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405 更新时间:2024/2/12 10:04:29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出自元代世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我们先来解释下这句诗的意思:当国家强盛且安定的时候,统治阶级可能会去开疆扩土,大兴土木的去搞基础建设,受苦的是百姓啊。当国家政局混乱,宦官当政,民不聊生的时候,受罪的还是百姓啊。这二句诗很好的反应了百姓在古代封建朝所处的尴尬地位。它反应出百姓作为个体只能跟随统治者的意愿去生活,而不能靠着自己的奋斗去拥有一份安定幸福的生活。

中国古代从大秦王朝到最后的清朝,中国经历了许多代的封建王朝。当某些地方势力想要推翻旧王朝,最直接的办法便是武力夺取政权。既然要用武力去解决,那便避免不了打仗。要打仗肯定需要人手啊,这时候百姓的作用便体现出来了。你平时在家干什么我不管,但是我需要人手去打仗,你就得跟着我去攻打敌人。有人可能会说,拉普通百姓上战场也没什么用啊。大家不妨这样去想,就算百姓不会打仗,但是只要拉的人足够多,队伍达到一定的规模,把他们放到战场上去历练,这就不用担心会不会打仗这个事情了,人的求生欲是很强的,每个人都想活着回来去跟家人团聚。所以当国家处在衰败的时期,这时候的老百姓无疑是最惨的一波人,他们没有钱也没有权利,只能被那些大军阀或者官方给支配,好一点的得胜归来,坏一点的便有可能一去不复返命丧黄泉。

谈完国家衰败,我们来讲国家兴盛的时候老百姓是如受苦的。每一个统一天下的帝王都渴望留名青史,那么怎么才能让自己被后人记住跟仰望呢?其中的一个好的方法便是大兴土木修建宫殿这种具有化特征的东西。我们后世了解古代不仅是从史料中去了解,还需要从古代宫殿建筑去探索一个王朝的文化气质。修建一座大型建筑往往需要很多人力,老百姓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所以就算国家兴旺发达,百姓也不一定能够享乐,因为他们需要服徭役。古代封建王朝对百姓的剥削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在没有现代这种先进的施工设备的时候,一切都需要靠人力,可想而知老百姓平时生活有多苦。

大家好!我和大家分享一下“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的观点。

1.“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出处和背景。这句曲是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所写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最能体现主题和深化思想的一句。张养浩生于元世祖至元7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至文宗数个朝代,曾三次出仕,两次弃官。他为官清廉,敢于兴革,卓有政绩,但在是非功过被当权者颠倒,祸福生死任当权者摆布的政治环境中无理可言、有才难展,心灰意中退出官场。元文宗天历二年正月,陕西大旱,朝廷重新召他回朝赈济灾民,一心为民的他不顾年事已高,依然受命,在前往陕西途中,亲眼目睹百姓的深重灾难,愤恨不平,写下了这著名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全曲的内容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字里行间尽是封建社会的悲愤和对百姓的同情以及自己无奈。继而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最终因为过分操劳而殉职。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揭露了古代百姓悲惨的遭遇。封建社会里,不管朝代怎样更迭,从君王到官员以及富有的阶层都是以损害百姓的利益来达到自己的享受目的的,能真正为天下苍生着想的官员少之又少。所以不管是创造了辉煌的汉代,还是走上巅峰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和文化发达、经济繁荣的代,国力是增强了国家是兴盛了,但当权者们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和开疆拓土或更好的享受生活,徭役赋税还是非常重的。如古代的赋税就有“田赋、各种杂税、身丁税、科率、和买”等,徭役就有:夫役、职役和官户役,不仅名目繁多,在收税和的服役的时候,富农和官商勾结,给些好处收税和征役官员,税可以少收或免收,像开运河、修城池、宫殿、黄河、道路、运军需等苦役就用钱代替,剩下的任务依然压榨到贫苦百姓身上,让百姓苦不堪言、民不聊生。元代,虽然也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朝代,但由于是外来民族当权,朝廷就把全国人口按蒙古、色目(随着蒙古族进入中原的中西亚各民族统称)、汉人、南人(指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各族)分为四等,种族划分是元朝赋税的一大指标之一,也是不公平之处。汉人和南人几乎没有土地,即使有也要承担极大的赋税。民众所负担的徭役有筑城、排河、运粮、木植、制作船只器甲等,修建大都每年都征发成千上万的民夫采运木头和做其他工作,这样沉重的负担也让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国力强盛的年代,百姓生活如此悲惨,在国家摇摇欲坠之时百姓更是痛不欲生了。靖康之耻中的宋微宗、宋钦宗和他的家族成员都难逃被辱的命运,死于兵荒马乱的百姓也是无计其数。元兵入侵,除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惨痛外,还有亡国后原来百姓被视为下等人,得不到公平的待遇,也是生不如死。真是应了张养浩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在封建社会里,权贵们只考虑自己利益,劳苦大众只能过着当牛做马的奴隶生活。新中国的成立,让人们当家做主,特别是现在,国家从政策的制定到实施都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竭力为民,只有共产党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让国家强胜,人民幸福,才能让中国实现伟大的复兴梦!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夏朝的人,打猎的动物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具体说没有准确答案,物种一直在减少,夏朝文字不成熟,也没有确切记录,那个时候的动物和现在的肯定有区别,猪不是现在的猪,牛不是现在的牛,很多可食动物作为人类狩猎的目标,在漫长的发展进化中,夏朝有的可食动物有些早退化无迹了,那个时候的人类具体选择狩猎什么动物现在只能从出土古迹遗留中分析,所以夏朝到底主要

