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范蠡熟知勾践心狠手辣,为何还要辅佐勾践灭吴?

范蠡熟知勾践心狠手辣,为何还要辅佐勾践灭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992 更新时间:2024/2/29 5:51:03

谢谢邀请!范蠡既然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良狗烹”这个道理,还要帮助越王勾践称霸春秋,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为了报勾践的知遇之恩。范蠡原本是楚国人。楚王明文规定,非贵族不得入仕为官。范蠡自幼贫贱,但勤奋好学,满腹经纶,但无人赏识,根本没有做官的机会,才华没有施展之处。他到了越国,经人介绍,越王勾践召见了他,经过交谈,得到越王勾践的赏识,就留在身边,让他帮助料理国家大事,后来又拜为相国,成了辅佐勾践的能臣。当时吴国强大,越国弱小,吴越之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做了俘虏。范蠡为了报答越王勾践的知遇之恩,所以积极帮助越王勾践复国。

二是为了国家,雪亡国之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别说国家的栋梁之材,就是黎民百姓,面临亡国,也有报国之心。范蠡作为大夫,丞相,目睹国家灭亡,深感耻辱,复兴国家,责任重大,所以他要帮越王勾践拯救越国。

范蠡这样做,纯属为国为民,也不全是为了越王勾践,他深知越王勾践不是同甘苦、共患难的人,只能共苦,而不能同甘,所以范蠡功成身退,带着西施,隐居江湖了。这是非常明智之举,范蠡的好友文种,贪恋富贵,结果被越王勾践赐死,没有得以善终!

文|小河对岸

据《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记载,范蠡在助越王勾践平吴称霸之后,就悄然离开了越国朝堂。而在范蠡离开之后,还从齐国给大夫文种捎来一封信,信中言道: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而文种却没有听从范蠡的规劝,最终遭受了勾践的毒手。那么,范蠡既然早就看穿了勾践的为人,为何还要助如此歹毒之人,成就一番霸业呢?笔者认为或许有以下几种可能。

其一,范蠡为楚人,而楚国与越国乃战略同盟,故而襄助勾践成就霸业。春秋时期的主旋律是晋楚争霸,而到了春秋的中后期,两国都甚为疲倦。晋国为了牵制楚国,便在楚国的东南方扶持了吴国,教吴国扰楚。在吴国日益强盛之后,楚国不堪其攻伐,便又在吴国的南方扶持了越国,而教越国伐吴。

吴、越两国原较落后,而晋、楚两国为了各自的霸业,不但直接指导了吴、越两国军事变革,还提供了各方面的人才辅佐。比如《左传》记载:巫臣(楚国判臣,屈巫)请使于吴,晋侯许之。吴子寿梦说之。乃通吴于晋。以两之一卒适吴,舍偏两之一焉。与其射御,教吴乘车,教之战陈,教之叛楚。置其子狐庸焉,使为行人(相当於外交联络官)于吴。

而吴越争霸时,活跃於越国朝堂的范蠡、文种都是楚国人,或是因楚、越的战略同盟,而来到了越国。范蠡、文种襄助勾践,虽成就了越国的霸业,但也能为吴国攻破母国(楚国)而复仇。

其二,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会有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求。范蠡襄助勾践,也是为了自我实现。据《史记》记载:范蠡浮海出齐,变姓名,自谓鸱夷子皮,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产。居无几何,致产数十万。齐人闻其贤,以为相。范蠡喟然叹曰: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至卿相,此布衣之极也。而范蠡作为当时的智谋无双之士,也不可能甘心於默默。勾践虽心狠歹毒,但对范蠡却言听计用,以让范蠡“实现自我”。

其三,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范蠡并没有看透勾践,也遭了勾践的毒手。历史很难追究真相,司马迁在作《史记》的时候,也写道: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有种史学观点就认为范蠡最终并没有逃脱,也遭受了勾践的毒手。并从范蠡的化名“鸱夷子皮”(皮革囊)分析,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道:...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鸱夷子皮即为鸱夷革,认为范蠡的死法跟伍子胥的葬法一样,被装进了鸱夷革,丢入了太湖。推测范蠡死的地方,就在太湖的内湖-蠡湖。

