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有哪些关于紫禁城中的小故事值得分享?

有哪些关于紫禁城中的小故事值得分享?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791 更新时间:2024/3/16 18:09:11

让我们一起去打开历史的画卷,揭开紫禁城神秘的面纱和他不为人知的历史小秘密吧!

应该是去年央视频道开播了一挡《上新了故宫》的节目。我静静的看了有三集,有一集是新世界里二哥的扮演者张鲁一和医生的扮演者周一围做嘉宾,走进紫禁城了解了很多故宫不曾知晓的秘密。

故宫又称紫禁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用天上的星辰与都城规划相对应,以突出政权的合法性和皇权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宫,而人间皇帝自诩为受命于天的“天子”,其居所应象征紫微宫以与天帝对应。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故宫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下旨修建。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18年(1420)年建成。距今已经整整六百年了。

六百年沧桑,六百年风雨,我们经常用五百年桑田变成了沧海去形容历史的厚重,而故宫却已经整整六百年了。

故宫经过明清两代的更迭,共住过24位皇帝.其中明朝14位:(成祖朱棣,仁宗朱高枳,宣宗朱瞻基,英宗朱祁镇,代宗朱祁珏,宪宗朱见深,孝宗朱佑堂,武宗朱厚照,世宗朱厚熄,穆宗朱载后,神宗朱羽钧,光宗朱常洛,熹宗朱由校,思宗朱由检

清朝10位:(顺治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嘉庆皇帝,道光皇帝,咸丰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宣统皇帝)

直到冯玉祥将宣统皇帝溥仪及皇族逐出紫禁城后,故宫才结束了他皇家的使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彻底回到了人民的怀中。

《明史》上说,修建这座世所罕见的巨大皇宫役使了10万最优秀的工匠和100万普通劳工,历时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扩建,但整体面貌并无多少改动。

故宫房屋有9999间,每个门上的铜门钉也是横竖9颗。这种奇特的数字现象和古代中国人对数字的认识有关。古代人认为“9”字是数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间最大的,所以必须用对应的“9”。“9”的谐音为“久”,意为“永久”。

所以又寓意为江山天长地久,永不变色。

传说,当初刘伯温修建北京城皇宫的时候,皇上和他的儿子燕王打算把宫殿修盖得间量多点儿、大点儿,总觉得皇上住的地方应当特别华贵,不然就显不出天子的尊严。

这天,皇上正要传旨宣刘伯温,就在这个节骨眼儿上,刘伯温来了。刘伯温一见皇上就说:“奏万岁,臣昨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玉皇大帝把臣召到凌霄殿上对臣说:‘你朝皇帝要修盖皇宫,你告诉他!天宫宝殿是一千间,凡间宫殿万不可超过天宫。你还要告诉他,要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去保护凡间皇城,才能够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你要牢牢记住’。

玉皇大帝说完这些话,就扑过来一阵白茫茫的香雾,一下就把臣吓醒啦!”皇上听了觉着很怪,想了想,就下旨叫刘伯温去监造不到一千间,可还得跟天宫差不多间量的皇宫,并去请金刚、地煞来保护皇官。

刘伯温领旨就办去了,这事儿一下子就在北京城传开了,老百姓都等着要看刘伯温怎样修盖皇宫,怎样去请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这些神仙来保护皇宫过了些日子,刘伯温就把事儿全都办好了。

皇上一看那宫殿盖得甭提有多华贵了,间量还真是不到一千间也差不多,再看宫院里金光闪闪,好像有神仙镇守。皇上愈看愈高兴,当时传旨,给刘怕温加封晋爵,还赏赐了很多珠宝。

外邦听说刘伯温请了天神三十六金刚、七十二地煞保护皇城,也就不敢兴兵作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故宫里的宫殿是九百九十九间半;天神三十六金刚就是宫殿门口摆着的三十六口包金大缸;七十二地煞就是故宫里的七十二条地沟。

