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古时候没有电,古人是不是天一黑就睡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413 更新时间:2024/2/29 5:52:42

古代没有电,古人们到了天黑就只能睡觉了吗?大部分古人确实如此,在没有电的古代,晚上除了睡觉也没别的事情可做,更重要的是,如果不睡觉四处游荡,被抓到的话就是大罪。

在我们现代生活中,有很多能够在晚上可以消遣的娱乐项目,不管是看电视、电影,还是玩手机、电脑,这些科技产品在为我们到来便捷的同时,也帮助我们打发了漫漫长夜的时光。

但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得有电,没有电的话,这些产品等同于废物,因此,与其说现代化的设备重要,倒不如说让这些产品能够正常工作的电更重要。

不过在没有电的古代,古人们在天黑后,都会干点什么呢?没有打发时间的各种设备,是不是一到天黑,就只能上床睡觉呢?

实际上,大部分古代人在天黑之后,都会选择早早地上床睡觉,倒不是他们不知道娱乐,而是在没电的情况下,除了睡觉也没有别的事情可以做,路都看不清,你让他们做什么?

不过,这也要分时代和区域,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区域,对于晚上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是有不同规定的,至少在宋朝以前,大多数古人皆是如此,虽然也有“夜猫子”出没,但这些夜猫子也只能在指定区域活动,也就是到了宋朝之后,人们才逐渐有了各式各样的夜生活。

在古代,古人们是没有太多夜生活选项的,最大也最平民的项目,就是睡觉。

这倒不是古人爱睡觉,而是在宋代之外的各个朝代,都有关于“宵禁”的规定,这些规定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古人在晚上的各种娱乐行动。

宵禁,顾名思义,就是禁止夜间的活动,是古代时禁止百姓在夜间活动的相关规定,对于违反宵禁令的,还有专门的罪名叫做“犯夜”。

在宋朝以前,只要到了天黑,就有专人敲响谯楼上的闭门鼓,用来提醒人们夜色已晚,不要再出门,这个时间段历朝历代各不相同。

以唐朝为例,在每天晚上,只要漏刻的“昼刻”走到头,就擂响六百下“闭门鼓”;提醒人们宵禁时间到,而在次日早上五更三点后,就擂响四百下“开门鼓”,告诉人们宵禁时间结束。

在闭门鼓敲响后和开门鼓擂响前,如果有人在大街上无故行走,四处游荡的话,就犯了律法中的“犯夜”之罪,一旦如此,那就等着挨板子吧。

“闭门鼓后开门鼓前有行者皆为犯夜,违者笞二十。”---《唐律疏义》

也就是说,在宵禁之后,没有特殊情况,是不能出现在大街上的,除非有公事需要急报,或者是家中有婚丧吉凶以及疾病买药请医的私事,才允许在得到街道巡逻者的同意后,方可行走。

不仅仅是在唐朝,在明清时期,对于宵禁的相关制度更为严厉,根据史料记载,在明朝时,如果犯夜,起步就得笞打四十下,这可比唐朝时笞打二十要厉害的多。

正因为有相关律法规定,这就造成了古人们在天黑之后,就没有地方可去,大部分只能留在家里,除了一些学子们在夜里读书学习之外,大部分普通百姓,都会在天黑之后就上床睡觉。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在晚上除了睡觉没事可做,像古代一些富家公子哥,晚上的娱乐项目不比我们现代人少,比如在唐朝时,为了晚上能够有个愉快的夜生活,这些人都会在宵禁来临之前,提早到达长安城内的平康坊,在这里和朋友吃饭聊天,喝酒听戏,度过一个开心快乐的夜晚。

除了因为宵禁制度,让古人晚上不得不睡觉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古代的照明设备,实在是太贵,寻常人家根本消费不起。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古人们都是秉承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规律,毕竟白天的太阳,要比晚上的月亮光线强得多,因此,也就遵循着自然规律来生活。

这其实也是一种无奈,因为在古代可没有什么像电灯这样方便的照明工具。

根据记载,古代最早的照明工具,是以动物脂肪为燃料的油灯,这种油灯,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楚辞》中“兰膏明烛“之句,就是最好的证明。

