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刘邦为什么能够成功?刘邦非常擅长听取其他人的建议?

刘邦为什么能够成功?刘邦非常擅长听取其他人的建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1661 更新时间:2024/1/28 21:26:10

汉高祖刘邦,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他从一个非常普通的平民,一路走来,不断壮大不断升级,最终击败一代霸王项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之君,这样的人生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长久以来,人们也经常会把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讨论刘邦胜利和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非常善于听取意见。那么,在听取他人意见方面,刘邦又做到了什么地步呢?

迁延四年的楚汉战争,将刘、项二人各自的性格,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出来。刘邦很清楚,他和项羽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所以,草根出身的他能在楚汉之争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坚韧不拔,百折不挠,他的一切行为都以置项羽于死地为根本。而贵族出身的项羽却表现得过于天真,把残酷的斗争当成了简单的游戏。

由于持久的拉锯战,双方均已人困马乏。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两军对峙于广武鸿沟(今河南荥阳)。隔着一条鸿沟,刘、项开始了展示不同性格特征的精彩对话。项羽将被俘的刘太公(刘邦之父)绑在高台上,旁边是煮沸的大锅,隔岸向刘邦喊道:“刘邦小子,你若不赶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了吃掉!”项羽天真地想用亲情胁迫刘邦就范,那知刘邦却回答:“我们曾在楚怀王帐下结拜为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若煮了你父亲,请分给我一杯羹。”刘邦用近似无赖的回答,让项羽暴跳如雷。项羽太幼稚了,在争夺天下的关键时刻,亲情是不可能打动理性的刘邦的。经项伯的劝说,项羽终于没有水煮太公。

项羽再对刘邦喊话:“天下战乱纷纷,都是因为你我二人的缘故,我愿意向你挑战,和你单打独斗,一决雄雌,结束百姓饱受战乱之苦。”刘邦哈哈大笑:“我愿意和你斗智,不和你斗力。”刘邦嘲笑了项羽的无知,又历数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在争夺天下的斗争中,提出由双方的首脑决斗,来赌输赢,再次显示了项羽没落贵族的特性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把残酷复杂的战争当成了个人之间的游戏。

在几面受敌,粮尽兵疲的情况下,项羽感到了恐惧。趁刘邦遣使请还太公的机会,项羽向刘邦提出了和条件: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以东属楚。汉四年(公元前203年)九月,双方签约讲和,历史上的“楚河汉界”便由此产生。项羽按约释放了刘太公和吕后,并引兵东归。而刘邦则采纳了张良陈平“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建议,毁约追赶东归的楚军。

几经拉锯,幼稚的项羽终于没有斗赢老辣的刘邦。十二月,楚军被围垓下(今安徽灵壁境内)。夜幕中,项羽听到四面皆是楚歌,大惊曰:“汉皆得楚乎?”由是,沮丧的项羽便与美人虞姬在军帐中一同饮酒悲歌,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这一夜,项羽完全忘记了他作为楚军统帅的战斗使命,而是上演了一出令人无限唏嘘“霸王别姬”。第二天,当他带领二十八骑残兵冲入重围后,他还对部下说:“我要带领你们三次冲击包围我们的汉军,斩将、夺旗、突围,三胜之。就是要让你们明白,是天要亡我,而不是我不会打仗。”

果然,项羽带领二十八骑三进三出,冲击由数千汉军组成的包围圈,斩将夺旗,最后溃围而出,逃至乌江边。当乌江亭长要送项羽渡过乌江,争取将来东山再起时,项羽却说:“我带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而西,今天却无一人生还,我己无颜见江东父老了。”遂拒绝渡江,自刎而亡。项羽至死也没有弄明白,曾经战无不胜的他,怎么就会败在一个屡战屡败的家伙手里呢?因而他把失败归于天意,以求解脱。实际上,正是他的性格中缺乏像刘邦那样能伸能屈,屡败屡战,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特质,所以,他失败了,充当了历史的悲剧英雄,让后人无限感慨地吟唱:“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当然,刘邦之所以能从草根布衣而君临天下,除了他的能伸能屈,百折不挠的性格特征外,他还有一些令常人难以企及的特质。

刘邦能够“忍”,忍到能一百八十度地转变自己最初的态度。汉四年(公元前203年),韩信率军势如破竹地攻下赵、齐之地后,自矜功高,便派人请示刘邦,自己能不能做齐国的假王(代理齐王)。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围困在荥阳,一看到请示信件,大怒,跳脚骂道:“我被困在这里,日盼夜盼你来帮我解围,你小子却要自立为王!”

