臣,一生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他建议曹操迎天子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有人说既然荀忠于汉室,为何又要辅佐曹操呢?这就好比张良为何要辅佐刘邦一样,张良一开始辅佐刘邦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