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皇帝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皇帝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79 更新时间:2024/1/14 4:32:58

以清代为例

清代皇帝每天早晨寅正至卯初(4到5点)就要早起。梳洗完毕后,第一个任务是去长辈处问安。康熙朝的请安时间较晚,约在巳时(9到11点),而雍正之下的皇帝每日起床后就得赶往慈宁宫,向太后问安。

养心殿前殿明间内景。雍正之下的清帝基本都以养心殿为寝宫,早晨从此处出发前往慈宁宫请安

卯时至辰初(5到7点)是上早课、进早膳的时间。清代皇帝十分重视文化教育,皇帝的早课称为“日讲”,每日由选定的大臣主讲儒家经典和《资治通鉴》等被认为有关国家治乱的典籍。

上完早课,皇帝才可以享用第一餐。与常人一日三餐的习惯不同,满清皇室只有清晨、午后两顿正餐。正餐的分量相当惊人:乾隆皇帝的正餐多时有二十几个菜。不过,宫廷菜谱样式固定、常年不变,皇帝总想在菜谱外单点。根据乾隆的膳单,他想吃的不过是猪肉韭菜烙合子、羊肉炒麻豆腐、炒鸡蛋、蒸鸡蛋糕、小葱拌豆腐、拌茄泥、豆腐脑、面片汤等家常小菜。

御膳房负责皇帝的日常膳食,后妃的膳食则有各宫膳房操办。故宫内有两处御膳房,图为养心殿附近的一处

用完了早膳,皇帝就该着手工作了。在小说和影视剧中,最著名的参政方式是“早朝”:太监鸣钟击鞭,文武百官从等候的朝房鱼贯而入、三呼万岁,皇帝在金銮殿上接收百官叩拜,宣布“有本早奏,无本退朝”,然后对大臣奏上的政事逐一做出裁断。

但这种描写纯属虚构。历史上最近似的制度是清代前期的“御门听政”,但地点在乾清门的门洞里,而非堂皇的金銮殿。太监在门洞里架设御座,官员在门外向皇帝汇报政事,程序极为简单。

御门听政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听部院各衙门官员面奏政事”,二是与大学士、学士一起集议处理折本,也就是那些皇帝觉得要再斟酌考虑而折上一个角的奏本、题本,都会拿到第二天的御门听政上讨论。

顺治时代,御门听政的时间在早课之前,百官纷纷表示过早起床影响工作,康熙帝才将之改到了辰时(7点到9点)。嘉庆以后,皇帝渐渐懒惰,御门听政便逐渐废弃了。

御门听政只是例行工作汇报,重要的政事要通过召见大臣和批答奏章来解决。清代设置了许多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但都没有决定权,都需要请示皇帝最终定夺。早膳时,奏事太监就会把公大臣的名牌递上,皇帝一边吃饭一边考虑是否召见。

另一项重要的政务是批答奏章。康熙、雍正、乾隆都亲自批阅奏章,时常工作到深夜。雍正是著名的工作狂,每天要阅看的奏折多达五六十件。他在臣下奏折上的批语,有的竟比奏折本身的文字还多。

雍正在田文镜的回奏上回复:“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工作到午时(11点),就到了午休和第二次正餐的时间。正餐用毕大约是未时(14点)。如果皇帝不继续处理政事,就可以将下午作为休闲时间。皇帝的爱好各不一样。例如康熙喜欢标榜自己好读书,乾隆则以作诗泛滥著称。

不过,最热门的宫廷娱乐还是看戏。宫内每月初一、十五演戏,过年过节,皇帝、皇后生日也要演戏,往往一演就是十几天。皇帝平日想看戏还可以随时传唤演小戏。清宫内专门成立管理戏班的升平署,特建了一批大小戏台。乾隆帝热衷戏曲,为宫中添制了大批行头和道具,还将戏剧内容绘成册页,以便随时翻阅。

仿畅音阁而建的德和园大戏楼一景。慈禧酷爱看戏,德和园大戏楼系庆贺慈禧六十岁生日而修建

下午酉时(17点),皇帝的娱乐基本结束,接下来有一顿小吃作为晚点。用完之后,就到了礼佛祭神时间。清宫内建有佛堂、道殿和萨满祭祀场所。皇帝日常供奉礼拜,还经常举行大型的祭典。源于满族传统的坤宁宫祭神是清朝皇帝日常的重要祭祀,皇帝几乎每天都要亲临坤宁宫。

