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皇帝其实处处受制约,你认为呢?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皇帝其实处处受制约,你认为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2107 更新时间:2023/12/8 18:47:38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有助于澄清对于皇帝权力的误解。在中国老百姓眼中,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可以不受限制、为所欲为,生杀予夺,尽在掌中。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说得就是皇帝不容置疑和反驳的权力。

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皇帝的权力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

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一、从分封制到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中华文明,从商周到战国末期,王朝的治理结构一直以分封制为主。受限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广人稀,中央王朝的管理半径十分有限,无处触及到边远区域。

假设中央王朝派遣自己的人去边远地区管理。但由于通信、交通条件的落后,中央是无法及时并有效掌控边远地区的人事权、财权等重要事项的。

久而久之,派遣到边远地区的管理人员,也就慢慢脱离了中央王朝控制,异化成了边远地区实际统治者。出现这种情况后,中央王朝需耗费财力与军队去讨伐。但即使讨伐成功,派遣的下一个管理者,依然会慢慢异化。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

在这种条件下,分封制就能很好解决这种治理难题。中央王朝干脆承认边远地区管理者(诸侯)的统治地位,而条件是他们要奉中央王朝为老大(天子),并按时上贡和遇事承诺出兵等。

这样,中央王朝也就不用费力去管理边远地区了,每年开开心心收贡品,遇到需要干活的事情,让诸侯们出点人,就完事了。

就拿周朝来说,灭商大战后,周朝入主中原。天子开始分封,将天下土地分封给宗室、功臣、前朝贵族等,以拱卫王室。《荀子》记载:(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通信和交通越来越发达,中央王朝的管理半径也随之扩大。在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国开始尝试实践郡县制。如,县制起源于春秋楚国,郡制起源于春秋秦国。

在郡县制下,中央王朝直接管理辖内所有领土,这就是所谓的中央集权制。秦皇光耀万古,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实现了中央集权方式下的大一统。《史记》是这么记载的: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史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

李斯等人在称颂秦皇功绩的时候,顺便也比较了下分封制与郡县制。他们说,上古三皇武帝统治的区域方圆不过千里,他们分封的诸侯是否尊天子号令,完全不由天子制约。现在陛下统一四海,废除分封,设立天下三十六郡,天下都在陛下法令掌控之下。

这大概就是君主专制的最早出处。由于秦始皇的掌控能力很强,有人便以为所有的皇帝都跟秦始皇一样,权力大到没有任何约束。

二、皇帝是一种职业,也需遵守一定规则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自秦朝建立、汉朝巩固、隋唐完善、宋朝加强、明朝大大强化、清朝到达顶峰。

中央集权下,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1.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权?2.中央内部权力如何分配?

当然,在秦始皇、明太祖之类精力无限的劳模眼中,上面两个问题就不是问题。凡事自己亲自干,一切都得听自己的。

但对于一般的皇帝而言。这两个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帝位很可能不稳。

第一个问题,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权?盛世的时候,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力自然很强,这时候权力分配的核心在中央内部。但在王朝末期,地方和中央的权力分配就会倒置了。

比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西凉董卓带兵进京,祸乱朝廷、为所欲为。那时候,中央势弱,没有任何对抗的能力。董卓对皇帝任行废立之事,而朝中大臣不敢言。

之后,三国乱世,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如同傀儡。哪有半天权力而言,更别提不受约束了。

在王朝末期的时候,皇帝是很惨的,要看地方豪强眼色苟活,一不留神就有杀身之祸。比如,唐末的藩镇节度使割据,完全无视中央和皇帝,任行废立。朱温篡唐,就跟玩一样。

第二个问题,中央内部权力如何分配?上文说到盛世时,中央对于地方的掌控力很强,中央权威高于地方,皇帝自然就尊贵无比。但是否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不受约束呢?

