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悟空邀请
“寡人”一词,在东汉郑玄注解的《礼记曲礼》中,认为这是王侯的谦辞,表示“寡德”。“寡德”就是缺德行。而“寡人”最先出现的意思,是以谦称而顺天命和承天命。君主除自称“寡人”,还称“孤”。如《左传庄公十一年》中就有,“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而唐朝的孔颖达则作进一步的解释,认为君主无凶常称“寡人”,有凶则称“孤”。在《老子》中,更有“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而“毂”即车轴,这里指难以转动车轮。
韩非的帝王之术又对“寡”作出了全新的诠释若从象形文字上看,“寡”就是屋顶下的一个孤独者。在《尔雅》中,“寡”是“罕”,同样作孤独解。《礼记》则有,“庶方小侯,自称曰孤,诸侯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墨子与孟子则把“寡人”作进一步的引申,将其用作警省。如《墨子节用》中的“寡人之道”指的是劳民伤财。
在《韩非子显学》上,韩非全盘否定儒家、墨家倡导的以道德规范治法。提出以“行无定术”决定一切,即“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历史上自称“寡人”的并不仅限于帝王由于众多影视等媒体的广泛传播,一般认为自称“寡人”的都是帝王。但是,历史上并不仅限于帝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春秋战国时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曾自称寡人;汉代的韩信为齐王时,在与蒯通对话时,有“先生相寡人何如”等记载;西魏的丞相宇文泰,也有“寡人与权从事,未尝见失信”等的相关记载。
秦朝以前自称“孤”的,多是指王侯遭丧或者遇到危难。秦汉以后,已不再限于遭丧或危难之际。这时,更多的是南面称雄之意了。如秦末的齐王田横就说过:“吾始与汉王,皆南面称孤。”
就连东汉末年的曹操也曾说,“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同一时期的刘备、孙权、袁绍、刘表等人,都曾自称“孤”。甚至东魏时,不少的达官显贵也自称“孤”。
综上,所谓的“孤家寡人”在连用成为成语前,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也并非古代的帝王,常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古代帝王称自己为孤家寡人,其根本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用特殊的称谓来表达同其他人的不同。帝王对自己的称谓也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皇帝是封建帝王的特定称谓,最早始于秦始皇,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就有点膨胀啦,自我感觉自己的功绩“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把三皇五帝的称呼归总,创造“皇帝”一词。他这一创举一直被后代帝王沿用,直到清朝灭亡,皇帝称谓使用了两千多年,世世代代的帝王,对这个称呼也都很受用。
我们熟悉的帝王称呼还有很多,如陛下、朕、孤、寡人、天子、万岁等。陛下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跟台阶有关,“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伺候帝王的人,后成为帝王的专称,陛下是臣子对皇帝的敬称。
另外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都会发现皇帝都称自己为朕(zhèn),朕的本义为舟缝,引申为迹象、征兆。《史记李斯列传》里记录:赵高为中郎令时,由于坏事做得太多,害怕其他大臣告发他,就极力阻止大臣同皇上见面,并说“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秦始皇建立大秦后,丞相李斯为讨好秦始皇,把“朕”字作为皇帝代名词送给了秦始皇,其释意为“天下皆朕、皇权独尊”,所以后来也只有皇帝自己称自己为“朕”。
‘’孤家‘’或‘’孤‘’也是很多皇帝喜欢的自称,这个词感觉就很高冷,也就是独一无二的意思,这个称谓,大有高出不胜寒的味道,也表达了皇帝高高在上的权威,因此后人也会把珍贵的东西,称之为‘’孤品‘’,以显示稀缺。
‘’寡人‘’的本意是指寡德之人,这个称谓我觉得应该是皇帝作秀的称呼,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是个有德的明君,于是自谦说自己的德行还有很多不足,以此来博得世人的赞誉。皇帝历来被认为是天的儿子,所以也称天子。皇位和权力都是上天赐予的,上天只会把皇位给有德之人,所以皇帝都喜欢称自己“寡人”。在秦末汉初很多诸侯也称自己为‘’寡人‘’,东汉末年,很多诸侯基本上是称自己为‘’孤‘’,如袁术、曹操、孙权、刘备都是称‘’孤“。到了南北朝时期,大多帝王却称自己为‘’寡人‘’。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开始有了皇帝一词,作为最高的统治者皇帝,也分封了很多诸侯王,一般来说“朕”的称呼是皇帝的专属,诸侯王称“寡人”和“孤”的比较普遍。不管怎么说,‘’朕‘’、‘’孤‘’和‘’寡人‘’这些本来并不好听的词,慢慢的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代名词,它们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小了,只是极少数人的称谓,这些词也赋予了特定的历史内涵,因此说古代君王称自己为‘’孤家寡人‘’,无非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