皇帝在戌初时分(20点)就早早就寝了。按照清宫规定,只有幼年皇帝大婚典礼后,皇帝夫妇才能在坤宁宫东暖阁洞房共居三天,其他时间都必须各住自己寝宫。皇帝不能到妃嫔宫里过夜,他要哪位妃嫔陪寝,就要在中午正餐时翻牌决定。被召幸的妃嫔当晚不再回到自己的寝宫,但也不能整夜与皇帝共寝,只能在寝宫旁的围房暂住。皇帝真正入睡时,只有随侍太监能留在身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以身作则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享天子的一切特权,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或勤政或懒政,或扩大疆土或出城投降,都是皇帝的权利,所以每一个皇帝都是合格的皇帝,你到二十四史查一查,哪个皇帝不是工工整整的写在上面。仅仅是有所作为还是无所事事,甚至丧权辱国的区别罢了。

  • 求各类小说里的古代君王的各类经典台词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1.不管我追什么,可是越用力,越用心,越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却总离我越远2.人生最大的乐事,就是没有空等一场3.你是我生命中一个美丽的意外,百年的孤寂只为你一人守候4.一见钟情,你便是我的全部,自从我遇见你,你便是我的全部,时至今日,从来就没有变过5.我总想着把你放在我身边,好好宠你,爱你,终有一天

  • 古代帝王昏庸不识才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庞统原来在孙权手下,不被重用,投靠刘备因为长得丑也不被重用,后来还是诸葛亮请推荐上位的。荀、郭嘉、张、许攸等原来都是袁绍手下,不被重用而且受猜忌,后来转投曹操,扬名立万齐桓公用人不疑齐桓公为了称霸天下,广求天下贤士辅佐。卫国人宁戚听到这个消息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家里贫困,苦于没人举荐自

  • 历史上有才却灭国的皇帝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隋炀帝,他算有才吧,如果他在统治后期时不贪图享乐,那么隋朝就不会那么短命。朱由检,是明朝末代皇帝,他其实是有励精图治的决心的,灭阉党,反暴动。但这也怪不得他,因为大明江山传到他手里时,已经腐朽不堪了,暴动连连,努尔哈赤又打过来了,所以最终导致灭国

  • 古代尊敬老师的小故事(缩写)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程门立雪游恭,五代时人,学问广博,文章很好。游酢是宋代的学者,典故“程门立雪”讲的就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2、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

  • 以爱才,聚才,用才为主题的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武则天的爱才,人们常说到骆宾王。徐静业以兴唐为号召,起兵于江南,反对武氏代唐为周。有骆宾王为其撰写了讨武檄文。这篇文章被编入《古文观止》,是骈体文的代表作,文词优美,铿镪有力,的确是一篇少见的好檄文。武周皇后阅后,对骆宾王的文采大加赞美,称这么有才的人才不能被武周所用,实在是宰相之过。论者常以此证明

  • 古代皇帝为什么要自称“朕”或者“孤”?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国古代的皇帝都喜欢另类称呼,连称自己也与重不同。什么朕啊、孤啊等等。那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看一看“朕”称呼的说法。皇帝自称自己为朕的,恐怕要从我国秦始皇开始了。在秦始皇之前的国王、国君都自称为寡人。但是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突出皇帝的高贵与威严,秦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建议说,你是始

  • 古代的哪些皇帝生活很清贫?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举个例子:债台高筑的周赧(nǎn)王债台高筑,指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语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说的是周赧(nǎn)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具体典故故事:此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周王朝最后一个王---周赧(nǎn)王。公元前256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很快夺取韩国之阳城、

  • 古代自称“孤寡”是谦虚,皇帝为何要“称孤道寡”?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称呼帝王的名称很多,大约有皇、帝、皇帝、天子、孤、寡人、朕、官家、陛下、圣人这么多的名称。皇皇,大。上帝,天也。《传》。又三皇伏羲,神农,黄帝是也。皇,大也。从自。自,始也。始皇者,三皇,大君也。《说文解字》帝《文解字》:帝,也。王天下之也。帝,最高称谓。又是君王统治天下的称号。五帝,亦指五帝时

  •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意志力强到像开挂一样的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就标题而言,我还是最佩服周总理。以作风严谨著称的周恩来总理,不仅有泰山崩于面前而色不变的定力,而且还有面对着重病不露于脸的坚毅意志。单就这一点而言,党内的同志无人能够跟他相比。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红军不得不进行长征。在长征途中,由于长途跋涉和卫生条件太差,几乎所有的红军指战员身上都生满了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