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开国帝王就出身来讲,大致可分为“草根皇帝”和“贵族皇帝”。前者以刘邦、朱元璋为代表;后者以李世民、赵匡胤为代表。皇帝出身贵贱和个性品质善恶固然重要,但也不是残暴或温和的唯一根源。
皇帝大肆杀戮功臣,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保证皇朝能世世代代延续下去。用现代流行语言来说,就是要保证皇朝的“可持续发展”。
皇朝是家天下。开国帝王九死一生、栉风沐雨辛苦打下江山,首要任务是要巩固皇权,然后要确保皇权能在自己一姓手中千万代延续下去。打江山要靠文臣猛将、哥儿弟兄,坐江山就不需要文臣猛将、哥儿弟兄了吧!不但不需要,这些人的存在反而是对皇权的最大威胁。都是从小玩大的伙计,凭啥你姓刘、姓李、姓赵、姓朱的世代都是中国的老大?
皇位是要传给儿子的。那么儿子能斗得过这些久经沙场、老奸巨猾的“老司机”叔叔吗?儿子如果有出息也就罢了。万一要是个没出息的,江山肯定就会被异姓夺走。刘邦、朱元璋、李世民们着不着急?
于是乎,留着这些功臣是祸害,索性趁着还能镇得住堂子的时候统统做掉,给后代把路铺平。
刘邦的儿子是汉惠帝刘盈,史书上记载是“仁厚懦弱”,通俗来说就是没出息。所以刘邦先把韩信、英布、彭越这些掌兵权的“二五仔”杀掉,再逼迫张良这只老狐狸功成身退,你一介书生也翻不起什么大浪嘛。萧何是个聪明人,脑筋活,急忙自污表忠心,刘邦也看在同乡的份上没杀他。
曹操更不用说,曹操死的时候,基本上把皇权握在手中了,手下的文臣武将老的老,死的死,都是曹姓宗室掌兵权。儿子曹丕也三十多岁了,政治手段运用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没有必要大开杀戒了。
隋文帝杨坚也是同样的情况,太子杨勇、晋王杨广、秦王杨俊、蜀王杨秀都是一母所生,四个儿子都是年少英武,统兵打仗过来的,可以轻松驾驭群臣,所以不必要大杀功臣。
反倒是历史上被吹捧为“第一明君”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对待功臣的问题上就没有那么光明磊落了。贞观后期,李世民利用太子李承乾谋反一事,将李靖、魏征、房玄龄长孙无忌这些功臣牵扯进去,最后都削职贬窜,以国公爵位回家闲住,更是将老将侯君集夷灭三族。在确定李治为太子时,由于李治生性柔懦,李世民担心他以后驾驭不了李(也就是民间说的徐茂功),就对李治说:“要么杀掉李,要么将李贬到外地做官,等你即位以后再起用他,这样你就有恩与他,他会死心塌地为你所用。”说明当时李世民对功臣杀心已起,只是由于时间原因没有付诸实施罢了。
朱元璋的太子叫朱标,史载“禀性懦弱”,也是个老实忠厚的孩子。朱元璋曾经拿了一根荆棘条扔在地上让朱标捡起来,朱标面露难色。朱元璋拿出刀子,将荆棘条上的刺全部刮尽,对朱标说:“朕替你铲除芒刺。”于是大杀功臣。没过几年,李善长、刘伯温、胡大海、华云龙、蓝玉、胡惟庸这些昔日的开国元勋都做了锦衣校尉的刀下之鬼。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作为皇帝,第一要务是要稳固自己的地位,使自己的家天下可以源源不断地在子孙后代手中传承下去。“草根皇帝”也好,“贵族皇帝”也罢,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