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西游记》中玉帝为什么很多事都要听从下属的建议,他自己没有办法做决定吗?

《西游记》中玉帝为什么很多事都要听从下属的建议,他自己没有办法做决定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516 更新时间:2024/1/19 22:31:29

《西游记》中,说玉帝很多事情都要听下属的建议,这是片面的说法。说玉帝自己没有办法做决定,也是错误的说法。

一、玉帝在什么情况下听从下属的建议?(1)玉帝在遇到新问题时,集思广益,听取众神仙的意见,择良策而用。在孙悟空因抢去了东海龙王的定海神针和销毁了冥界的生死薄后,被龙王和秦广王告上了天庭。面对这种突发状况,玉帝先是命龙王和秦广王各回辖区,并表示将要派天兵天将擒拿孙悟空

而后,玉帝召集文武仙卿了解了孙悟空的具体情况,准备派神将擒拿孙悟空。

此时,太白金星向玉帝提供了两条谏言:

第一条:既然,孙悟空成就了仙道,神通广大,又是天地所生,陛下可以将其招安,委以官职,以示上天惜才和仁慈。

第二天:若孙悟空不接受招安,则可名正言顺的将其捉拿。一则不必兴兵动众,二则显示收仙有道。

在听了太白金星的建议后,玉帝很是满意,予以了采纳。倘若,玉帝直接发兵擒拿孙悟空,则会显得天道不仁,玉帝鲁莽;再者,孙悟空毕竟刚出世道,不喑世事,也会变本加厉的与天庭对抗。届时,玉帝也会在道义上处于被动状态。而在玉帝采取了太白金星的良策,则显示出了玉帝宽宏大度,英明神武的仁慈形象。

(2)玉帝深思远虑,顾全大局在孙悟空因官职小,反下天宫后,竖起了“齐天大圣”的大旗,在玉帝得知后甚是恼怒,欲将其擒拿诛之。

然,太白金星再次进言说:“孙悟空只是口出狂言,不知大小,而今托塔李天王和哪吒失利,足以证明其确实有本领,有能力。可以给其加个有官无禄的官衔,收其邪心,使其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也。”

而,玉帝从长远考虑,以大局为重,再次接受了太白金星的建议,采取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避免事态的扩大化。

所以,玉帝是根据事实状况选择性的听取下属的建议。

二、玉帝在维护天条律法的原则问题上自己做决定。(1)《西游记》中,龙王的职责是:兴云布雨、掌控四时变化等,这也是天条律法中的规定。而泾河龙王在与人打赌时,私自改了降雨的时辰和克扣了降雨的点数,被玉帝发现后,并未召集众神仙商议,而是果断将其处决。

(2)同样的情况,在玉帝下界之日,凤仙郡郡候触犯了天条,玉帝也是果断下旨,不给凤仙郡降雨以示惩罚。并设置“米山、面山和锁梃,待鸡了米尽、狗舔得面尽、灯燎断锁梃,方可下雨”,以考验凤仙郡郡候的诚意。

所以说,在原则问题上玉帝完全是自己做决定的。

结语:在玉帝遇到问题时,是听从下属的建议还是自己做决定,则完全是根据问题的实际状况来决定的。

(1)古代君王听取意见的故事: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之一就在于塑造了玉帝从善如流的执政形象,这是一部颇为诙谐的神化小说。

作者吴承恩生在明代酷政之下,对于言论不自由的政治风气极为不满,他本人也是政府官员,后几度沉浮,心恢意冷,隐居乡野著书立说。

作为掌管三界的首领玉皇大帝,对于孙悟空造反的情况,先是剿灭为主,上演了一场啼笑皆非的战争画面,而后听从太白金星的建议,封了孙悟空一个"弼马温"的官,暂时让孙猴子归顺天庭,难道天庭不能降伏孙猴子吗,非也,能够秒伏悟空的大佛大有人在,如来佛主一出马,一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的悟空就是翻不过他的手掌心。