张良、陈平一左一右偷偷地踩住刘邦的脚,附耳窃语道:“我们现今形势不利,无法禁止韩信自立为王,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立他为王,让他守好齐国。不然,会发生变故。”刘邦一听,马上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又重新对韩使骂道:“大丈夫为诸侯,当就当真王,做什么假王!”能如此忍气吞声,瞬间将暴怒化为无形,这种忍功不是常人能做到的。随即,刘邦派张良带着印绶到齐国,立韩信为齐王,并征调齐兵击楚。

刘邦还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哪怕是无名小卒的意见。刘邦击败项羽后,曾一度定都洛阳,这很符合关东出身的宿将功臣们的家乡情结。当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卒娄敬,因戍守陇西,路过洛阳,向长官提出要直接进见皇帝时,身为九五之尊的刘邦竟然答应了。娄敬穿着脏兮兮的老羊皮袄,在大殿上向刘邦陈述了关中形胜,秦人可用,应在长安定都的方略。

刘邦问群臣,如何?群臣皆反对。只有张良赞成娄敬的建议,并列举了定都长安或洛阳的利弊。刘邦当机立断,接受了小卒娄敬的建议,即日车驾西行,定都长安。并封娄敬为郎中,号曰奉春君,赐姓刘。有关定都这样一个重大的决策,居然能够接受一个无名小卒的建议,并立即付之实施,古今中外,除了汉高祖刘邦,恐怕再无第二例。

当然,刘邦除了有不同于常人的性格特征外,也有和常人一样的恩怨观念。刘邦年轻时不务家业,还经常呼朋唤友,轮流到几个哥哥家里蹭饭吃。有一次,在吃饭的点上,大嫂远远看见刘邦又带着一帮朋友来了,便使了一个心眼,故意把饭锅刷得嚓嚓响。刘邦何等聪明,知道大嫂不想接待他,搞得他在朋友的面前很没面子,这事始终让刘邦耿耿于怀。做了皇帝以后,他就是迟迟不封大哥家,实在拗不过太公的说情,才勉强封了大哥的儿子一个羹颉侯。他就是用“饭菜刷锅侯”这个难听的名称,一吐当年的怨气。

而对当年有恩于自己的人则加倍报答。刘邦为亭长时曾入秦服靡役,沛县役吏出钱饯行,众人皆出三百钱,唯萧何出了五百钱,刘邦暗自在心里记下了这笔帐。当了皇帝的刘邦在封赏功臣时,特别多封了萧何二千户,并明言这是报答当年萧何多出二百钱之恩。

刘邦的语言也很有特色,他发明的“狗论”和后世出现的“猫论”就很有异曲同工之妙。天下初定,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不决。刘邦认为萧何功劳最大,故封赏极厚。众功臣不服,都认为自己披坚持锐,攻城略地,大小战斗百余起,身中枪伤百十孔;而萧何没有上过战场,只在后方持文议论,未曾立汗马功劳,怎么反而居我们之上?

刘邦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知不知道打猎,知不知道猎狗?在得到众人的肯定回答后,他才说:“打猎的时候,追杀野兽的是猎狗,而辨认野兽踪迹,指出其藏身之处的是人。诸位在战争中就像打猎时追杀野兽的猎狗,是功狗;而萧何则是发现野兽踪迹,指示追杀方向的人,是功人。再有,诸位都是孤身一人跟随我玩命,多的也不过二三亲属;而萧何却是举族几十口都在跟随我玩命。这样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啊!”刘邦的“狗论”话糙理不糙,大家不敢再说什么了。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庆功。庆功宴上,刘邦让众臣畅所欲言,说说他为何得天下,而项羽为何失天下?一时众说纷纭。刘邦则颇为得意地说:“诸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我主要是胜在用人上。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杰,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取天下的原因。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用他,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一番妙语,说得群臣口服心服。善于总结,也是刘邦的过人之处。

