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孝道是修身立品的君子之道,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儒家思想的陶熏。现在以古时人不同,如今出外谋生的人多,不能在父母身旁照顾,但为事业和自己小家庭打拚在外,也是一种孝,通过金钱赡养父母,时节探望等,都是孝顺的延续,不拘一格的义务感和尊敬系新时代的进步。不拘小节,孝义长注心间,在于尊老爱幼的日常言行里!
我是许家那个人,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背景是什么?
如果要知道这句话的背景是什么,首先我们必须知道这句话出自那里,以及是什么意思。据我所知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学而》,它的意思是父亲在世的时候,你要观察他作为孩子的志向;父亲去世的时候,你要观察他作为孩子的言行举止。如果长时间内他作为孩子并没有改变父亲的教育风格,就可以说是孝的人了。
那么知道了上面的这些,我们再研究它所处的背景。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而他所说的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关于“孝”的讲义。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随着宗法奴隶制的日趋瓦解,之前的一些基本的礼仪道德被破坏,出现了子杀父、臣杀君等现象,危害君王统治的稳定。而当时的孔子则认为要稳定社会的良好秩序,必须先稳定好家庭的秩序。首先要先从家庭树立父母家长的权威,也就是有阶层区分,达到家庭的稳定,进而以稳定社会达到上下等级。所以,孔子提倡新的“孝”道,他认为“孝”一方面孝敬父母,要遵守以及听从父母的意志,维护父母的地位;另一方面孝敬父母,要善始善终,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对他们的缅怀。
所以说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这句话的背景是跟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决定,它主要是孔子为了配合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的需要,以及宗法制度更新换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