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剧里经常会讲到皇帝狩猎。清朝皇帝是女真族,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他们本来就是马上民族,入关之后也还保留着狩猎的习惯。但狩猎活动并非他们所独有,狩猎的传统源远流长。
狩猎是人类最早掌握的谋生技能之一。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狩猎逐渐地具有了娱乐、军事、体育等多重性质,成为习武练兵、强身健体、振奋精神、谋取收获的一项集体性的综合运动。《周礼》中记载君王四季田猎,分别称作春、夏苗、秋、冬狩。、苗、、狩分别是古代对春夏秋冬四季狩猎的称谓。
春,春天搜索、猎取没有怀胎的禽兽。因为春天禽兽是繁殖的季节。说明古人很重视自然界禽兽数量的平衡。夏苗,夏季猎取残害庄稼的禽兽。因为夏天是庄稼苗生长旺盛的时间,保护庄家不受禽兽的糟蹋,保障粮食的收成,也是维持一种平衡。秋,杀伤禽的野兽。秋天,家禽要长大了,要保护不受野兽的侵袭,减少损失,维持收成的平衡。冬狩,围猎,不加区分,都可猎取。冬天,万物休息,此时,猎杀一些动物,增加收成,维持数量平衡。
《礼记·王制》对天子和诸侯的狩猎活动作了明确规定:“天子诸侯,无事,则岁三田。一为干豆,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庖。无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礼,曰暴天物。”所谓“无事”,指的是国家没有重大事件发生,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只要没有战争和祭祀这样的国之大事,天子诸侯就必须按礼制举行狩猎活动。“岁三田”指的是除去“夏苗”以外的其它三次大型狩猎活动。这样看来,天子诸侯只要没有祭祀征伐、婚丧嫁娶这类的大事,就必须每年打猎三次。那么,为何天子的大型狩猎活动单单要放弃夏季呢?这是因为,根据春秋时期的礼制,帝王的大规模狩猎活动的猎杀范围与普通人的狩猎不可同日而语,夏天恐怕会误杀幼小禽兽而破坏生态平衡,所以不进行大规模狩猎,这是古人重视可持续发展的表现。
因此,古代帝王的大规模狩猎行动举行于每年的春、秋、冬三个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