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常常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常常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017 更新时间:2024/1/24 2:04:27

谢谢悟空邀请

“寡人”一词,在东汉郑玄注解的《礼记曲礼》中,认为这是王侯的谦辞,表示“寡德”。“寡德”就是缺德行。而“寡人”最先出现的意思,是以谦称而顺天命和承天命。君主除自称“寡人”,还称“孤”。如《左传庄公十一年》中就有,“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

而唐朝的孔颖达则作进一步的解释,认为君主无凶常称“寡人”,有凶则称“孤”。在《老子》中,更有“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毂。而“毂”即车轴,这里指难以转动车轮。

韩非的帝王之术又对“寡”作出了全新的诠释若从象形文字上看,“寡”就是屋顶下的一个孤独者。在《尔雅》中,“寡”是“罕”,同样作孤独解。《礼记》则有,“庶方小侯,自称曰孤,诸侯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墨子与孟子则把“寡人”作进一步的引申,将其用作警省。如《墨子节用》中的“寡人之道”指的是劳民伤财。

在《韩非子显学》上,韩非全盘否定儒家、墨家倡导的以道德规范治法。提出以“行无定术”决定一切,即“是故力多则人朝,力寡则朝于人,故明君务力。夫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吾以此知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历史上自称“寡人”的并不仅限于帝王由于众多影视等媒体的广泛传播,一般认为自称“寡人”的都是帝王。但是,历史上并不仅限于帝王,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春秋战国时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曾自称寡人;汉代的韩信为齐王时,在与蒯通对话时,有“先生相寡人何如”等记载;西魏的丞相宇文泰,也有“寡人与权从事,未尝见失信”等的相关记载。

秦朝以前自称“孤”的,多是指王侯遭丧或者遇到危难。秦汉以后,已不再限于遭丧或危难之际。这时,更多的是南面称雄之意了。如秦末的齐王田横就说过:“吾始与汉王,皆南面称孤。”

就连东汉末年的曹操也曾说,“使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而同一时期的刘备、孙权、袁绍、刘表等人,都曾自称“孤”。甚至东魏时,不少的达官显贵也自称“孤”。

综上,所谓的“孤家寡人”在连用成为成语前,是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也并非古代的帝王,常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古代帝王称自己为孤家寡人,其根本的意思只有一个,那就是与众不同,独一无二,用特殊的称谓来表达同其他人的不同。帝王对自己的称谓也有它特定的历史意义,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皇帝是封建帝王的特定称谓,最早始于秦始皇,秦王嬴政灭六国后,就有点膨胀啦,自我感觉自己的功绩“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把三皇五帝的称呼归总,创造“皇帝”一词。他这一创举一直被后代帝王沿用,直到清朝灭亡,皇帝称谓使用了两千多年,世世代代的帝王,对这个称呼也都很受用。

我们熟悉的帝王称呼还有很多,如陛下、朕、孤、寡人、天子、万岁等。陛下一词从字面上理解,应该是跟台阶有关,“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伺候帝王的人,后成为帝王的专称,陛下是臣子对皇帝的敬称。

另外我们在很多影视作品里,都会发现皇帝都称自己为朕(zhèn),朕的本义为舟缝,引申为迹象、征兆。《史记李斯列传》里记录:赵高为中郎令时,由于坏事做得太多,害怕其他大臣告发他,就极力阻止大臣同皇上见面,并说“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秦始皇建立大秦后,丞相李斯为讨好秦始皇,把“朕”字作为皇帝代名词送给了秦始皇,其释意为“天下皆朕、皇权独尊”,所以后来也只有皇帝自己称自己为“朕”。

‘’孤家‘’或‘’孤‘’也是很多皇帝喜欢的自称,这个词感觉就很高冷,也就是独一无二的意思,这个称谓,大有高出不胜寒的味道,也表达了皇帝高高在上的权威,因此后人也会把珍贵的东西,称之为‘’孤品‘’,以显示稀缺。

