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在位时期,一心培养自己的长子朱标,希望他将来能承袭大统,可是太子朱标天不假年,在37岁的时候就突然病逝,让朱元璋老来悲痛,白发人送黑发人。皇位继承人死了,朱元璋只好在挑选一位做继承人,他不想打破自己定下的长子即位法则,于是将其他儿子排除在外,挑选了长子朱标的长子朱允,做了皇太孙。这也为朱元璋死后明王朝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朱元璋死后,年仅21岁的皇太孙朱允即位称帝,年号为建文,史称建文帝。在没有即位之前,年轻的朱允就对叔叔们权力过大而担忧,曾屡次隐晦地向爷爷朱元璋表达的自己的想法,可是却没有得到认同。因此,朱允在刚即位的几个月中,就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皇权而同时削弱叔叔们的权力,并且成功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势力较弱的叔叔采取了行动。周王朱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以及岷王朱,一年之内朱允将五个举足轻重的叔叔废黜,燕王朱棣便成了下一个目标。
朱允认为燕王朱棣是他最棘手的敌人,因此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可是,这样一来反而给了燕王朱棣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此后不久,燕王朱棣誓师抗命,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军事斗争。
在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燕王朱棣并没有兵力上的优势,而朱允则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但是,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一路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朱棣。朱允在位的第4年,燕王军队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之后,在一片混战中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这些是皇帝(朱允)、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后世之人评价朱允说,他年轻有为,革除了朱元璋时期的很多弊政,是一位仁德之君,却因为削藩一事,闹得众叛亲离,被亲叔叔赶下了台,实在令人同情。
此后,燕王朱棣登位称帝,将忠于朱允的大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军士们的凌辱。朱棣采用暴力手段,通过残酷镇压异己势力,使得自己的皇位逐渐稳固。但朱允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朱棣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历史上的隋炀帝杨广和崇祯一样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最后被叛将乱军杀死了。
杨广和崇祯一样是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皇帝,说杨广好和坏的人各持一端。
杨广取得的政绩,恰恰是隋朝灭亡的祸根。比如修建大运河,大运河到现在还造福于两岸百姓,然而当初修建大运河,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杨广为了赶进度,层层加码,官吏鞭打劳工整日劳作,一半以上的劳工被折磨而死。两岸的壮劳力都被抓去修运河,田地出现了荒芜。正好这一年大旱,饿死了许多人。
不是指责杨广不能开挖大运河,而是说他不应该把大工程集中在一阶段进行,修完运河,紧接着迁都修建洛阳宫。
杨广修洛阳皇宫动用了170万人,比秦始皇修建阿房宫所用的人数多出两倍多(修阿房宫动用了70万人)这样就造成了老百姓没有喘息的机会。
又如他不顾隋朝国情三征高句丽,三次都徒劳无功。尤其是第二次,杨广动用了全国兵力115万人马,民工一万人,准备了一年的时间,结果一交手就失败了。
三征高句丽,耗尽了隋朝多年的积蓄,造成了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局面。就在此时,杨广的手下督粮官杨玄感乘势起兵反隋,迫不得已杨广撤兵对付杨玄感。
结果杨玄感不敌败逃,杨广追究责任,冤杀了3万余人,流放了六千余人,杨广甚至把接受杨玄感赈济的老百姓也杀了。
杨广摁下葫芦起来瓢,他滥用民力,穷奢极欲、官吏横征暴敛,所有一切,不可避免造成了18路反王,36路烟尘造反的局面。
大业十二年(616年)七月,杨广心烦意乱,想到扬州行宫躲心静,于是带着萧皇后及护卫军去了扬州(江都)。
杨广到了扬州后,不是积极备战消灭义军,而是让手下挑选美女供他淫乐,玩够了就喝酒,整日醉生梦死。
此时杨广已经感到了末日来临。每次喝的醉醺醺揽镜自照喃喃自语道:“好头颅,谁当斫之?”他的大臣和萧后劝他要振作起来,刚说两句,杨广早已进入了梦乡。
浑浑噩噩的日子又过了一年,此时长安已经被李渊占领,他立了一个傀儡皇帝杨广的孙子杨侑,当然杨侑只不过是一个过渡,时机成熟李渊就会杀杨侑自立为帝。
杨广心想,长安是不能去了,一国不能二主。他也不想回洛阳了,打算继续往南迁都,迁到南京的丹阳宫。
杨广只想自己,他老婆孩子在身边,有酒有美女,他就没考虑这些护卫军的感受。这些人都是关中士兵,老家都在西安,这些士兵不想去南京,于是纷纷逃跑。
此时护卫军将领元礼、裴虔通等人利用士兵怨恨情绪,推举宇文述的儿子宇文化及为首领,阴谋发动了兵变。
杨广被叛军捉获,他打算饮毒酒自尽,说实话,杨广要是有种早就饮毒酒自尽了。现在走投无路要自杀,哪有这么容易啊!果然宇文化及说,“你这样死的太轻松了,不许”。
说完宇文化及取过士兵的一张弓,用弓弦勒死了杨广,死时50岁。
杨广的下场甚至不如崇祯,崇祯好歹是自缢而死,保留了最后气节,杨广想自杀而不可得,最后屈辱的被人缢弑,众叛亲离的结局莫过于此。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