刘邦出身布衣草根,底层生活的磨砺,让他熟练地掌握了很多驭人的技巧。他之所以能成就大业,除了他能伸能屈,百折不挠的性格外,能成功地用人,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原因。左手铁砂掌,右手棉花糖;赏罚有度,恩威并施,刘邦把“天下”这个陀螺转得轻松自如。就这样,历史最终选择了这个布衣草根出身,却能高唱《大风歌》的人。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作文素材?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可见能听取他人的意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也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美德.古往今来,有多多少少句名言警句说要听取他人意见,要相信他人.毕竟,别人比你自己还要了解你,他们提出的建议大多也都为你好,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亲戚.同样的,历史上又有多少君王因听信小人谗言而自毁江山

  • 古代的舍小家顾大家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1、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为了治水,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听到他的妻子因分娩而在呻吟,还有婴儿的哇哇的哭声。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正在他妻子的怀中向他招着手,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是挥手打了下招呼,就走过

  • 求几个历史上体现中华美德的故事,并讲出这是什么美德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苏武牧羊西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一位汉使在经历了19个不平凡的年头后,又重新站在了大汉的大殿之上,他悲喜交加。这位就是“留胡节不辱”的苏武。下面就让我们听听他的故事吧。汉武帝晚年,汉和匈奴间在经历多年战争后,正在酝酿重归和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但就在完成任

  • 历史上哪些君王是出了名的节俭?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大部分人的印象当中,古代的皇帝是整个国家之中最权贵的一个人,也是最“不差钱儿”的一个人,每天过着锦衣玉食的日子。小的时候我就经常想,如果我是皇帝,我一定要买什么买什么。事实上,不是所有的皇帝都过着一掷千金的日子,他们有时候也会很节俭。一、汉文帝刘恒他是西汉的第五位皇帝,在位期间,无论是穿着还是饮食,

  • 清代皇帝宝座之后"惟天听明,惟圣时听,惟臣钦若,惟民从爻"这句话究竟出自何处?什么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这话是说做皇帝的标准或者说是行动准则,大概就是要尊重天意,采纳圣贤意见,对臣民要关心之类具体的解释我也说不好,你可以去看看周易,这话中的“爻”是一种卦象。关于出处,我只记得尚书中有关于惟天的记载

  • 古代有名的道德故事,例如孔融让梨这一类的。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01.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

  • 蘧伯玉的美德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蘧伯玉,河南人,春秋末年卫国大夫,为人有贤名。孔子周游列国走投无路之际,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君王有道,则出仕辅政治国;君王无道,则心怀正气,归隐山林。步行敬君王蘧伯玉当政后,仍旧十分谦虚。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宫又响起

  • 齐国邹忌是如何劝说齐威王听取不同意见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是谁?他就是那个揽镜自照,和城北徐公比美的人。邹忌善于举一反三,从自己受的蒙蔽想到齐威王受到的蒙蔽,于是顺利劝谏齐威王广开言路,这在当时是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的,但到了后世,人们大多只记得邹忌是个美男子。不过四姑娘以为,邹忌应该算不上真正的美男子,至少没有徐公美,要不他的劝谏就没有说服力了。邹忌讽

  • 齐国君王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历史上的女强人,我们熟悉的有吕后、武则天、萧太后、孝庄、慈禧等。先秦时期也不乏大女主,齐国的君王后便是其中之一,人生经历极富传奇色彩。君王后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之家,其父太史敫和写《史记》的司马迁老爷子是同行,都是史官。只不过,前者为一城的史官,后者为一国的史官,级别不同。出自史官

  • 历史上有哪些恩将仇报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1931年2月28日,南京政府与两广势力发生对立,蒋某人悍然下令将GMD元老胡汉民软禁在南京汤山,以使“西南派”群龙无首。对方不甘示弱,旋派特使携26万元巨款赶赴上海,联络号称“民国第一杀手”的王亚樵,请求其杀蒋救胡,隔壁老王早看蒋某人不顺眼,遂欣然应诺。(戴笠)王亚樵随即派出两路杀手分赴南京和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