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1479 更新时间:2024/1/19 15:40:35

这倒是个很有见地的问题。不然,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以为白起死于范雎的谗言。仔细分析秦昭襄王,就会发现问题远非范雎谗言这么简单。

秦昭襄王是一个很明智、善于决断的人,但又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并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名誉地位之心,可以说是一个心地比较纯洁的人。自19岁即位,朝政大权就由母亲宣太后和舅父魏冉代理执掌。当然,宣太后和魏冉也不是庸主,把秦国治理的井井有条。秦昭王四十年来都习惯于顺从宣太后和魏冉的见解。当然,昭王的意见,魏冉也很尊重,君臣关系还是比较融洽的。

直到秦昭襄王四十一年,60岁时,范雎的到来,才一语惊醒昭襄王。昭王这才免去魏冉的丞相职务,从宣太后手中收回执政权,由自己亲政,任命范雎为秦国丞相。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就发生了长平之战,昭王派人使用离间之计,让赵王用赵括撤换掉廉颇;而暗中让白起挂帅替换王(he);及赵括被围后,立即命令全国郡县15岁以上男子全部支援前线,这都是秦昭襄王的决策,当然,肯定有范雎的计谋在里面,不然,昭王是想不起来使用离间之计,以及离间楚、魏与赵的关系,不使其去救赵的。

可以说,范雎在秦昭王的决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谋臣角色。秦昭王的长处就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而后做出正确的判断,最后采取正确的决策。

秦昭王在亲政之后,由一个比较单纯的人向一个成熟的帝王的过渡,其中秦昭王对帝王权术也应该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他的师傅应该就是范雎,这是六国官僚最擅长的拿手戏。

长平之战,秦昭王后期已经参与,但资料显示,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投降的战俘,并没有向秦昭王请示的迹象,应该是白起擅自做主。对于白起的残忍嗜杀,心地单纯的秦昭王不会没有看法和不满。

长平之战后,白起想要一举灭赵,范雎与秦昭王则认为秦国也已经损失近半,无力一举灭秦,终止了白起的行动。这导致白起与范雎结下仇怨,也可以说白起也对秦昭王有所不满。

范雎虽然有赵国的求情及离间计因素在里边,但以范雎的聪明才智,不会识不破赵国的诡计,也不会听不出说客对他与白起的挑拨离间,说:“假如白起灭赵,就会封为三公,地位就会在范雎之上,与范雎争权”,这简直就像骗小孩子的言语,怎能骗得了范雎?范雎在昭王心目中的分量,岂是白起所能动摇的?范雎自己会更清楚自己的地位。即使后来范雎举荐的人,投敌叛国,按法律范雎应受到株连被杀头,范雎自己也感到无地自容。这时,昭王还对他始终百般呵护,甚至不让大臣提及此事,可见昭王对他的信赖有多深。只不过范雎能识破阴谋而不说破,也应是考虑到秦国灭赵的时机还不到。所以,顺水推舟,做个空头人情而已(赵国的离间之计成功,应该是赵国自认为成功)。事实证明,秦国灭亡第一个国家赵国时,是在24年后的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假如赵国这么好灭亡的话,也不会等到秦始皇十一年才去灭掉。

长平之战三年后,因秦国派兵攻打赵都邯郸,出师不利,损兵折将。秦昭王坚持让白起前去挂帅,白起心有怨言,抗命不遵。秦昭王大怒。

这时,秦昭王应该想起白起的一贯表现:长平的擅自做主、残忍嗜杀,而今又口出怨言,抗拒王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居功自傲,目无君王,骄兵悍将。这样的将领如果继续保留的话,早晚有一天会坏大事。历史经验告诉人们,这样的将领就应该果断杀掉,否则,贻害无穷。范雎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秦昭王亲政已经十来年时间,有范雎在身边随时指导,昭王驾驭臣下的帝王权术,应该已经非常熟练了。白起的表现,不用范雎多说,昭王自己就会采取处置措施。所以,当昭王与范雎商量此事时,范雎实事求是地说了一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昭王立即心领神会,果决地处死了白起。

综上,实质上,白起既不是死于范雎的谗言,也不是秦昭襄王糊涂的识不破范雎的阴谋,白起的死,纯粹是死于自己的作为。

范睢的谗言只是让秦昭襄王,找到了杀白起的借口,实际真正想杀白起的人,还是秦昭襄王他自己的主心,目的洗白自己,夺回兵权。

战神白起白起,“战国四将”之一,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然而这句话在白起这不是,白起是百战百胜的大将军,被后世誉为战神。又名公孙起,秦人。