传说归传说,这当然也印证了古代帝王和迷信的关系。他们祈求上苍给他们万岁及江山永固,但是抵不住岁月的风雨和皇朝的更迭,最终都会消失了湮没在茫茫的历史潮流之中。

紫禁城可以说在后期也经历很多的磨难,在这围城里面经历很多朝代的皇帝,也经历了很多的斗争,权利,改革,见证一次又一次的转折。不仅如此,紫禁城还失过大火,等到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时候,在撤退之时又把紫禁城焚毁,很多建筑都被毁了。后来清军进入北京之后,将紫禁城接管,开始进行修复,连续修复了将近14年之久,将中路的建筑基本修复。

我们祈祷上苍愿这座皇家宫殿能够永存世间。千年不倒,不再遭受战乱和自然雷火的焚燃。让我们的子子孙孙都能看到中国建筑的魅力!

我相信故宫里,还有太多太多不为人知的秘密等待我们的后代子孙去慢慢的挖掘发现!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苏秦说服六国国君,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燕文公、赵肃侯、韩宣惠王、魏王、齐王、楚威王原文如下:初,洛阳人苏秦说秦王以兼天下之术,秦王不用其言。苏秦乃去,说燕文公曰:“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以赵之为蔽其南也。且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燕国必无

  • 历史上上书谏皇帝成功与失败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成功:1李斯《谏逐客书》2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3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4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5赵普宋太祖时宰相,进谏太祖削将之兵权。6耶律齐进谏成吉思汗采纳汉文化。失败:1关龙逢夏末忠臣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

  • 历史上委婉进谏的事例,短小精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敢于进谏的魏征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

  • 求历史上有名的进谏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展开全部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

  • 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是他们的命运却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由他们的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一,危如累卵(成功):春秋时代,晋灵公贪图享乐,派大臣屠岸给他造一座九层的琼台,他怕有劝阻,下令说:“谁敢进谏一律杀头!”大臣荀息知道后,便来求见晋灵公。晋灵公为了防止荀息劝阻,命武士弯弓搭箭,只要荀息一开口劝谏,便立刻把他射死。荀息见到晋灵公后,故作轻松地对晋灵公说:“我今天来拜见大王,并不敢向你

  • 历史上有名的进谏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2.比干商末忠臣被纣王挖心3伍子胥春秋吴国大臣,被吴王夫差所杀。4诸葛亮,赵云进谏刘备不要攻打吴国,失败。5李纲进谏宋钦宗抗金勿和,遭贬6韩愈劝皇帝不要迎所谓的佛骨,被贬7李斯《谏逐客书》8触龙《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9伍举有名的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10诸葛亮进谏刘备联吴11魏征进谏李

  •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有几个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1:楚庄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年龄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远足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

  • 历史上有哪些大臣委婉地劝君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1.优孟优孟本来是楚国的艺人,身材高大,富有辩才,经常用谈笑的方式委婉地劝谏。楚庄王有一匹好马,楚庄王非常喜欢它,经常给马穿上绫罗绸缎,把它安置在华丽的宫殿里,专门给它准备了一张床作卧席,拿枣脯喂养它。马的生活水平过于优越,肥胖得不得了,生病死了。楚庄王非常伤心,命令大臣为死马治丧,准备用棺椁装殓,

  • 用三句话概括魏征劝谏君王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宋朝权奸蔡京、童贯当国,内外忧患频仍,当时便有民谣在百姓中流传:“打破筒(童),泼了菜(蔡),便是人间好世界(注:音“盖”)。”古代劝谏昏君的文言文很多,现举一例:《晋灵

  • 古代进谏成功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夏桀时大臣,关姓始祖,因忠谏而被桀所杀。据《韩诗外传》记载,夏桀时,建造的酒池中可以运船;堆起的酒糟足有十里长,池中之酒可供牛饮者三千人。关龙逢向夏桀进谏说:古代的君王,讲究仁义,爱民节财,因此国家久安长治。如今国王您如此挥霍财物,杀人无度,您若不改变,上天会降下灾祸,那时定会有不测的结果。他恳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