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商鞅对老百姓那么残忍还有那么多老百姓对他进行赞扬?

为什么商鞅对老百姓那么残忍还有那么多老百姓对他进行赞扬?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242 更新时间:2023/12/8 23:59:27

商鞅对百姓并不残忍,甚至可以说他是爱民的。

之所以我们会留下商鞅对百姓残忍的印象,这和《史记》有关。

首先,商鞅重刑并不是为了压迫百姓,而是“以刑去刑”历史上,大多数文人将商鞅评价为“刻薄寡恩”之人,这主要和商鞅推行严苛的法律有关。在封建社会,礼治和法治同时并存。在儒家看来,礼治要重于法治,因此他们主张对百姓施行轻法。商鞅则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对百姓施行重法。

但商鞅重刑并非是不仁爱的表现,它只是为了严惩犯罪。记载商鞅变法思想的《商君书》中说:“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也就是说用较重的刑罚可以减少犯罪,国家就能治理的好,而用较轻的刑罚则会纵容犯罪,国家就会陷入混乱。

商鞅不仅主张施行重刑,而且主张“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即“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这也说明,商鞅重刑不止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而是全体秦国国民。

(太子赢驷,即后来的秦惠王)

商鞅不仅是这样想的,而且是这样做的。公元前346年,太子赢驷触犯了禁令,商鞅上奏秦孝公,要求对太子严惩。按照当时的法律,太子应该被处以黥刑。但由于赢驷是未来的国君,因此就由他的老师代他受刑。虽然太子没有受罚,但“打狗也要看主人”,自己的老师受刑也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

因此,我们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商鞅施行重刑初衷是为了减少犯罪,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护平民百姓的权益。而且商鞅施行重刑是针对全体国民的,即使是太子也因触犯法律受到了严惩。

司马迁没有客观评价商鞅开头已经提到,之所以我们会留下商鞅对百姓残忍的印象与《史记》有关。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评价商鞅的: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司马迁为商鞅定下了“天资刻薄”的总基调,这被后世文人所采纳。司马迁还将商鞅秉公执法的一些行为看成是“少恩”的表现,比如惩治太子。司马迁因此得出,商鞅被“车裂”而死是罪有应得。

评价历史人物当然不能仅看一本书,再看看《战国策》是怎么评价商鞅的:

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战国策》客观的记述了商鞅变法所取得的功绩,即“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道不拾遗”显然是一种好现象,是有利于老百姓的。而且《战国策》还记载了秦孝公想把君主的位子传给商鞅一事,这一方面说明秦孝公非常认可商鞅的才能,另一方面说明商鞅秉公执法惹了不少人,秦孝公很担心他的安全。如果商鞅接了秦孝公的班,自然没人敢动他。但商鞅感念于秦孝公的知遇之恩并没有接受,这说明商鞅绝非司马迁口中的“刻薄寡恩”之人。

秦孝公死后,等商鞅辅佐秦惠王稳固住王位后就选择了辞官归隐。商鞅辞官归隐,显然是意识到自己变法得罪了太多人,如果不急流勇退,日后恐怕难以善终。但由于商鞅在百姓中的声望太高,秦惠王担心自己的统治会受到威胁,最后还是将其除掉。

为何司马迁会对商鞅做出不客观的平均,这可能和他对法家的态度以及自身经历有关。司马迁曾经对法家有这样一番评价: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在他看来,法家不分高低贵贱的做法,会断绝“亲亲尊尊之恩”。虽然能起到一时的效果,但并不能走远,也就是“严而少恩”。从这能够看出,司马迁是站在儒家这一边的,他非常鄙视法家轻视礼治的做法。

李陵

西汉虽然表面上独尊儒术,但在司法上却是“法家重刑”那一套。司马迁由于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遭受了宫刑,这使他更加痛恨法家。对于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他自然也不会产生好感。

结语综上所述,商鞅虽然推行重刑,但根本目的是为了“以刑去刑”,即通过严苛的刑法减少犯罪。商鞅在执法过程中对国民一视同仁,即使是太子也受到了他的严惩。之所以我们会留下商鞅对百姓残忍的印象,这与《史记》有关。由于司马迁崇尚儒家,所以对法家的做法非常鄙夷,再加上他的特殊经历,自然会对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做出一些不客观的评价。

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开始实行变法。

从经济、政治和军事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横,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确立了土地私有。政治上奖励军工,实行军工爵制,改革户籍制,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等,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军事上奖励军功,极大地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废井田开阡陌,承认了土地私有。