不过,这种采用动物脂肪当燃料的油灯,除了在燃烧时会散发出难闻的气味之外,最大的弊端就是原材料昂贵,并且制作复杂,这就注定了寻常百姓基本上是用不到的。

即使是后来出现用植物脂肪当燃料,仍旧不是普通人能消费的起的,像著名的故事“凿壁偷光”中,就是匡衡因家中无钱,买不起油灯,不得不想出的特别办法。

类似于匡衡这种情况的,还有车胤捕捉萤火虫,用纱布罩起来当做照明来读书,还有孙康借雪的反光来读书,这些故事都说明,在那个时候,很多人的家中,在晚上是没有照明工具的,因此,到了天黑之后,也就只能睡觉了。

而我们熟悉的蜡烛,直到汉代时期才出现,不过那个时候的蜡烛与我们今天见到的大不相同,不仅形状短粗,并且其主要材料是用蜜蜡,这种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出烟雾,但要它的光亮程度和方便程度,要比油灯好上很多,因此,很快在公贵族中流行起来。

不过,它还是因为材料昂贵,也就在富人们中间比较流行,像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就曾经将蜡烛当做一种炫耀的资本,还有土豪石崇,家中就“用蜡烛作炊”,把蜡烛当柴禾烧,成了他们一种炫耀的手段。

哪怕是到了宋朝,蜜蜡改为较为低廉点的白蜡,依然也不是普通人能随便消费的,根据记载,宋朝时的蜡烛,稍微好点的价格在400钱左右,而最便宜的,也要150钱,这已经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一家几天的花销了。

不过,当时还有一种用白桦树皮裹着蜡油做成的蜡烛,价格十分便宜,大约在二十钱,不过这种蜡烛最大的缺点就是燃烧时间短,并且烟太浓,也只有那些小商小贩,才会买来使用。

所以,蜡烛对于大部分百姓而言,还是一种比较奢侈的东西的,这也就造成人们在天黑之后,即使家中存放有蜡烛,只要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基本上是舍不得拿出来用的,只要天一黑,大部分人就会选择睡觉。

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古代,哪怕是上个世纪的七八十年代,在很多农村地区也是如此,人们在天黑之后,不舍得用电灯,早早地就开始休息,一些家庭妇女会在晚上做一些针线活,但也是在油灯下进行,毕竟那个时候虽说有电,但并不十分普及,更重要的是,老百姓们也节约惯了。

因此,在没有电的古代,大多数古人都会在天黑之后选择睡觉,一来是因为有各种宵禁制度限制,二来就是照明设备的昂贵,让很多百姓消费不起,一根蜡烛都得用两三年,你让他大晚上点着蜡烛不睡觉,自然是极不现实的事情。

当然,这只是以寻常百姓为例,而像那些达官贵人,就不会有这个困扰,不仅不用担心晚上如何照明,还有花样百出的各种夜生活方式,以供他们消遣。

比如逛青楼。

逛青楼,是古代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尤其是在唐宋时期,更是一种所有人习以为常的消遣方式。

不过这个逛青楼,并非完全是我们想象中那样不堪,古代的青楼分很多种,更多的,就像是一个让文人墨客能够吟诗颂词,消遣娱乐的场所。

在这里听个小曲儿,喝个小酒,和几个相熟的朋友吟诗作对,也是一种极大的乐趣。

除此之外,在宋朝宵禁制度较为宽松的时期,人们在夜里也会出来走走,像北宋首都开封,在晚上就有十分热闹的夜市,各种商贾云集,小商小贩也有很多,并且大街上灯火通明,因此人们就会三五成群,结伴出来游玩。

还有一些不甘寂寞的,会在晚上会友,几人下棋、喝酒、聊天等,总之只要是有能力的,在大晚上肯定不愿意安安生生的睡觉,都要想办法找点乐趣。

而像那些王公贵族,夜生活就更加丰富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没有类似于现代的手机、电脑等,夜生活那是相当多,只要有能力,就可以度过一个又一个愉快的夜晚。

总而言之,古代的人们,在没有电的情况下,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普通老百姓大多会在天黑就休息,从而避免违反制度,也能节省生活开支,而书生与学子们,大多会挑灯夜读,至于那些达官贵人,即使是没有电,也不影响他们丰富的夜生活,也就是那些普通人,才会在天一黑就只能睡觉。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收集中国历史不纳谏的五个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夏桀:杀关龙逢二商纣:杀比干三周厉王:不听芮良夫和召公劝谏以致失位出奔四陈灵公:淫于夏姬,泄冶劝谏不听反而杀死泄冶(看到不纳谏第一个想到这货)五赵孝成王:信离间之言,换廉颇,上赵括,致四十万赵军死难公元前265年,秦攻赵连拔三城,形势告急。此时只有连齐抗秦,才是上策。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说:“必须