‘’寡人‘’的本意是指寡德之人,这个称谓我觉得应该是皇帝作秀的称呼,古代皇帝都希望自己是个有德的明君,于是自谦说自己的德行还有很多不足,以此来博得世人的赞誉。皇帝历来被认为是天的儿子,所以也称天子。皇位和权力都是上天赐予的,上天只会把皇位给有德之人,所以皇帝都喜欢称自己“寡人”。在秦末汉初很多诸侯也称自己为‘’寡人‘’,东汉末年,很多诸侯基本上是称自己为‘’孤‘’,如袁术、曹操、孙权、刘备都是称‘’孤“。到了南北朝时期,大多帝王却称自己为‘’寡人‘’。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从秦始皇开始有了皇帝一词,作为最高的统治者皇帝,也分封了很多诸侯王,一般来说“朕”的称呼是皇帝的专属,诸侯王称“寡人”和“孤”的比较普遍。不管怎么说,‘’朕‘’、‘’孤‘’和‘’寡人‘’这些本来并不好听的词,慢慢的成为了权力和地位的代名词,它们的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小了,只是极少数人的称谓,这些词也赋予了特定的历史内涵,因此说古代君王称自己为‘’孤家寡人‘’,无非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权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幽默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皇帝都是万万人在下,傲世天下的,然而他们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发生一些好笑的事情。我认为历史上那些不务正业的,另类的,爱闹出点荒唐事的,都是来搞笑的,下面我就为大家说一下这些来搞笑的皇帝们。【1】从战神到“超级票友”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自幼随父出战,英勇善战。父亲死后,他秉承遗命,灭后梁,

  • 荀是心存汉室的,以他的智商难道看不出曹操想篡汉,为什么还要辅佐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一定要说曹操想篡汉的话,是人都能看得出,不需要高智商。说荀心存汉室,未必绝对正确,但荀是有理想的的人。他要实现他的信仰,成就自己的人生。01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从长安回到了洛阳,诏令天下勤王。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的部属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如果曹操是真心匡扶汉室的话,这种事还需要讨论吗?

  • 古代的时候没有电没有手机,人们也是经常性失眠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丝语观点:古代的人肯定不会像现代人那么容易失眠!简单地说失眠是指一个人的睡眠时间或质量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以致于波及或影响到他(她)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一种主观感觉与状态。失眠的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入睡越来越困难、每天有效睡眠时间不足或减少,严重的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降低等。引起失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开头为什么先举出六位古代君贤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部分列举六位人物的例子来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观点的客观和普遍性。2、全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

  • 有哪些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齐王虚心纳谏,说:“能谤讥于市朝者,受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使“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家“战胜于朝廷”去查一下论点论句大全的书吧!那有很多一次,唐太宗要修乾元殿,大臣张玄素极力反对,说唐太宗连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大怒,问:“吾比桀纣如何

  • 钟无艳是如何向齐宣王纳谏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钟无艳又叫钟离春,据说长得很丑,驼背弯腰,粗粗的手指大大的脚丫子,穿的邋里邋遢的,都30岁了还没嫁出去,But,她很有才华,有安邦治国之才。当时一代明君齐威王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子辟疆即位,也就是齐宣王。齐宣王即位后,重用田忌和孙膑,开始励精图治,发展国力,整顿朝政。当兵强马壮的时候,就想试试自己的实

  • 古代皇帝怎样过七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知道唐玄宗李隆基自扒灰霸占儿媳妇后,仅花天酒地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隆一身,他对杨玉环骄纵无奇,形若天仙在世,奢侈浮躁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二人统共一齐生活了18年多一点,容极一时天下怨叹,只恨生女不似她,嫁与君王鸡毛上天。一年正值七七日,杨贵妃和玄宗座于葡萄架下,品酒换盏衷诉菲,~~~~~七月七日

  • 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和最短命的皇帝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史上最长寿的莫过于与龟同寿的南越王赵了,他寿比南山不老松1O了岁而亡,汉武大帝时他还活着,另一个粱国皇帝箫衍他活到了八十六岁,但称帝时间不长,下一个是唐玄宗也苟延残喘活到了78岁,再有乾隆皇帝活到了八十九岁,真是个老王巴,当皇帝时间不长去世惑被篡位的也很多,,向汉未的几个小皇帝多死于毒,还有东晋未主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有怎样的动人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李商隐《锦瑟》这首诗我还从来没有看过啊,我又哪能知道李商隐《锦瑟》这首诗中会有怎样的典故啊?李商隐这首《锦瑟》,恐怕是最受当代文艺小青年欢迎的一首诗了。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李商隐最难理解的一首诗,有人说是李商隐感伤自己遭遇,有人说是一曲爱情的悲歌。但这不重要,读诗,最重要的用心去感受。当你把全身心

  • 唐太宗纳谏的故事简短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唐太宗即位时,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筹算大兴土木,兴建洛阳乾阳殿。给事中张玄素说,在国家还未恢复元气的时候,您这样做的过掉比隋炀帝还大,甚至会获得同桀、纣一样的下场。对如此锋利的言辞,唐太宗非但没有动怒,而且接受了定见,下令缓建,还重赏了他。又有一次,唐太宗一气之下要判处一名伪造资历的人死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