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楚庄王依靠名将养由基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两位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却传令不要点燃蜡烛,而是大声说:“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7年后,楚庄王伐郑。一名战将主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直杀到郑国国都之前。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赏赐,坦承7年前宴会上无礼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举全为报7年前不究之恩。古人讲:“君则敬,臣则忠。”楚庄王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其心胸开阔、知人善任不无关系。假如没有绝缨宴,也许唐狡早就被处死了,楚国伐郑就不一定能胜,楚庄王的春秋大业也就不一定能够成就了。
楚庄王的【绝缨之会】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出自汉刘向《说苑复恩》韩婴《韩诗外传》也有相似记载:楚庄王赐其群臣酒。日暮酒酣,左右皆醉,殿上烛灭,有牵王后衣者。后冠缨而绝之,言于王曰:“今烛灭,有牵妾衣者,妾其缨而绝之。愿趣火视绝缨者。”王曰:“止!”立出令曰:“与寡人饮,不绝缨者,不为乐也。”于是冠缨无完者,不知王后所绝冠缨者谁。于是,王乃遂与群臣欢饮,乃罢。后吴兴师攻楚,有人常为应行合战者,五陷阵却敌,遂取大军之首而献之。王怪而问之曰:“寡人未尝有异于子,子何为于寡人厚也?”对曰:“臣,先殿上绝缨者也。当时宜以肝胆涂地;负日久矣,未有所效。今幸得用于臣之义,尚可为王破吴而强楚。”大意是: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战乱不断。楚庄王在一次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宠姬嫔妃也统统出席助兴。席间丝竹声响,轻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筹交错,直到黄昏仍未尽兴。楚庄王乃命点烛夜宴,还特别叫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向文臣武将们敬酒。忽然一阵疾风吹过,筵席上的蜡烛都熄灭了。这时一位官员斗胆拉住了许姬的手,拉扯中,许姬撕断衣袖得以挣脱,并且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缨带。许姬回到楚庄王面前告状,让楚庄王点亮蜡烛后查看众人的帽缨,以便找出刚才无礼之人。楚庄王听完,并没有照着许姬说的那样做,而是大声宣告:“寡人今日设宴,与诸位务要尽欢而散。现请诸位都去掉帽缨,以便更加尽兴饮酒。”听楚庄王这样说,大家都把帽缨取下,这才点上蜡烛,君臣尽兴而散。席散回宫,许姬怪楚庄王不给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责任,加以责罚,岂不大刹风景?”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绝缨之宴”。【绝缨之会】当时的历史背景:鲁宣公十二年(公元前597年)晋楚之间爆发了最大规模的战争之战。战争爆发后,由于晋国内部意见不合,将帅间离心离德,指挥不力,晋国惨败。楚国大胜,奠定了霸业。在与晋国的鏖战中,有一位将领的表现十分突出,大战开战前,他主动请缨,率领部下先行开路,这员战将所到之处拼力死战,大败敌军。战后楚庄王论功行赏,才知其名叫唐狡。但唐狡表示不要赏赐,自己是来报恩的,因为三年前,自己犯了错,但是楚庄王宽宥了自己,知恩不报非君子。唐狡,中国春秋时期楚国的将领。前597年,唐狡跟随楚庄王参加之战。在击败荀林父、先率领的晋国中军之后,楚庄王派唐狡与蔡鸠居告知唐惠侯:“不谷(我)不德而贪,以遇大敌,不谷之罪也。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灵以济楚师。”。《东周列国志》五十三回称唐狡在楚庄王宴会上趁风吹灭蜡烛之机,牵许姬的衣袂,被许姬摘下帽缨。许姬告诉楚庄王后,楚庄王命大臣都摘下帽缨,再点灯,称之为绝缨之会。唐狡感激楚庄王,在之战效以死力,把事情告诉楚庄王,没有受赏赐,隐居起来。正史上绝缨大会和牵许姬衣袂者感激楚王而为之效死力都确有其事,但并未记载牵许姬衣袂者姓名,《东周列国志》是把《左传》记载的楚将唐狡和此事组合起来了。资料来源:《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第123-124页。《中国历史:先秦史》第87-88页。《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春秋史与春秋文明》第75-76页。吕思勉著《先秦史》第41页。刘向《说苑复恩》《春秋左氏传宣公十二年》韩婴《韩诗外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