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帝王昏庸不识才的例子

古代帝王昏庸不识才的例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笑红尘 访问量:1119 更新时间:2024/1/4 22:27:58

庞统原来在孙权手下,不被重用,投靠刘备因为长得丑也不被重用,后来还是诸葛亮请推荐上位的。荀、郭嘉、张、许攸等原来都是袁绍手下,不被重用而且受猜忌,后来转投曹操,扬名立万

古代怀才遇明君的例子

齐桓公用人不疑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广求天下贤士辅佐。卫国人宁戚听到这个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家里贫困,苦于没人举荐自己。最后他心生一计,于是就替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悲从中来,于是就敲着牛角大声地唱起歌来。齐桓公听到了歌声,细细品味歌词,说:“真是与众不同啊!这个唱歌的人绝对不是一个凡夫俗子!”说罢便下令把宁戚带回去。齐桓公回到宫中后,侍从们请示桓公如何安置宁戚。齐桓公赐给他衣服帽子,随即召见了他。宁戚见到桓公后便用如何治理国家的话劝说他,桓公非常满意。第二天,齐桓公再次召见了宁戚。这一次,宁戚又用如何治理天下的话劝说桓公,桓公听了以后更加高兴,准备任用他担任要职。大臣们听到这个消息后,纷纷劝谏道:“宁戚是卫国人,我们对他的底细还不是很了解。大王还是先核实一下,如果他确实是个贤德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齐桓公笑着摇了摇头,说:“不必了。用人而疑之,这正是君主失去天下杰出人才的原因。最后,齐桓公没有听从大臣的意见,对宁戚委以了重任。3齐桓公庭燎求贤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国力迅速富强,成为春秋的第一位霸主。他为了表现自己广集贤士的决心,在宫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准备日夜接待各地前来晋见的人才。虽然他求贤若渴,但是,不知什么原因,火炬整整烧了一年,都没有人上门求见。一时间齐桓公一筹莫展。有一天,京城东郊来了一个乡下人要求晋见齐桓公,声称自己有九九算术口诀的才能。齐桓公听说后觉得很可笑,于是派传令官告诉他:“九九算术乃是末流小技,也配拿来见君主吗?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乡下人回答:“我远道而来,是专门来为国王解决难题的。我听说宫前火炬燃了一年也没有人上门,这是因为国王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各地人才都自以为比不上他,怕在国王面前献丑被人讥笑,所以就不敢登门了。我的九九算术的确是微不足道的小技术,但国王如果能以礼待我,还怕那些有真才实学的能人不来吗?泰山所以高耸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江海所以深广是因为它积聚了每一条小溪流。《诗经》中说过,古代的英明君王有事都去请教砍柴打草的农夫,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国王是一代明君,必定能礼贤下士。”桓公听罢心悦诚服,连连点头表示赞许,立即以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个乡下人。果然不出一个月,四方闲人都纷纷前来了。战国:齐桓公与管仲齐桓公能听鲍叔牙的建议,任用仇人管仲为相,心怀可谓宽广。管仲能够尽心辅佐,提出“尊王攘夷”建议,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可谓忠心。战国:齐威王邹忌,“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典型的善于进谏,讲究方法的事例。三国:刘备与诸葛亮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能够用人不疑,处处听从军事安排。诸葛亮呕心沥血,也成楷模。唐朝:唐太宗与魏征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即使魏征大庭广众下责难他也能虚心接受。魏征也能刚直不阿,看到皇帝不足,及时提出,从不考虑后果。魏征死,太宗伤心的说:我失去了一面镜子。所谓主明臣直,他们的清明是互相成就的。唐代的魏征和唐太宗事例:有一次唐太宗在花园里玩鸟,正好魏征来见他,太宗知道魏征反对他玩鸟,因为玩物丧志,所以就把鸟藏到袖子里,魏征看到了,但是没有明说,就故意跟太宗说事说很久,后来鸟被捂死了。魏征写过《谏太宗十思疏》,很出名的啊。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有才却灭国的皇帝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他算有才吧,如果他在统治后期时不贪图享乐,那么隋朝就不会那么短命。朱由检,是明朝末代皇帝,他其实是有励精图治的决心的,灭阉党,反暴动。但这也怪不得他,因为大明江山传到他手里时,已经腐朽不堪了,暴动连连,努尔哈赤又打过来了,所以最终导致灭国

  • 古代尊敬老师的小故事(缩写)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程门立雪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

  • 以爱才,聚才,用才为主题的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的爱才,人们常说到骆宾王。徐静业以兴唐为号召,起兵于江南,反对武氏代唐为周。有骆宾王为其撰写了讨武檄文。这篇文章被编入《古文观止》,是骈体文的代表作,文词优美,铿镪有力,的确是一篇少见的好檄文。武周皇后阅后,对骆宾王的文采大加赞美,称这么有才的人才不能被武周所用,实在是宰相之过。论者常以此证明

  •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皇帝都喜欢另类称呼,连称自己也与重不同。什么朕啊、孤啊等等。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朕”称呼的说法。皇帝自称自己为朕的,恐怕要从我国秦始皇开始了。在秦始皇之前的国王、国君都自称为寡人。但是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突出皇帝的高贵与威严,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你是始

  • 古代的哪些皇帝生活很清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举个例子:债台高筑的周赧(nǎn)王债台高筑,指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语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说的是周赧(nǎn)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具体典故故事:此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周王朝最后一个王---周赧(nǎn)王。公元前256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很快夺取韩国之阳城、

  • 古代自称“孤寡”是谦虚,皇帝为何要“称孤道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称呼帝王的名称很多,大约有皇、帝、皇帝、天子、孤、寡人、朕、官家、陛下、圣人这么多的名称。皇皇,大。上帝,天也。《传》。又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是也。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说文解字》帝《文解字》:帝,也。王天下之也。帝,最高称谓。又是君王统治天下的称号。五帝,亦指五帝时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意志力强到像开挂一样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就标题而言,我还是最佩服周总理。以作风严谨著称的周恩来总理,不仅有泰山崩于面前而色不变的定力,而且还有面对着重病不露于脸的坚毅意志。单就这一点而言,党内的同志无人能够跟他相比。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由于长途跋涉和卫生条件太差,几乎所有的红军指战员身上都生满了虱子

  • 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在十七岁的时候,由于一场罕见的大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一个月内相继去世,朱家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两人。由于战乱频发,战争所导致的旱灾、饥荒、瘟疫等又接踵而至,朱元璋的老家濠州早已是千疮百孔,百姓流散,加上朱元璋的赤贫身份,两个才十几岁的孩子根本就负担不起三个人的丧葬事务,甚至连一口像样的棺材

  • 古代的名人感恩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1.漂母的一饭之恩韩信少年时家中贫寒,父母双亡。他虽然用功读书、拼命习武,却仍然无以为生,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别人家吃“白食”,为此常遭别人冷眼。韩信咽不下这口气,就来到淮水边垂钓,用鱼换饭吃,经常饥一顿饱一顿。淮水边上有个为人家漂洗纱絮的老妇人,人称“漂母”,见韩信可怜,就把自己的饭菜分给他吃。天天

  • 关于古代诚信的小故事 越短 越好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延陵季子奉命向西出使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贵族出使佩剑是礼节),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