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孔子如何评价上古尧、舜、禹三位帝王?

孔子如何评价上古尧、舜、禹三位帝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2614 更新时间:2023/12/6 11:08:37

《论语》中,孔子对上古的这三位帝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意思是:“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好像不是自己求来的。”子曰:“大哉之为君!巍巍乎!唯天唯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意思是:“伟大啊,帝尧!崇高啊!唯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防效它。广大啊,百姓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赞美他!崇高啊,他的功绩!光明啊,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子曰:“禹,吾无间然也。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也。”意思是:“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指责的了。自己吃得很差,祭祀鬼神时却很丰盛;自己穿得很差,祭祀的衣服和帽子却做得非常华美;自己住得很差,农田水利却治理的很好。对于禹,我是没有什么好指责的了。”

尧、舜、禹是我国上古时期中原地区的三位部落联盟首领,也都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孔子对这三位伟大帝王的评述,表达了孔子由衷的赞美之情。

尧的传说最为后世称道的,是他不传子而传贤,禅位于舜,不以天子之位为私有的“公天下”精神。尧通过多年的考察,证实舜的能力与品德足可以承担起部落联盟领袖的责任,于是就禅位退居,28年后去世,“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孟子尽心上)。舜继位后,继承尧的遗志,用禹治理洪水,禹胼手胝足,三过家门而不入,用了九年的时间疏通陆地上的河道,将洪水引入大海,为华夏民族奠定了农业社会的基础。舜晚年承袭尧的做法,把帝位禅让给了禹。禹以后就变成“家天下”了,但最初也并非禹的本意,因为他的儿子特别优秀,道德和才能都远远胜过他所培养的接班人,这才变成了“家天下”。

上古时期,最值得孔子称道是自尧开始的这一“禅让制”。所以孔子说“舜禹之有天下而不与焉”,意思是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争来的,也不是抢来的,而是靠上古时期良好的民主政治制度自然而然得到的,并且他们在就任之前都经历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考验,其品德和才华获得整个部落联盟的认可,才得以继位成为部落联盟的领袖,不同于后世政治野心家们依靠阴结死党、策动叛乱,用阴谋与血腥暴力夺取政权。“有天下而不与”是道家也是孔子崇尚的一种“无为而治”的为政境界,正如他评价舜所说:“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中庸),好像天下与他无关,无论得到或失去都是上天的安排。

正因为如此,孔子对尧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赞美尧的伟大,除了“禅让制”以外,还说他效法苍天,制定礼仪制度,其历史功绩以至于老百姓不知道用什么言语来赞美他。《尚书尧典》记载尧执政时命令羲氏、和氏“敬授民时”,他与臣工们通过大量的勘测,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了历法,确定以366日为一年,每三年置一闰月,用闰月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使农时准确,农业生产有所依循,人民依时按节从事生产活动。另外,相传帝尧时代,为鼓励臣民上谏,在宫殿前面的交通要道上立一木柱,名曰“诽谤木”,让人们把意见写在上面或者敲击,尧听到后便出宫接待听取意见。“诽谤”在帝尧时代是大胆提意见的意思,现在则专指诬蔑、不实之辞。臣工向帝王报告叫“奏表”,因此诽谤木也称表木、谤木。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诽谤木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华表,成为建筑的装饰和权力的象征,失去了最初纳谏的含义。追溯华表的由来,人们感叹的是早在4500年前,上古尧帝就有如此开明的政治作风。

对于禹,孔子说,我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了,然后他从三个方面评价了禹的历史功绩。一是“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殷商时期“尚鬼”,这一传统大概肇自于禹,传说大禹在治水时能画符念咒,役使鬼神,让河水听从他的指挥,然后把土地开发出来,使其造福于人民,因而禹即使自己吃得很差,也要把祭鬼神的礼品准备得很丰盛,这虽然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去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大自然的尊重。二是“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大禹治水时候,穿得破破烂烂,完全和普通人一样,并且一年到头都在外面跑。但是等他继位后,对政治制度和国家的礼服,却制定得美仑美奂。换句话说,我们的祖先,由穴居巢处到发明衣服,还没有规定什么格式,到了禹王才制定了各种格式。三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历史上记载,禹虽为帝王,但他住的宫殿,却只是一个茅草棚,所谓“茅次土阶”,上面盖的没有瓦,只是一些杂草;前面的台阶,连石块也没有,只是用泥巴堆起来。但是他却“尽力乎沟洫”,尽心尽力办好水利。禹治水的精神和成绩,使他成为当时华夏民族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之一。

