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倒是个很有见地的问题。不然,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以为白起死于范雎的谗言。仔细分析秦昭襄王,就会发现问题远非范雎谗言这么简单。
秦昭襄王是一个很明智、善于决断的人,但又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并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名誉地位之心,可以说是一个心地比较纯洁的人。自19岁即位,朝政大权就由母亲宣太后和舅父魏冉代理执掌。当然,宣太后和魏冉也不是庸主,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秦昭王四十年来都习惯于顺从宣太后和魏冉的见解。当然,昭王的意见,魏冉也很尊重,君臣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60岁时,范雎的到来,才一语惊醒昭襄王。昭王这才免去魏冉的丞相职务,从宣太后手中收回执政权,由自己亲政,任命范雎为秦国丞相。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就发生了长平之战,昭王派人使用离间之计,让赵王用赵括撤换掉廉颇;而暗中让白起挂帅替换王(he);及赵括被围后,立即命令全国郡县15岁以上男子全部支援前线,这都是秦昭襄王的决策,当然,肯定有范雎的计谋在里面,不然,昭王是想不起来使用离间之计,以及离间楚、魏与赵的关系,不使其去救赵的。
可以说,范雎在秦昭王的决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谋臣角色。秦昭王的长处就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采取正确的决策。
秦昭王在亲政之后,由一个比较单纯的人向一个成熟的帝王的过渡,其中秦昭王对帝王权术也应该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他的师傅应该就是范雎,这是六国官僚最擅长的拿手戏。
长平之战,秦昭王后期已经参与,但资料显示,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投降的战俘,并没有向秦昭王请示的迹象,应该是白起擅自做主。对于白起的残忍嗜杀,心地单纯的秦昭王不会没有看法和不满。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一举灭赵,范雎与秦昭王则认为秦国也已经损失近半,无力一举灭秦,终止了白起的行动。这导致白起与范雎结下仇怨,也可以说白起也对秦昭王有所不满。
范雎虽然有赵国的求情及离间计因素在里边,但以范雎的聪明才智,不会识不破赵国的诡计,也不会听不出说客对他与白起的挑拨离间,说:“假如白起灭赵,就会封为三公,地位就会在范雎之上,与范雎争权”,这简直就像骗小孩子的言语,怎能骗得了范雎?范雎在昭王心目中的分量,岂是白起所能动摇的?范雎自己会更清楚自己的地位。即使后来范雎举荐的人,投敌叛国,按法律范雎应受到株连被杀头,范雎自己也感到无地自容。这时,昭王还对他始终百般呵护,甚至不让大臣提及此事,可见昭王对他的信赖有多深。只不过范雎能识破阴谋而不说破,也应是考虑到秦国灭赵的时机还不到。所以,顺水推舟,做个空头人情而已(赵国的离间之计成功,应该是赵国自认为成功)。事实证明,秦国灭亡第一个国家赵国时,是在24年后的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假如赵国这么好灭亡的话,也不会等到秦始皇十一年才去灭掉。
长平之战三年后,因秦国派兵攻打赵都邯郸,出师不利,损兵折将。秦昭王坚持让白起前去挂帅,白起心有怨言,抗命不遵。秦昭王大怒。
这时,秦昭王应该想起白起的一贯表现:长平的擅自做主、残忍嗜杀,而今又口出怨言,抗拒王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功自傲,目无君王,骄兵悍将。这样的将领如果继续保留的话,早晚有一天会坏大事。历史经验告诉人们,这样的将领就应该果断杀掉,否则,贻害无穷。范雎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秦昭王亲政已经十来年时间,有范雎在身边随时指导,昭王驾驭臣下的帝王权术,应该已经非常熟练了。白起的表现,不用范雎多说,昭王自己就会采取处置措施。所以,当昭王与范雎商量此事时,范雎实事求是地说了一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昭王立即心领神会,果决地处死了白起。
综上,实质上,白起既不是死于范雎的谗言,也不是秦昭襄王糊涂的识不破范雎的阴谋,白起的死,纯粹是死于自己的作为。
范睢的谗言只是让秦昭襄王,找到了杀白起的借口,实际真正想杀白起的人,还是秦昭襄王他自己的主心,目的洗白自己,夺回兵权。
战神白起白起,“战国四将”之一,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这句话在白起这不是,白起是百战百胜的大将军,被后世誉为战神。又名公孙起,秦人。