这种情况下,皇帝依然要受到约束。这时,帝国的权力需要在中央内部进行有效分配。如果分配不好,皇帝也会很危险。

皇帝是一个人,是人就有精力的极限。中国地大物博,自然事情也就多。帝国每天需要皇帝决断的事情太多了,皇帝如果每件事都亲自干,可能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史记》是这么记载秦始皇勤政的: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於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史记》

天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有秦始皇决断。大臣上书的奏章日夜不停息送进皇宫,而秦始皇不看完不休息。

可见,皇帝要真玩命干,哪得多么累?不是每个皇帝都像秦始皇那样扛得住。于是,就急需替皇帝分担繁杂行政工作的人员相。

相权在长期替皇帝分担工作的过程中,也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权力。相权强时,皇权就弱;皇权强时,相权就弱,如同跷跷板一样。

如果皇帝刚登基,那么相权就显得十分强大,可以左右皇帝意志。这时候,皇帝当然不能随心所欲了。随着皇帝日渐成熟,从相权处取回自己权力的诉求越来越强烈。比如,汉宣帝诛杀霍光家族。虽然霍光对他有迎立之功,但相权已经威胁到了皇权,霍光家族非除不可。

围绕相权和皇权之争,所谓的宦官、外戚也被皇帝用来对抗相权。如,东汉末年的外戚与官宦、唐末的宦官、明朝的宦官,其实都是皇帝用来对抗相权的工具。

皇帝离不开帮他处理政事的宰相,但又讨厌宰相分享自己的权力。于是,在中央层面,皇权与相权纠葛了几千年。历史,就在这种纠葛中不断前进。

虽然朱元璋废除丞相,但他的后代以“内阁”的形式,赋予大学士以“相权”。于是皇权与相权继续纠葛下去。

所以,皇帝虽然高卧九重天,但帝国的权力辐射范围太广,皇帝一个人是无法独占所有权力的。地方和中央、相权和皇权,都是参与权力分配的主体。皇帝的权力自然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故君主专制下的皇帝,不能为所欲为,也需要在一定框架和规则内行使权力。

这种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古代皇帝虽然位尊九五,但却的确要受到某种制约,以便约束住皇帝为所欲为之心,确保一家一姓之江山能够正常运转。

那么是什么样的制约,竟然能制约住号称为“上天之子”的皇帝呢?当然是封建礼法啦!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强调要以“孝”治天下,而这个孝就是封建礼法的核心之一。而那所谓的“三纲五常”以及“仁义礼智信、孝悌忠廉耻”的封建道德观,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孝”来运转的。

为什么统治阶级要强调“孝”呢?因为“孝”是能够有效区分上下尊卑、长幼秩序的利器!只要臣民百姓遵从“孝”,那么做为“君父”的皇帝,自然也就成了最大的受益者。皇帝既可以利用这套封建礼法维护统治秩序,又可以借此巩固王朝的统治基础。

既然皇帝要求臣民百姓们不折不扣地遵守封建礼法,那么皇帝自己首先就得做出榜样才行。如果皇帝不愿遵守封建礼法,自然就无法使臣民百姓们心服,如果臣民百姓们不服,皇帝就将失去权威。而如此一来,皇帝的宝座也就坐不稳了!

历史上不乏既能恪守封建礼法、又能勤政爱民的“明君”,比如唐朝的李世民、清朝的康熙皇帝等,他们或以勇于纳谏而留名青史,或以勤于政事而闻名。

而既然有“明君”自然也就会有与之对应的昏君,封建社会形成之前的夏、商、周时代,虽然还没有成体系的封建礼法,但却也存在着依靠“宗族礼法”治天下的特色。

而那些不愿受制于“宗族礼法”约束的君主,因为贪图奢靡享受和为所欲为,而被视为昏君、暴君或“独夫民贼”,比如夏和商纣和周厉王等。在封建社会形成后,也不乏有隋炀帝杨广等“昏君暴主”,而他们都无一例外的,以众叛亲离国破家亡而收场!

这是为什么呢?正是由于他们破坏了封建社会的正常统治秩序,从而导致出现“基础不稳,地动山摇”的后果!由此可见,当皇帝难,当一个“明君圣主”更难,当一个留名青史的“千古明君”尤其难上加难!因为这不仅需要皇帝收敛“权力欲”,还需要皇帝收敛“图虚荣求享乐之心”,将全部精力放到枯燥乏味的政事上,才符合传统的“封建道德观”!

