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中国的文字,我们国家就会像今天的欧洲国家一样,一团散沙。
应该是满清皇帝,他签了好多卖国赔偿条约,与世界列强都有来往。老百姓才有机会节衣缩食孝敬洋大人
关羽为什么出征前安抚后方官员的道理都不懂?
谢邀!
骄兵必败,这是历来治兵的道理,以上这句话关羽犯了,哪有不输的道理呢?
这一提问说明一个事实,压根儿关羽就没想到(败)这个字,大凡军事家做作战方案时都有几套方案,一套不行用第二套第三套,若出师不利从何处撤退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因打仗也是看天时,地利,人和来决定的,且战场上瞬间万变,所以方案必须完整,把意想不到的东西都考意进去,因为战争没有如果。
关羽在襄樊战争中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擒于禁,斩庞德,可说是开市得利,对糜芳后勤保障不力而痛斥,生怕关羽回来后要了他们的脑袋,怀惧不安,因他们深知关羽的性格,再加上吕蒙的重金诱惑糜芳投降了东吴,这是关羽没有预计到的结果,又有曹仁的坚守,徐晃大军的增援拦截,关羽的部队知道后方已降家人得到安置不愿意再拼命,而是一轰而散,走的走降的降,最终只乘下几十人,真所谓祸从天降,这也是关羽没有预料到的,否则他只有激励后方留守将士,怎可痛斥,这就是开头所讲的《至将不善》肯定是一败涂地啦!
他忽视了孙权派一《毛头小子》陆逊经常来忽悠他,一直飘飘然然的,刘备的《五虎》有两只伤在《东吴鼠辈》手上。
关羽走麦城被擒的一瞬间肯定明白了一切道理,但为时已晚,战争是没有如果…。
关羽痛斥糜芳时并未觉得自己会如此下场,他肯定不知这是他的《老朋友》曹操的杰作,与东吴唱了一出双簧,把他给收实了,否则打死他也不敢出荆州,关羽坚守岗位,曹魏,东吴还真没办法,必竟关羽不是吃素的。
人狂没好事,狗狂挨砖头。古人诚不欺我也,这句话在关羽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关羽作为蜀主刘备的二弟,并且作为五虎上将的头牌,一身武艺,又身长八尺,面如红枣,可以说关羽集众多恩宠于一身,所以,更加助长了关羽的傲气。
关羽的傲气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时就表现出来了,他虽然因为熟读《春秋》,脸上不怒形于色,不像张飞那样表现得明确,其实,在内心是很瞧不起诸葛亮的,不过他的话都让张飞代言了。
原文是这样说的:却说玄德访问诸葛孔明,两次没有遇,又准备再去访问。关公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往拜谒,其礼数也太过分了。想那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所以才回避而不敢相见。兄长怎么对他那么迷惑呢!”玄德说:“不是这样,以前齐桓公想见东郭野人,五次往返才得以见上一面,何况我想见大贤人呢?”翼德说:“哥哥差了。量他一个村夫,哪里称得上什么大贤呢?这次不须哥哥去了。他如是不肯来,我只用一条麻绳将他绑缚了过来!”其实这才是他们的真实想法。
关羽好面子,当刘备当上汉中王后,就开始册封五虎上将,依次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当关羽听说是这五个人时,说道: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其实,关羽比黄忠小不了几岁。之所以这样说,就是不服气。
樊城之战前面,也就是孙权开始决定对荆州用兵之前。当孙权派人去和关羽谈当儿女亲家的时候,遭到关羽的直接拒绝,并说道“虎女岂能嫁犬子。”这就有点骂人了,就是因为关羽的傲慢拒绝,才让孙权决定攻打荆州会赢的,然后才有后面的一系列针对关羽的计划,把关羽逼至麦城。
关羽的重“名声”最终也导致了自己的殒命。东吴正是抓住了他这一人性弱点,由吕蒙写信大肆恭维,后陆逊白衣过江;一番吹捧之后,关羽飘飘然放松了警惕,调走了荆州大部分人马来攻曹操。这才使东吴有机可乘,先奇袭荆州,又将其逼入死地;云长之死虽可悲可叹,但依照《三国演义》其实属于咎由自取。说来说起,关羽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孔明也深知其意;但为了蜀汉政权的稳定,无论何种情况下,诸葛亮对待关羽的态度仍旧是吹捧为主,这才能调用得动。
所以,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当身居高位时,如果对待属下太苛刻,就可能发生不测,这也给历代官员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