很高兴回答这一问题,个人管见,不当之处欢迎“关注”作者继续交流!本回答来源于作者新浪博客,已关联。

谢谢邀请!尧舜禹是先圣,孔子是后圣。以尧舜禹为师,修其禅,效其让。禅体现了大慈,让彰显了大悲。安住大慈大悲入觉位,以觉而化民,使民乐,解民苦。孝治之于天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巴乔既然信仰佛教,为何又打猎?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佛教提倡不杀生,但在家信仰佛教,根据所受的戒律不同,行为规范有所区别:不受任何戒律,仅仅是喜欢佛教理论,属于浅层次信仰佛教。这种情况,打猎不破戒。古代很多帝王就是属于这种佛教信仰。受三皈依,参加三皈依仪式的人,就是正式的佛弟子。虽然尽量不要杀生,但打猎不破戒。受五戒的佛弟子,受过五戒的佛弟子,不可以

  • 曹操曾用献帝王的弓箭射杀鹿,故事叫什么名字?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投鼠忌器三国初期,汉献帝与丞相曹操、皇叔刘备一起去打猎。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竟跟汉献帝齐头并进。汉献帝见不远处有只兔子,就叫刘备射,说是要看看皇叔的箭法。刘备连忙弯弓射箭,正好命中兔子,献帝连夸好箭法。献帝又看见一只大鹿,连射三箭不中,就叫曹操射。曹操拿过献帝的金比箭,一箭就射中了鹿。将士们见射

  • 清朝搞了140年的皇家打猎活动“木兰秋”,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废除?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道光皇帝生性勤俭节约,不愿意、不敢像先祖那样大手大脚用钱,自然会对“木兰秋”兴趣索然。毕竟,他连一日三餐都舍不得吃肉,怎么可能在毫无用处的打猎上大笔用钱?1据说,康熙皇帝第一次到北方视察工作。当他来到塞外时,发现了一块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4年后,康熙皇帝第二次来到此地时,挥手画了一个大圈这个大

  • 古代神话杀母亲谣言的那个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俄狄浦斯俄狄浦斯(Oedipus或Odipus,有时拼为Oidipous),外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戏剧艺术的荷马”、“命运悲剧大师”索福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出自元代世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我们先来解释下这句诗的意思:当国家强盛且安定的时候,统治阶级可能会去开疆扩土,大兴土木的去搞基础建设,受苦的是百姓啊。当国家政局混乱,宦官当政,民不聊生的时候,受罪的还是百姓啊。这二句诗很好的反应了百姓在古代封建王朝所处的尴尬地位

  • 夏朝的人,打猎的动物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具体说没有准确答案,物种一直在减少,夏朝文字不成熟,也没有确切记录,那个时候的动物和现在的肯定有区别,猪不是现在的猪,牛不是现在的牛,很多可食动物作为人类狩猎的目标,在漫长的发展进化中,夏朝有的可食动物有些早退化无迹了,那个时候的人类具体选择狩猎什么动物现在只能从出土古迹遗留中分析,所以夏朝到底主要

  • 有关龙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中国人生活中的龙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

  • 史上对老百姓功绩最大的皇帝是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中国的文字,我们国家就会像今天的欧洲国家一样,一团散沙。应该是满清皇帝,他签了好多卖国赔偿条约,与世界列强都有来往。老百姓才有机会节衣缩食孝敬洋大人谢邀!骄兵必败,这是历来治兵的道理,以上这句话关羽犯了,哪有不输的道理呢?这一提问说明一个事实,压根儿关羽就没想到

  • 天下为公是谁提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天下为公”,语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说,圣王要遵循天道,代天牧民,时刻要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作为唯一遵循,选任贤能的官吏,布诚信于天下,使人与人、邦国与邦国之间和睦相处。其次,“天下为公”,讲的是为政之道,是知识分子讲给

  • 武则天的治国能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公元628一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延续了盛世唐朝由强变的强盛,强大。她启用了文臣狄仁杰,上官婉儿,张中昌武将薛仁贵等忠臣良相,是大唐江山确保万无一失。是大唐帝国更加繁荣昌盛。乐不思蜀出自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典故来自《三国志蜀书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