而范蠡与陶朱公,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只是范蠡为历史上的顶级智谋之士,人们不愿意相信以范蠡的智谋也遭受了勾践的毒手,而附会了各种传说而已。其本身的结局,也许就跟西施一样,被沉入江中的可能性要更大,而与范蠡一起泛舟归隐的结局,则更多是一种美好的愿景。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为什么古代的帝王常常称自己为孤家寡人?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悟空邀请“寡人”一词,在东汉郑玄注解的《礼记曲礼》中,认为这是王侯的谦辞,表示“寡德”。“寡德”就是缺德行。而“寡人”最先出现的意思,是以谦称而顺天命和承天命。君主除自称“寡人”,还称“孤”。如《左传庄公十一年》中就有,“孤实不敬,天降之灾,又以为君忧拜命之辱。”而唐朝的孔颖达则作进一步的解释,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幽默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皇帝都是万万人在下,傲世天下的,然而他们也会和普通人一样,发生一些好笑的事情。我认为历史上那些不务正业的,另类的,爱闹出点荒唐事的,都是来搞笑的,下面我就为大家说一下这些来搞笑的皇帝们。【1】从战神到“超级票友”后唐庄宗李存勖李存勖自幼随父出战,英勇善战。父亲死后,他秉承遗命,灭后梁,

  • 荀是心存汉室的,以他的智商难道看不出曹操想篡汉,为什么还要辅佐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一定要说曹操想篡汉的话,是人都能看得出,不需要高智商。说荀心存汉室,未必绝对正确,但荀是有理想的的人。他要实现他的信仰,成就自己的人生。01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从长安回到了洛阳,诏令天下勤王。在要不要奉迎天子的问题上,曹操的部属发生了激烈的辩论。如果曹操是真心匡扶汉室的话,这种事还需要讨论吗?

  • 古代的时候没有电没有手机,人们也是经常性失眠吗?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丝语观点:古代的人肯定不会像现代人那么容易失眠!简单地说失眠是指一个人的睡眠时间或质量无法得到基本的保障,以致于波及或影响到他(她)的日常生活及工作的一种主观感觉与状态。失眠的主要表现为睡眠质量下降、入睡越来越困难、每天有效睡眠时间不足或减少,严重的会导致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降低等。引起失眠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开头为什么先举出六位古代君贤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部分列举六位人物的例子来论证“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观点的客观和普遍性。2、全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

  • 有哪些虚心纳谏的历史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齐王虚心纳谏,说:“能谤讥于市朝者,受下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使“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国家“战胜于朝廷”去查一下论点论句大全的书吧!那有很多一次,唐太宗要修乾元殿,大臣张玄素极力反对,说唐太宗连隋炀帝都不如,唐太宗大怒,问:“吾比桀纣如何

  • 钟无艳是如何向齐宣王纳谏的?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钟无艳又叫钟离春,据说长得很丑,驼背弯腰,粗粗的手指大大的脚丫子,穿的邋里邋遢的,都30岁了还没嫁出去,But,她很有才华,有安邦治国之才。当时一代明君齐威王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子辟疆即位,也就是齐宣王。齐宣王即位后,重用田忌和孙膑,开始励精图治,发展国力,整顿朝政。当兵强马壮的时候,就想试试自己的实

  • 古代皇帝怎样过七夕?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我知道唐玄宗李隆基自扒灰霸占儿媳妇后,仅花天酒地从此君王不早朝,三千宠爱隆一身,他对杨玉环骄纵无奇,形若天仙在世,奢侈浮躁社会风气江河日下,二人统共一齐生活了18年多一点,容极一时天下怨叹,只恨生女不似她,嫁与君王鸡毛上天。一年正值七七日,杨贵妃和玄宗座于葡萄架下,品酒换盏衷诉菲,~~~~~七月七日

  • 中国古代最长寿的皇帝和最短命的皇帝都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史上最长寿的莫过于与龟同寿的南越王赵了,他寿比南山不老松1O了岁而亡,汉武大帝时他还活着,另一个粱国皇帝箫衍他活到了八十六岁,但称帝时间不长,下一个是唐玄宗也苟延残喘活到了78岁,再有乾隆皇帝活到了八十九岁,真是个老王巴,当皇帝时间不长去世惑被篡位的也很多,,向汉未的几个小皇帝多死于毒,还有东晋未主

  •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有怎样的动人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李商隐《锦瑟》这首诗我还从来没有看过啊,我又哪能知道李商隐《锦瑟》这首诗中会有怎样的典故啊?李商隐这首《锦瑟》,恐怕是最受当代文艺小青年欢迎的一首诗了。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李商隐最难理解的一首诗,有人说是李商隐感伤自己遭遇,有人说是一曲爱情的悲歌。但这不重要,读诗,最重要的用心去感受。当你把全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