法令规定,只要是秦人,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农民有权利把这块土地长久占有在自己的名下。这项法令让无田的农民看到了希望,他们成了土地的主人,可以在自己的田地里种上庄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给自足,解决温饱。

这是农民最为实惠的一条,也是因了这个重要的原因,即使变法失败,依旧有很多的农民惦念他。

改革实施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重视农业发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以免除劳役和赋税。鼓励小农经济发展,成年人必须分家独立谋生。

这种小型的家庭结构,更适合农民的发展,而重视农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孔子鼓励见义勇为的人领奖赏?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吕氏春

  • 儒家提倡的是精英治国,那儒家权贵和统治精英们喜欢老百姓变聪明吗?他们有哪些举措?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当然是不喜欢的,为什么读书人古时候精贵,因为少才会贵,那时候知识被人为垄断着,统治阶级对一切知识拥有最终解释权,知识能使人聪明,聪明人多了就不好控制,没哪个统治者喜欢不受控制的聪明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在这方面有建树非常不容易,要有极强大的本事才能做到。发展科举制武则

  • 你认为历史上治国才能最高的宰相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魏征,他们都是顶着压力改革,卓有成效如果以朝代来看,萧何无疑可以居首位,从刘邦起事后,萧何一直在后方负责粮草供应,对于统筹谋划地方治理很有一套。萧何随刘邦军队进入咸阳后,他所要求的不是金银财宝,、香车美女,而是秦国官府的档案典籍,这使得萧何对于秦帝国的人口赋税等制度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萧何的才干

  • 道光为什么不立政治才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恭亲王为皇帝,而是选择了咸丰?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道光帝在清朝皇帝里子嗣不算多的,但照后面几个皇帝绝对是多的了,道光一共九个儿子,老大奕纬出身极为低贱,据说是道光十几岁时心血来潮幸了一个宫女生下的,道光对这个孩子丝毫没有好感,但老皇帝嘉庆非常喜爱这个孙子,因为隔代亲嘛,还是第一个孙子,道光也无可奈何,那时候道光也是皇子,所以对奕纬并不怎么上心,过了

  • 弓歌父子同捐躯,大卫统一以色列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基利波一战,扫罗壮烈牺牲,三个儿子同时为国捐躯,至此,扫罗创立的以色列第一代王朝国破人亡。作为历史转折时期的领袖,扫罗战功累累,不失为以色列民族的伟大英雄。民族悲剧和英雄之死,以非常奇特的方式传到大卫那里。当时,大卫刚刚从前线杀败亚玛力人归来,有个自称从以色列军营逃回的少年人,以为扫罗是大卫的对头,

  • 中国历史上儒家治国的思想为什么能延续几千年?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儒家倡导的仁义是人类真正的普世价值。仁即仁爱,义即担当。《论语.颜渊篇》第十一章: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讲君臣必须要先讲父子。父父,子子决不是要子听从父。子听不听从父,与父之所以成为父没有多大

  • 求中国古代帝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李煜与大周后小周后关于大周后,《南唐书》载:“后主昭惠周后,通书史,善歌舞,尤工凤萧琵琶。唐朝盛时,霓裳舞衣曲为宫廷的最大歌舞乐章,乱离之后,绝不复传,后(大周后)得残谱,以琵琶奏之,于是开元天宝之余音复传于世。”李煜即位之后,从不关心国事,每日谱词度曲,以风流自命。春天到来时,他将殿上的梁栋窗壁,

  • 以色列第一个国王是谁最终的结局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以色列第一任国王是扫罗。由于背离神,又嫉妒、专横、交鬼、凶杀、自杀等恶行;最后灭亡了。扫罗:便雅悯人基士之子,以他的自杀告终。由于他宽恕亚玛力人而遭神的废黜。他自杀后,非利士人割下他的首级,将他尸体钉在伯珊城墙上……士师们一个接一个地担当以色列人的领袖,到士师时代接近尾声时,先知以利担任了这个职务,

  • 古代爱国故事100字能感动哭的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仁至义尽在这之前,忽必烈多次劝降他归顺大元王朝。有一回忽必烈甚至请来了南宋前皇帝来劝降文天祥。“圣驾请回,圣驾请回。”文天祥如是说。文天祥对着南方拜了又拜。刽子手手起刀落,文天祥人头落地。”后来人们在他的衣服里发现了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而今义尽,所以仁至。”

  • 北宋的亡国之君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自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至公元1127年金兵攻入开封亡国,前后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从历史学术的角度来说,北宋的亡国之君当为宋钦宗赵桓。北宋立国之初就有重文轻武的“国策”,在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北宋至宋徽宗赵佶在位时,醉心书画,重用奸臣、搜刮民财,穷奢极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