玉帝每有大事,都要召集众仙议事,这种场景让人感到天庭是个联邦议会制,拿主意的都是各领域的负责人,他本人从不一杆子插到底,都是在议事中将责任落实在各负责人,自己落得清闲。

难到玉帝没有能力解决问题吗,这还真有点,他本人没有太大的绝杀技,对于各界的具体情况还真不是特别了解透彻,相互部门都是在制衡中存在,再则,天庭中不存在造反夺位的情况发生,所以玉帝不用担心自己位置不保,在发生事情后,召集议事是他的责任所在,这也是他乐观其成的,这也就给了读者一个他没办法解决问题的感觉,其实他无需事必躬亲,发生什么事都会有大神们出头。

《西游记》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万事皆有缘由的宗旨,某件事情的发生都有它的因,孙悟空的出世就是要保唐僧西天取经,而后成佛,所以他根本不用担心什么后果,久而久之,玉帝的宅厚形象便形成了。

这也是作者吴承恩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借助于鬼神来阐述他内心的社会应该就是平等自由的,应该都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只是,这种情况只是存在于他的笔下,存在于想象中的天庭之中。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有句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历史上有这种事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故事梗概:明朝年间,有父子二人在京城里开了一家珠宝店。父亲叫王义,儿子叫王明,因为生意做得诚实热情,所以这家珠宝店一派兴隆景象,名气也越来越大。一天,一个太监来到王义家,命父子二人在三天内用大珍珠镶个“万寿无疆”四字的金匾送进皇宫,皇上一看,真是字字珠玑,加上金边衬托,很有皇家风范。皇上很高兴,就赏

  • 关于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时期,袁绍与曹操上演了一场精彩战争,可是拥有十倍曹军之多兵力的袁绍却被曹操击败,其原因是田丰、诅授向袁绍献计献策,而袁绍不允诺,认为他人意见如废纸,最终惨败。刘备行诸葛亮之计而鼎立三国;符坚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国力;李世民纳魏征之谏而贞观天下;文种弃范蠡之谋而招杀身祸。楚汉相争,力量较为弱小的刘邦

  • 刘邦为什么能够成功?刘邦非常擅长听取其他人的建议?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汉高祖刘邦,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平民,一路走来,不断壮大不断升级,最终击败一代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之君,这样的人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长久以来,人们也经常会把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讨论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常

  •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作文素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见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美德.古往今来,有多多少少句名言警句说要听取他人意见,要相信他人.毕竟,别人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他们提出的建议大多也都为你好,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亲戚.同样的,历史上又有多少君王因听信小人谗言而自毁江山

  • 古代的舍小家顾大家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

  • 求几个历史上体现中华美德的故事,并讲出这是什么美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苏武牧羊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一位汉使在经历了19个不平凡的年头后,又重新站在了大汉的大殿之上,他悲喜交加。这位就是“留胡节不辱”的苏武。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吧。汉武帝晚年,汉和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和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但就在完成任

  • 历史上哪些君王是出了名的节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古代的皇帝是整个国家之中最权贵的一个人,也是最“不差钱儿”的一个人,每天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小的时候我就经常想,如果我是皇帝,我一定要买什么买什么。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过着一掷千金的日子,他们有时候也会很节俭。一、汉文帝刘恒他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无论是穿着还是饮食,

  • 清代皇帝宝座之后"惟天听明,惟圣时听,惟臣钦若,惟民从爻"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这话是说做皇帝的标准或者说是行动准则,大概就是要尊重天意,采纳圣贤意见,对臣民要关心之类具体的解释我也说不好,你可以去看看周易,这话中的“爻”是一种卦象。关于出处,我只记得尚书中有关于惟天的记载

  • 古代有名的道德故事,例如孔融让梨这一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0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

  • 蘧伯玉的美德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蘧伯玉,河南人,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步行敬君王蘧伯玉当政后,仍旧十分谦虚。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宫又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