从白起的公孙姓氏中,可以知道白起乃王公贵族之后。白起从小熟读兵书,喜欢翻山越岭地勘察地形、地貌,然后,模拟遣兵调将,指挥作战。

白起十五岁从军,因为其英勇优秀,深得魏冉的赏识,将他推荐给了秦昭襄王。白起不负秦昭襄王,一生征战三十七年,为秦统一六国,立下了不世之功。最著名的战役:

伊阕之战,白起大破魏韩联军,攻陷楚国国都,斩首二十四万,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掘毁楚国先王墓。

长平之战耗时三年,此战是中国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是战国时期最后的转折,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从而加速了秦国统一的进程。

功高震主,难以驾驭长平之战胜利后,白起请示秦昭襄王,赵军主力刚刚被消灭,正好顺势拿下邯郸的最佳战机时,此时,立刻攻下邯郸城,如果战机一旦错失,将来再攻打邯郸必败。

这个时候范睢担心,白起功劳过大,他的相权会缩水,便向秦昭襄王进谗言:白起拥兵自重,怕日后尾大不掉。

与其说范睢担心白起功劳过大,尾大不掉的话,不如说秦昭襄王怕白起功高震主。要知道秦昭襄王到了六十岁时,才从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手上,接过权力亲政。他怎么还能允许再有大功臣,压在他的头上。

所以,秦昭襄王没听取白起的建议,而是听了范睢的谗言,调白起撤兵整顿、调息。

这里面有着很有意思的潜台词是,秦昭襄王不过是想试探一下白起,他想试试自己是否还能调动白起,白起有没有可能拥兵自重,尾大不掉。

然,战机是瞬息万变的,一旦错过就不在来。等秦昭襄王试探过了白起并无二心,再想调用白起出征,白起不干了。

前线天天报败告急,白起日日抗旨不肯去前线。秦昭襄王这里是恨得咬牙切齿。如此难以驾驭的将领,君王怎么容得了。

好吧,你白起既不肯听令,那你就滚吧。秦昭襄王将白起贬为庶民,迫其立刻离开京城。

不能让天才战神白起流入敌国白起无奈,只好拖着重病的身体,带领全家离京。结果白起刚刚出城,就又有人提醒秦昭襄王历史的教训,不能让人才流落敌国。

当年卫鞅在魏国求职不成,来到秦国变法。李斯张仪、范睢等等士子们,秦国的历代国相都是因为在魏国得不到重用,来到秦国。结果,魏国在衰落,而秦国日益强大起来。

人才真的重要,魏国因为吴起变法,魏武卒打压秦国一百多年。吴起到楚国仅仅五年,楚国就开始强大了,如果楚悼王不死,那鹿死谁手还真不好说。赵国也是因为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才变成了一个难啃的骨头。

这些都是因为人才写出来的历史经验,秦昭襄王不敢掉以轻心,不能不重视。

所以秦昭襄王一定不能让白起逃入他国,来强大敌国攻击秦国。白起必须得死,只有白起死了,秦昭襄王才能放心。

血债血还,白起死,是为秦国,为秦昭襄王还血债白起刚刚接到秦昭襄王赐他自裁时,还有些不解,想着自己并没有犯错,为什么要杀他?

白起想了一会,突然明白了仰天长叹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

此时,白起才明白,原来坑杀赵军四十多万将士的血债,是要用血来还的。

那么用谁的血?秦昭襄王永远是没有错的君王,那就只好用白起的血来还债。白起明白后,接过御赐的剑自刎。

其背后的潜台词:秦昭襄王也是个军事家,他也精通兵法。兵法中所说的网开一面的道理他也懂。是秦昭襄王太过于急功近利,示意白起坑杀降卒。

这样丧尽天良的锅,秦昭襄王不能背,其他人又背不起。所以到最后只有由白起来背。白起这一背锅,就背了二千多年,事隔多年以后,唐代诗人杜甫有诗云: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当年,秦惠文王赢驷杀卫鞅时,主要原因里就有一条,要用卫鞅的血,来安抚老世族,安抚老秦人,安抚山东六国。

同理,今日之秦昭襄王也要用白起的血,安抚长平之战中,赵国四十多万被坑杀的将士们的魂。

虽然说,白起坑杀四十多万降卒是受秦昭襄王的旨意,但总不能拿秦昭襄王的血来安抚赵国的将士,和赵国的百姓吧。

所以说,白起的死,主要原因

一,白起自恃功高,君王对他难以驾驭。天无二日,白起必须得死。

二,白起有军事天才,不可落入敌国,帮助敌国强大来对抗秦国。

三,白起要为秦国,为秦昭襄王还血债。

四,秦昭襄王需要权力,他也想施展他的胸怀大志。所以,只有杀了白起,兵权才真正回到秦昭襄王的手上。

这个时候秦昭襄王才真正地摆脱了来自于他母亲、舅舅、白起老功臣的束缚,真正当家做主,做个有雄才大略的一代君王。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孝道是修身立品的君子之道,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儒家思想的陶熏。现在以古时人不同,如今出外谋生的人多,不能在父母身旁照顾,但为事业和自己小家庭打拚在外,也是一种孝,通过金钱赡养父母,时节探望等,都是孝顺的延续,不拘一格的义务感和尊敬系新时代的进步。不拘小节,孝义长注心间,在于尊老爱幼的日常言

