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清朝搞了140年的皇家打猎活动“木兰秋”,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废除?

清朝搞了140年的皇家打猎活动“木兰秋”,为何被道光皇帝宣布废除?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320 更新时间:2023/12/27 17:46:52

道光皇帝生性勤俭节约,不愿意、不敢像先祖那样大手大脚用钱,自然会对“木兰秋”兴趣索然。毕竟,他连一日三餐都舍不得吃肉,怎么可能在毫无用处的打猎上大笔用钱?

1

据说,康熙皇帝第一次到北方视察工作。当他来到塞外时,发现了一块水草丰美、动物繁衍的草原。4年后,康熙皇帝第二次来到此地时,挥手画了一个大圈这个大圈,圈进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地盘。

14000多平方公里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196万个标准足球场、19444个故宫博物院、4827个颐和园、4034个圆明园、30个朝阳区、2.2个上海市、半个欧洲国家阿尔巴尼亚。

于是,世界上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皇家猎苑建立了。这就是著名的“木兰围场”。因此,清朝皇家在这里举行的打猎活动,又被称为“木兰秋”。

2

木兰围场搞好后,康熙皇帝几乎每年都要来这里组织大型打猎活动。期间,只有两次没有成行,一次是东北谒陵,一次是追击噶尔丹

康熙皇帝打猎,是为了什么呢?总结一下,大致有两点原因。

一是通过骑射练习武艺,让八旗贵族子弟保持骁勇善战和醇朴刻苦的本色,不至于迷失于锦衣玉食之中,消磨斗志,沦为纨绔子弟;二是通过“木兰秋”接见蒙古各部的公贵族,巩固和发展与蒙古的关系,加强对漠南、漠北、漠西的管理,震慑沙俄,巩固北部边防。因此,“木兰秋”具有军事和政治双层含义。

在康熙皇帝以后,除了雍正皇帝对打猎毫无兴趣,一次也没去木兰围场外,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都多次组织大规模的打猎活动。140多年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共在木兰围场举行秋大典达105次之多。雍正皇帝虽然没有到过围场,但他也特意在遗诏中叮嘱:“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

3

皇家打猎,不同寻常,每一次都搞出很大的动静。

以乾隆皇帝为例。他老人家组织打猎,每次都要出动数万人马,浩浩荡荡,遮天蔽日。首先是布围。由管围大臣统领围甲兵、虎枪手、向导及八旗军队等,自远而近,形成一个面积达数十平方公里的包围圈。

然后是观围。邀请皇帝前来观围。乾隆皇帝在护从大臣和侍卫的簇拥下,亲临指挥,检阅队伍。如果遇到喜欢打猎的皇帝,还会亲自驰马引弓打猎。当然,如前所述,这时候猎物都被圈进包围圈,插翅难飞,自然是任他射杀。康熙皇帝能够在一日死兔子318只,便是这样来的。

随后是行围。皇帝检阅队伍后,就轮到王公贵族和八旗子弟开始大规模的骑射。

最后是罢围。打猎结束后,乾隆皇帝往往在张三营行宫举行盛大的庆功告别宴会,饮酒歌舞,摔跤比武,宛如一场联欢晚会。

4

木兰围场,是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

1689年8月9月,中国与俄国在尼布楚进行会谈。期间,康熙皇帝正在木兰围场打猎。他两次派出代表团,最终与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1690年,乌兰布通之战爆发,这是清朝与准噶尔汗国在萨里克河边的乌兰布通峰的一场大战。康熙皇帝坐镇木兰围场,指挥10万大军击败敌军,追击30里,歼灭数千人;

1708年,康熙皇帝在巡幸塞外时,听说皇太子允有许多不良表现,加上此前已对允不满,便将他废掉。允是清王朝入关后唯一册立的皇太子。在他以后,清朝不再立皇太子;

1751,乾隆皇帝在木兰围场,批准了《酌定西藏善后章程》。按照这个章程,西藏的郡王制度被废除,驻藏大臣的权力得到加强。同时朝廷在西藏长年驻兵1500名,由一名提督率领,三年轮换一次;

1771年,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率领本部17万人东迁,回到其祖先的家园,结束了漂泊异域140多年的艰辛历程。当渥巴锡抵达木兰围场时,乾隆皇帝亲自接见了他;

1820年秋天,嘉庆皇帝率部程前往木兰围场,参加秋。9月2日,嘉庆皇帝意外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61岁。

5

嘉庆皇帝死后,皇二子宁继任为帝,是为道光皇帝。显然,对于道光皇帝来说,木兰围场有着特别的意义。

出人意料的是,没过几年,道光皇帝就亲手废除了“木兰秋”。1824年秋天,道光皇帝本应着手准备打猎事宜,他却发布了一道上谕:“今岁秋木兰,允宜遵循成宪,肄武绥藩,然不可不审度时事,量为展绥。所有今岁热河亦著停止。此朕不得已之苦衷,非敢耽于安逸也。”意思是,废除打猎,并非我贪图享受,而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那么,道光皇帝有什么苦衷呢?简单地说,清朝已经过了“开疆拓宇,四征不庭,揆文奋武”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自嘉庆以来,天灾水患、内乱频生、民生凋敝、财政紧张、军备废弛。“木兰秋”这场康乾盛世的皇家运动会,已经彻底变成了劳民伤财的无益之举。

就在1824年10月,回部发生叛乱,回部首领张格尔率领军队侵扰乌鲁克卡伦,清军进剿也遭遇失利。不仅如此,清朝还面临着严重的外部威胁:鸦片泛滥、白银外流。面对内忧外患,道光皇帝整天忧心忡忡,哪有什么心情搞皇家打猎?