  • 有关龙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中国人生活中的龙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

  • 史上对老百姓功绩最大的皇帝是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中国的文字,我们国家就会像今天的欧洲国家一样,一团散沙。应该是满清皇帝,他签了好多卖国赔偿条约,与世界列强都有来往。老百姓才有机会节衣缩食孝敬洋大人谢邀!骄兵必败,这是历来治兵的道理,以上这句话关羽犯了,哪有不输的道理呢?这一提问说明一个事实,压根儿关羽就没想到

  • 天下为公是谁提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天下为公”,语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说,圣王要遵循天道,代天牧民,时刻要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作为唯一遵循,选任贤能的官吏,布诚信于天下,使人与人、邦国与邦国之间和睦相处。其次,“天下为公”,讲的是为政之道,是知识分子讲给

  • 武则天的治国能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公元628一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延续了盛世唐朝由强变的强盛,强大。她启用了文臣狄仁杰,上官婉儿,张中昌武将薛仁贵等忠臣良相,是大唐江山确保万无一失。是大唐帝国更加繁荣昌盛。乐不思蜀出自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典故来自《三国志蜀书后

  • 为什么商鞅对老百姓那么残忍还有那么多老百姓对他进行赞扬?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对百姓并不残忍,甚至可以说他是爱民的。之所以我们会留下商鞅对百姓残忍的印象,这和《史记》有关。首先,商鞅重刑并不是为了压迫百姓,而是“以刑去刑”历史上,大多数文人将商鞅评价为“刻薄寡恩”之人,这主要和商鞅推行严苛的法律有关。在封建社会,礼治和法治同时并存。在儒家看来,礼治要重于法治,因此他们主张

  • 为什么孔子鼓励见义勇为的人领奖赏?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吕氏春

  • 儒家提倡的是精英治国,那儒家权贵和统治精英们喜欢老百姓变聪明吗?他们有哪些举措?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当然是不喜欢的,为什么读书人古时候精贵,因为少才会贵,那时候知识被人为垄断着,统治阶级对一切知识拥有最终解释权,知识能使人聪明,聪明人多了就不好控制,没哪个统治者喜欢不受控制的聪明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在这方面有建树非常不容易,要有极强大的本事才能做到。发展科举制武则

  • 你认为历史上治国才能最高的宰相都有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魏征,他们都是顶着压力改革,卓有成效如果以朝代来看,萧何无疑可以居首位,从刘邦起事后,萧何一直在后方负责粮草供应,对于统筹谋划地方治理很有一套。萧何随刘邦军队进入咸阳后,他所要求的不是金银财宝,、香车美女,而是秦国官府的档案典籍,这使得萧何对于秦帝国的人口赋税等制度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萧何的才干

  • 道光为什么不立政治才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恭亲王为皇帝,而是选择了咸丰?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道光帝在清朝皇帝里子嗣不算多的,但照后面几个皇帝绝对是多的了,道光一共九个儿子,老大奕纬出身极为低贱,据说是道光十几岁时心血来潮幸了一个宫女生下的,道光对这个孩子丝毫没有好感,但老皇帝嘉庆非常喜爱这个孙子,因为隔代亲嘛,还是第一个孙子,道光也无可奈何,那时候道光也是皇子,所以对奕纬并不怎么上心,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