从白起的公孙姓氏中,可以知道白起乃王公贵族之后。白起从小熟读兵书,喜欢翻山越岭地勘察地形、地貌,然后,模拟遣兵调将,指挥作战。
白起十五岁从军,因为其英勇优秀,深得魏冉的赏识,将他推荐给了秦昭襄王。白起不负秦昭襄王,一生征战三十七年,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最著名的战役:
伊阕之战,白起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斩首二十四万,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掘毁楚国先王墓。
长平之战耗时三年,此战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是战国时期最后的转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
功高震主,难以驾驭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请示秦昭襄王,赵军主力刚刚被消灭,正好顺势拿下邯郸的最佳战机时,此时,立刻攻下邯郸城,如果战机一旦错失,将来再攻打邯郸必败。
这个时候范睢担心,白起功劳过大,他的相权会缩水,便向秦昭襄王进谗言:白起拥兵自重,怕日后尾大不掉。
与其说范睢担心白起功劳过大,尾大不掉的话,不如说秦昭襄王怕白起功高震主。要知道秦昭襄王到了六十岁时,才从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手上,接过权力亲政。他怎么还能允许再有大功臣,压在他的头上。
所以,秦昭襄王没听取白起的建议,而是听了范睢的谗言,调白起撤兵整顿、调息。
这里面有着很有意思的潜台词是,秦昭襄王不过是想试探一下白起,他想试试自己是否还能调动白起,白起有没有可能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然,战机是瞬息万变的,一旦错过就不在来。等秦昭襄王试探过了白起并无二心,再想调用白起出征,白起不干了。
前线天天报败告急,白起日日抗旨不肯去前线。秦昭襄王这里是恨得咬牙切齿。如此难以驾驭的将领,君王怎么容得了。
好吧,你白起既不肯听令,那你就滚吧。秦昭襄王将白起贬为庶民,迫其立刻离开京城。
不能让天才战神白起流入敌国白起无奈,只好拖着重病的身体,带领全家离京。结果白起刚刚出城,就又有人提醒秦昭襄王历史的教训,不能让人才流落敌国。
当年卫鞅在魏国求职不成,来到秦国变法。李斯、张仪、范睢等等士子们,秦国的历代国相都是因为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来到秦国。结果,魏国在衰落,而秦国日益强大起来。
人才真的重要,魏国因为吴起变法,魏武卒打压秦国一百多年。吴起到楚国仅仅五年,楚国就开始强大了,如果楚悼王不死,那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赵国也是因为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才变成了一个难啃的骨头。
这些都是因为人才写出来的历史经验,秦昭襄王不敢掉以轻心,不能不重视。
所以秦昭襄王一定不能让白起逃入他国,来强大敌国攻击秦国。白起必须得死,只有白起死了,秦昭襄王才能放心。
血债血还,白起死,是为秦国,为秦昭襄王还血债白起刚刚接到秦昭襄王赐他自裁时,还有些不解,想着自己并没有犯错,为什么要杀他?
白起想了一会,突然明白了仰天长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此时,白起才明白,原来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将士的血债,是要用血来还的。
那么用谁的血?秦昭襄王永远是没有错的君王,那就只好用白起的血来还债。白起明白后,接过御赐的剑自刎。
其背后的潜台词:秦昭襄王也是个军事家,他也精通兵法。兵法中所说的网开一面的道理他也懂。是秦昭襄王太过于急功近利,示意白起坑杀降卒。
这样丧尽天良的锅,秦昭襄王不能背,其他人又背不起。所以到最后只有由白起来背。白起这一背锅,就背了二千多年,事隔多年以后,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当年,秦惠文王赢驷杀卫鞅时,主要原因里就有一条,要用卫鞅的血,来安抚老世族,安抚老秦人,安抚山东六国。
同理,今日之秦昭襄王也要用白起的血,安抚长平之战中,赵国四十多万被坑杀的将士们的魂。
虽然说,白起坑杀四十多万降卒是受秦昭襄王的旨意,但总不能拿秦昭襄王的血来安抚赵国的将士,和赵国的百姓吧。
所以说,白起的死,主要原因
一,白起自恃功高,君王对他难以驾驭。天无二日,白起必须得死。
二,白起有军事天才,不可落入敌国,帮助敌国强大来对抗秦国。
三,白起要为秦国,为秦昭襄王还血债。
四,秦昭襄王需要权力,他也想施展他的胸怀大志。所以,只有杀了白起,兵权才真正回到秦昭襄王的手上。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才真正地摆脱了来自于他母亲、舅舅、白起老功臣的束缚,真正当家做主,做个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