  • 在古罗马,奴隶主买来的奴隶是怎么生活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罗马的法律里,人是指有承担义务和相应权利的主体。而奴隶不具有法律人格,不能享有权利义务主体,换句话说奴隶没有人身权,婚姻权,自由权,财产权。罗马公民买个奴隶和买只阿猫阿狗是一样的。一.奴隶是怎么来的在爱琴海的奴隶交易市场,天还没有亮,市场就热闹起来了,一群群等待出售的奴隶们脖子上套着小木牌,上面

  • 历史上,自大、自以为是,听信谗言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王朝的兴衰败亡,跟当朝统治者的品行,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众所谓国君的一言一行关乎国家的江山社稷。社稷兴亡,国君有最大的责任。周幽王逢火戏诸侯图比如周幽王宠爱贵妃褒姒,褒姒有一段时间闷闷不乐,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叫宫里的太监点燃城墙上的烽火台。大家知道古时候不像现在,没有通讯设备。打仗靠举火为号。各

  • 秦始皇时期有哪些历史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荆轲刺秦王2和氏璧3孟姜女哭倒长城4秦始皇统一中国任兄今天来说下自己所知道的秦始皇时期的历史典故。荆轲刺秦王秦国军队不断向北扩张,占领了赵国邯郸后,逐渐接近燕国地域,燕太子丹也不得不采取行动。于是历史上有了易水送别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燕太子丹和荆轲筹备工作过后,到了采取实际行动的时候了。最终燕太子

  • 汉元帝听信宦官之言,逼死恩师萧望之是谁之过?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最直接的责任人当然是石显、弘恭的阴谋诡计,以及汉元帝的糊涂。但是从根子上讲,萧望之之死,是儒家与法家的思想阵地抢夺战,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也是自汉武帝崇儒政策以来,法家对新兴的儒家思想,最后一次反击战。萧望之冤死事件汉宣帝驾崩前,为太子刘留下了一个三人的辅政团队,他们是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光禄勋前将军

  • 卫青是不是自小当奴隶时就已经爱上平阳公主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邀请!卫青自小当奴隶时爱上平阳公主是不可能的。卫青在给平阳公主当骑奴时,平阳公主是嫁给了平阳侯曹寿(也叫曹时)了,所以才叫平阳公主的。后来,汉武帝遇上了卫青的姐姐卫子夫,把卫子夫接进了宫里,卫青才从骑奴也进宫里当了侍卫。即使卫青这时情窦初开,也绝不敢又非分之想,他那时只是和奴才。后来平阳公主又嫁

  • 历史上有哪些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有一些著名的人物,年少时,争强好斗,不务正业,危害乡邻。但长大后,开始明白事理,读书明志,干出了一番事业,为家乡,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可谓青史留名。这样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例子有很多。周处周处,西晋大臣、将领。他年少时,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当地的河中有蛟龙,山上有

  • 请说说古人有哪些以死诤言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死谏太宗十思疏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皇帝的权利都是至高无上的,在封建社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皇权天授”的思想下,几乎没有任何人和力量可以约束。“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那只是用来欺骗百姓的姿态,皇帝是不能质疑的。所谓“伴君如伴虎”,即使是“刑不上大夫”的大臣们如

  •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牛的阴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物极必反,阴极必阳。最牛的阴谋其实是阳谋。历史上最大的阳谋是汉武帝颁行的“”推恩令”。刘邦打江山不容易。当初他带着几个杀猪屠狗的异姓弟兄白手起家,一路跌跌撞撞,九死一生,最后终于得了天下。为了保住胜利成果,刘邦没少费心思。他分封了不少刘姓诸侯王,防范外姓势力有不臣之心。“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

  • 中国古代是如何从禅让制变成世袭制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禅让制?别逗了!哪来什么真禅让?当年魏文帝曹丕在接受了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之后,若有所思地说了一句:“尧舜之事,吾今方知……”这话说得还是比较含蓄的,用现在的大白话说其实就是:“禅让游戏,全靠演技!”中国古代的所谓“禅让”,不过就是帝王们让不合法变成“合法”的一种手段罢了。如果曹丕直接灭了刘协,那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