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说玉帝很多事情都要听下属的建议,这是片面的说法。说玉帝自己没有办法做决定,也是错误的说法。
一、玉帝在什么情况下听从下属的建议?(1)玉帝在遇到新问题时,集思广益,听取众神仙的意见,择良策而用。在孙悟空因抢去了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和销毁了冥界的生死薄后,被龙王和秦广王告上了天庭。面对这种突发状况,玉帝先是命龙王和秦广王各回辖区,并表示将要派天兵天将擒拿孙悟空。
而后,玉帝召集文武仙卿了解了孙悟空的具体情况,准备派神将擒拿孙悟空。
此时,太白金星向玉帝提供了两条谏言:
第一条:既然,孙悟空成就了仙道,神通广大,又是天地所生,陛下可以将其招安,委以官职,以示上天惜才和仁慈。
第二天:若孙悟空不接受招安,则可名正言顺的将其捉拿。一则不必兴兵动众,二则显示收仙有道。
在听了太白金星的建议后,玉帝很是满意,予以了采纳。倘若,玉帝直接发兵擒拿孙悟空,则会显得天道不仁,玉帝鲁莽;再者,孙悟空毕竟刚出世道,不喑世事,也会变本加厉的与天庭对抗。届时,玉帝也会在道义上处于被动状态。而在玉帝采取了太白金星的良策,则显示出了玉帝宽宏大度,英明神武的仁慈形象。
(2)玉帝深思远虑,顾全大局在孙悟空因官职小,反下天宫后,竖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在玉帝得知后甚是恼怒,欲将其擒拿诛之。
然,太白金星再次进言说:“孙悟空只是口出狂言,不知大小,而今托塔李天王和哪吒失利,足以证明其确实有本领,有能力。可以给其加个有官无禄的官衔,收其邪心,使其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
而,玉帝从长远考虑,以大局为重,再次接受了太白金星的建议,采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避免事态的扩大化。
所以,玉帝是根据事实状况选择性的听取下属的建议。
二、玉帝在维护天条律法的原则问题上自己做决定。(1)《西游记》中,龙王的职责是:兴云布雨、掌控四时变化等,这也是天条律法中的规定。而泾河龙王在与人打赌时,私自改了降雨的时辰和克扣了降雨的点数,被玉帝发现后,并未召集众神仙商议,而是果断将其处决。
(2)同样的情况,在玉帝下界之日,凤仙郡郡候触犯了天条,玉帝也是果断下旨,不给凤仙郡降雨以示惩罚。并设置“米山、面山和锁梃,待鸡了米尽、狗舔得面尽、灯燎断锁梃,方可下雨”,以考验凤仙郡郡候的诚意。
所以说,在原则问题上玉帝完全是自己做决定的。
结语:在玉帝遇到问题时,是听从下属的建议还是自己做决定,则完全是根据问题的实际状况来决定的。
(1)古代君王听取意见的故事: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之一就在于塑造了玉帝从善如流的执政形象,这是一部颇为诙谐的神化小说。作者吴承恩生在明代酷政之下,对于言论不自由的政治风气极为不满,他本人也是政府官员,后几度沉浮,心恢意冷,隐居乡野著书立说。
作为掌管三界的首领玉皇大帝,对于孙悟空造反的情况,先是剿灭为主,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战争画面,而后听从太白金星的建议,封了孙悟空一个"弼马温"的官,暂时让孙猴子归顺天庭,难道天庭不能降伏孙猴子吗,非也,能够秒伏悟空的大佛大有人在,如来佛主一出马,一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悟空就是翻不过他的手掌心。
玉帝每有大事,都要召集众仙议事,这种场景让人感到天庭是个联邦议会制,拿主意的都是各领域的负责人,他本人从不一杆子插到底,都是在议事中将责任落实在各负责人,自己落得清闲。
难到玉帝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吗,这还真有点,他本人没有太大的绝杀技,对于各界的具体情况还真不是特别了解透彻,相互部门都是在制衡中存在,再则,天庭中不存在造反夺位的情况发生,所以玉帝不用担心自己位置不保,在发生事情后,召集议事是他的责任所在,这也是他乐观其成的,这也就给了读者一个他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感觉,其实他无需事必躬亲,发生什么事都会有大神们出头。
《西游记》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万事皆有缘由的宗旨,某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因,孙悟空的出世就是要保唐僧西天取经,而后成佛,所以他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后果,久而久之,玉帝的宅厚形象便形成了。
这也是作者吴承恩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借助于鬼神来阐述他内心的社会应该就是平等自由的,应该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只是,这种情况只是存在于他的笔下,存在于想象中的天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