  • 古代人不上网,把时间都拿去做什么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生产力低,普通老百姓几乎是没什么闲暇时间的。白天除了干活,还是干活。日落之后就回去吃饭、睡觉,养精蓄锐,然后第二天鸡鸣起床,接着干活。因为只要一天不干活,基本上就等于要饿肚子。实际上不要说古代了,二三十年前电视机还没有在农村普及之前,那时的农村人的生活作息也是一样的。没日没夜的劳作,不可能有什么

  • 在古代,人民晚上睡得早吗。也会失眠吗?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人失眠肯定比现代人少很多!一,体力劳力使失眠减少在农业社会,解决温饱是人们的普遍需求,绝大多数人从事体力劳动,肌体疲劳有助于睡眠。有诗为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哉!这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特点,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真实生活写照。二,简单的生活使失眠减少古代有电、网络、手机

  • 古代皇帝一天工作几个小时?5点起9点睡一年无休?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封建王朝距今已经很遥远了,那个时候的人们是怎么生活的?那里的大臣是怎么工作的?那里的君王是怎么管理国家的?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随着现在一些大众的影视作品的播出,人们才开始了解到那里的历史,但毕竟是影视作品,很多内容离真实历史是有很大差距的。电视上播出的层出不穷的影视剧,其实很多都是经过大量改动的,而

  • 明朝十六帝如果比较综合能力和贡献,应该怎么排名?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有16个皇帝,在《明史》当中,至少有10个以上是昏君,真不知道张廷玉这位大兄弟怎么下得去笔的!难道明朝真的就没几个明君吗?其实按照综合实力和贡献,做一个排名的话,还是能挑出不少明君的。尤其是一个王朝的前中期,明君自然是不会少的。我认为明朝的16位皇帝,大致上可以分成这么四个梯队:第一个梯队,综合

  • 古人没有电,晚上都在干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人没有电灯,但有蜡烛,是一种日常照明工具,可燃烧发出光亮。其作用和电灯一样的,只不过没有灯那样明亮。城市市民们的夜晚生活显得较为精彩,唐朝(包括唐朝)以前,城市坊间几乎都施行夜禁,夜禁期间长安主干道几乎看不到灯光,但是各个坊子里面却十分热闹,邸舍、酒肆里面人声鼎沸,但是大抵也不会超过酉时(晚上七

  • 唐太宗李世民治国,为何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从谏如流则吏治清廉,吏治清廉则天下大治,天下大治则安居乐业,安居乐业则民风淳朴……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创造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作为它的开创者,李世民同样是在历史上有着很高的评价。那么,这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贞观之治又是怎样一步一步治理经营出来的呢?第一,减轻徭役,少收赋税,皇上与群臣议论怎样禁止盗

  • 魏征和徐茂公谁的政治和军事能力更强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魏征和徐茂公,这个谁的军事能力更强?首首先这个问题如果按照真实的历史根本回答不了。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徐茂公这个人。徐茂公是历史演义小说《隋唐演义》中虚构的人物。其历史原型为唐朝大将军徐世绩,再说了,魏征是大唐的文臣。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他的军事才能,所以就拿历史上真正的徐茂公来讲。他们两个的军事才能也

  • 有人说古代的谋士去劝谏的时候说一大堆长长的话,听的人有耐心听他讲完吗?不会拉出去砍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古人去别国谏言话句都不多,但用语很考究,每个字都能把事说清楚,多为文言文浯。这是因为开头几句话的原因,单刀直入点到对方要害,使得对方性起,想听他多说几句,没料到越听越觉得有道理,使得自己思想松懈,到最后答应了说客意愿。这就是谋的智慧。

  • 有人说明朝皇帝非昏即愚,最有能力的两位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当然是开国立业的朱元璋,以及他的第四子朱棣了。最有能力,或者铁腕的为开国皇帝朱元璋,以及治国有方,能文能武的朱棣。朱元璋得天下,朱棣夺天下。他们防武将,不信任官吏,但对老百姓还凑合!军事能力上,毫无疑问是超一流水平,和唐宗汉武乃至太祖()都是一个等级的。行政方面实在是不敢恭维,首先就是废丞相,做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