同时,废除“木兰秋”也与道光皇帝的个人性格有关。“木兰秋”动辄出动数万人马,兴师动众,场面看上去很是热闹,可耗资巨大,对已经入不敷出的国家财政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负担。道光皇帝又生性勤俭节约,不愿意、不敢像先祖那样大手大脚用钱,自然会对“木兰秋”兴趣索然。毕竟,道光皇帝连一日三餐都舍不得吃肉,怎么可能在毫无用处的打猎上大笔用钱?

于是,“木兰秋”宣告废除,允许老百姓进入垦荒。自康熙皇帝以来进行了140多年的皇家打猎活动,终成绝响。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等】

文章来源Ta说@勇哥读史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神话杀母亲谣言的那个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俄狄浦斯俄狄浦斯(Oedipus或Odipus,有时拼为Oidipous),外国文学史上典型的命运悲剧人物。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的国王拉伊奥斯(Laius)和王后约卡斯塔(Jocasta)的儿子,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并娶了自己的母亲。“戏剧艺术的荷马”、“命运悲剧大师”索福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反映了中国古代百姓的什么遭遇?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出自元代世人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我们先来解释下这句诗的意思:当国家强盛且安定的时候,统治阶级可能会去开疆扩土,大兴土木的去搞基础建设,受苦的是百姓啊。当国家政局混乱,宦官当政,民不聊生的时候,受罪的还是百姓啊。这二句诗很好的反应了百姓在古代封建王朝所处的尴尬地位

  • 夏朝的人,打猎的动物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具体说没有准确答案,物种一直在减少,夏朝文字不成熟,也没有确切记录,那个时候的动物和现在的肯定有区别,猪不是现在的猪,牛不是现在的牛,很多可食动物作为人类狩猎的目标,在漫长的发展进化中,夏朝有的可食动物有些早退化无迹了,那个时候的人类具体选择狩猎什么动物现在只能从出土古迹遗留中分析,所以夏朝到底主要

  • 有关龙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海龙王:敖广、敖钦、敖顺、敖闰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青脸红须为东,白发须为西,橘黄发须是南,黑发须者为北中国人生活中的龙龙并不是中国特有的,许多民族都有关于龙的神话传说。但是像中国这样,以龙为荣、为尊,而且各种事物都多少跟龙有点关系的国家却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国,带有龙名的地方数以千计

  • 史上对老百姓功绩最大的皇帝是哪一位?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中国的文字,我们国家就会像今天的欧洲国家一样,一团散沙。应该是满清皇帝,他签了好多卖国赔偿条约,与世界列强都有来往。老百姓才有机会节衣缩食孝敬洋大人谢邀!骄兵必败,这是历来治兵的道理,以上这句话关羽犯了,哪有不输的道理呢?这一提问说明一个事实,压根儿关羽就没想到

  • 天下为公是谁提出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天下为公”,语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是说,圣王要遵循天道,代天牧民,时刻要以天下苍生的福祉作为唯一遵循,选任贤能的官吏,布诚信于天下,使人与人、邦国与邦国之间和睦相处。其次,“天下为公”,讲的是为政之道,是知识分子讲给

  • 武则天的治国能力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公元628一705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延续了盛世唐朝由强变的强盛,强大。她启用了文臣狄仁杰,上官婉儿,张中昌武将薛仁贵等忠臣良相,是大唐江山确保万无一失。是大唐帝国更加繁荣昌盛。乐不思蜀出自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典故来自《三国志蜀书后

  • 为什么商鞅对老百姓那么残忍还有那么多老百姓对他进行赞扬?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对百姓并不残忍,甚至可以说他是爱民的。之所以我们会留下商鞅对百姓残忍的印象,这和《史记》有关。首先,商鞅重刑并不是为了压迫百姓,而是“以刑去刑”历史上,大多数文人将商鞅评价为“刻薄寡恩”之人,这主要和商鞅推行严苛的法律有关。在封建社会,礼治和法治同时并存。在儒家看来,礼治要重于法治,因此他们主张

  • 为什么孔子鼓励见义勇为的人领奖赏?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吕氏春

  • 儒家提倡的是精英治国,那儒家权贵和统治精英们喜欢老百姓变聪明吗?他们有哪些举措?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当然是不喜欢的,为什么读书人古时候精贵,因为少才会贵,那时候知识被人为垄断着,统治阶级对一切知识拥有最终解释权,知识能使人聪明,聪明人多了就不好控制,没哪个统治者喜欢不受控制的聪明人。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在那个时代,女性想要在这方面有建树非常不容易,要有极强大的本事才能做到。发展科举制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