如此一来,对那些素质不强、意志不坚定的皇帝而言,自然会因为处处受到制约而感到难受,这皇帝当得也就不那么舒服了。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最会打仗的皇帝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单论军事能力:第一,刘秀600骑兵对阵40万敌兵,天降陨石大风大雨助阵(网文都不敢写);第二,朱棣北伐大漠(乾隆小儿,你服不?乾隆:我的敌人灭族了,你说我服不?);前两位俱气运之子,能力超出咱们凡人想象,少数民族帝王因为武勋起家,军事能力均比中原皇帝比例高。第三,完颜阿骨打联宋灭辽、退高丽、震西

  • 历史上有哪些帝王是勇猛过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一、后羿神话传说中后羿射下了九个太阳,可见神力惊人,民间的传说都是根据史实加工而成的。历史上真实的后羿是夏朝有穷国得国主,趁着太康外出打猎篡夺了夏朝统治。根据推理,后羿应该是勇猛过人无疑了。二、商纣王《荀子非相篇》中说纣王长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劲,百人之敌也。《史记殷本记》也说帝纣资辨捷疾,闻

  • 古时候帝王为什么普遍寿命很短暂,是否和有太多女人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帝王的寿命普遍很短,因素很多,不只是女人。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女人,其实女人不是直接原因。或者换句话说,性生活过多、过乱,是否会短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古代帝王女人多,这个是事实,但是更多的人却没有关注的是他们为了临幸女人,而胡乱吃春药,而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其次,是饮食不健康,缺少运动有关。自古以

  • 康雍乾盛世哪位帝王功绩最大?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雍正帝。康乾盛世,莫非从康熙丶雍正到乾隆三朝,应该是康熙功绩最大。康熙之前顺治皇帝不知何因放弃帝位行佛,年仅八岁康熙继位,在位六十多年,收回西藏丶大理(云南)丶蒙疆丶中亚等,清朝版图最高达1300万平方公里。康熙还完成了康熙大典,这是继明朝永乐大典之后,又一次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康熙带头尊老,多次举办

  • 古代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是怎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焚书坑儒的起因是这样的,秦始有一次大宴群臣,仆射周青臣在盛宴上祝洒家,称颂秦始皇的统一业绩。博士淳于越起而反对,并引经据典,以古讽今。丞相李斯提议,以古非今,惑乱人心,必须严厉制裁。李斯的主张对统一国家,巩固秦朝的统治是有利的,可是他却提出了荒唐的极端措施。他主张除了秦国历史以外的书统统烧个干净,谁

  • 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没有电,古人们到了天黑就只能睡觉了吗?大部分古人确实如此,在没有电的古代,晚上除了睡觉也没别的事情可做,更重要的是,如果不睡觉四处游荡,被抓到的话就是大罪。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很多能够在晚上可以消遣的娱乐项目,不管是看电视、电影,还是玩手机、电脑,这些科技产品在为我们到来便捷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打

  • 收集中国历史不纳谏的五个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夏桀:杀关龙逢二商纣:杀比干三周厉王:不听芮良夫和召公劝谏以致失位出奔四陈灵公:淫于夏姬,泄冶劝谏不听反而杀死泄冶(看到不纳谏第一个想到这货)五赵孝成王:信离间之言,换廉颇,上赵括,致四十万赵军死难公元前265年,秦攻赵连拔三城,形势告急。此时只有连齐抗秦,才是上策。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

  • 古代人不上网,把时间都拿去做什么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生产力低,普通老百姓几乎是没什么闲暇时间的。白天除了干活,还是干活。日落之后就回去吃饭、睡觉,养精蓄锐,然后第二天鸡鸣起床,接着干活。因为只要一天不干活,基本上就等于要饿肚子。实际上不要说古代了,二三十年前电视机还没有在农村普及之前,那时的农村人的生活作息也是一样的。没日没夜的劳作,不可能有什么

  • 在古代,人民晚上睡得早吗。也会失眠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人失眠肯定比现代人少很多!一,体力劳力使失眠减少在农业社会,解决温饱是人们的普遍需求,绝大多数人从事体力劳动,肌体疲劳有助于睡眠。有诗为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哉!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真实生活写照。二,简单的生活使失眠减少古代有电、网络、手机

  • 古代皇帝一天工作几个小时?5点起9点睡一年无休?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封建王朝距今已经很遥远了,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那里的大臣是怎么工作的?那里的君王是怎么管理国家的?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随着现在一些大众的影视作品的播出,人们才开始了解到那里的历史,但毕竟是影视作品,很多内容离真实历史是有很大差距的。电视上播出的层出不穷的影视剧,其实很多都是经过大量改动的,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