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情好像在语文课本上面也有写过吧?我反正是忘了我是什么时候看过这个故事了。
故事是这样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赵国的实力不断增加,此时赵武灵王退位,赵惠文王上台,赵惠文王死了以后留下自己的妻子,也就是这个赵太后执掌朝政,而赵孝成王这个时候还十分年幼。
就在此时,秦国大军兵临城下,赵国需要从齐国借兵一起抵抗秦国,齐国答应赵国的请求,但是需要完成一个条件,就是派这个长安君过来作为人质,春秋战国时期,这种事情很多,比如说秦始皇小时候,就是一直过着自己的人质生活,但是这个长安君是赵太后的心头肉,所以齐国要这个人,赵国不肯放这个人,双方陷入了僵局,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赵太后不允许把这长安君给调到骑过去,他认为是手底下大臣无能,才把自己的儿子要拉过去当人质,秦国的军队就在那里,有种去把他打趴下呀!
这个时候有一位老大臣站出来,说我去劝太后,让她把儿子送到齐国去,所有人都觉得他疯了,为什么赵太后在这儿之前已经说的很明确了,谁如果敢来劝我,这件事情只要敢说一个字儿,提起这个事,我就立刻把口水吐他脸上,把他赶出去。
这个老大臣触龙当然为了完成自己的承诺,去见了赵太后,见面的第一眼就和赵太后说起来说,您看咱们这些老人已经不剩下几个了,我那身体又不好,又没经常过来看,你这次突然想起来要过来看看您。
赵太后一听不是过来劝自己的,而且是给我来跟自己叙旧情了,赵太后自然也就放松警惕,和这个老大臣有一句没一句的扯起来,就在这个时候,这个老大臣提起来自己家里面,小儿子生病了,自己急的是团团转,认为自家里面男人比女人更加疼爱自己的小儿子,那做母亲的自然就不允许啦,说肯定是女人更喜欢小儿子!
双方争吵起来,这个老大臣就把之前这个赵太后发生的一件事儿说给赵太后听,就是赵太后的女儿要到燕国去当王后,赵太后虽然在送行的路上一直依依不舍的抓着自己女儿的手,但是最后还是愿意放自己女儿到燕国,证明赵太后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的。
赵太后表示不理解说你为什么我把女儿放到其他国家去,我就十分疼爱女儿,当然我本身就十分疼爱女儿!但是这种事情是怎么体现出来,我疼爱自己的女儿的呢?
这个老大臣就说了天下的王族,春秋战国时期,初期的时候有3000多个诸侯国家,为什么其他的诸侯国家,他们都已经不复存在了呢,那些王公大族又跑到哪里去了呢?
赵太后想了想,觉得可能是这些王公大族不愿意做事情了,不愿意去奋斗了,所以他们所缔造的那些家也就全部败干净了。
老大臣一听,那您既然这么说,那我今天得劝您一件事情,(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您把您的小儿子派到齐国去。赵太后觉得不对劲儿啊,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关联吗?老大成就和这个赵太后说了,现在您这个小儿子,活在您的保护里面,什么事情都不用为赵国做就可以锦衣玉食,一旦您不在了呢?他靠什么能够得到赵国人民的信任?就如同您所说的那样,任何一个诸侯王宫大足不气国家办事情,不在国家扬名立万,他是不可能长久的存在的。
现在,齐国要求长安君进入齐国作人质,这是给了长安君一个能够扬名立万t国家做事情的机会,这种事情,其他人都巴不得发生在他身上呢,现在您却要阻止他完成这一件,为国家做一件有好处的事情,您说究竟是男人更加疼爱小儿子,还是女人更加疼爱小儿子?
赵太后实际上话说到这个份上,已经明白到底是什么意思,在这之后,认真询问了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也就长安君到了齐国,究竟能不能得到照顾以后,最终允许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说话是一门艺术,这个艺术有的人学起来就像鹦鹉学舌一样,说到一半儿的时候,不知道接下来该往怎么说了就照搬照套,结果惹人厌烦,但是有的人说话确实让人感觉到舒服,而且能够化不可能做为可能。春秋战国时期有纵横家河明家,小说家这三个思想流派,就是以辩论著称的,能言会道以口舌指挥天下,这不是一种讽刺,这是一种对于个人能力的认可,当然,这个故事大家最多的是看到的就是最后老大臣对自己太后所说的那一句话,你不替国家扬名立万,你不替国家做事情,你凭什么得到人民百姓的认可,这样的王公贵族是不可能长久的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存在下去的。不要因为你的溺爱,不要因为你的过于保护,最终让孩子失去了能够成长的机会。
谢邀:
《触龙说赵太后》曾经作为课文,许多人熟知,那么他是如何说服赵太后的呢?还得先从为什么赵太后,不愿意让长安君为质子说起。
其时,质子可说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那么质子是什么?质子就是指人质。古代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多为王子或世子等出身贵族的人。
其实比较知名的如秦始皇的父亲、秦始皇的曾祖父、战国燕太子丹都曾经做过质子。可以说在当时诸侯国之间互派人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那么赵太后为什么不愿意呢?其一,首先质子多为弱一些的国家,向强国派遣而去,这样的日子能好到哪里去?可想而知。其主要是会被歧视,从而蒙羞。其次就是所谓质子,也不是去了就能保证生存的,其本质还要依靠本国的靠山,一旦势力倒了,那么这个质子也就没有任何作用了,到时候是打是杀,不过是人家砧板上的鱼肉罢了。
所以赵太后自然不愿意这么做,不过这样的事儿,为什么触龙又要做呢?又得看看当时的背景。
其时秦国强盛,正在攻打赵国,可说是形势急迫。赵国有灭国的危机,那么怎么办?就要求援,向谁?向齐国!
那么齐国也很简单就回答了,出兵可以,但是我们要质子,要谁呢,就是长安君,所以这时候送质子是一个救国的举动,作为触龙来说不送是保证母子不分离,可送了则是保证国之安全,那么怎么决定,不言而喻。
不过齐国为什么这么做,其实也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就是怕万一齐国出兵,赵国出尔反尔,投降了秦国,到时候可怎么办?必须有人质才行。
不过困难也随之而来了,若是长安君只是个普通太后之子,尚且简单,但是其时老国君赵惠文王刚去世不久,年幼的赵孝成王还不能单独理政,赵国的一切军国大事,都由太后说了算。也就是说,太后是一把手,如果她不愿意,还真就没办法,这时候就必须有人说服她,这个人就是触龙。
那么对于赵太后来说,当触龙去找他,自然明白是为了什么事情,本想臭骂他一顿,也就是文中的太后盛气而胥之。
不过触龙反而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先套近乎,他说自己因为腿脚不好,许久没有看望太后来了。果然女子喜欢闲话家常(太后也不例外),也开始说自己腿脚也不好了,触龙又提起来吃饭的事儿,二人开始聊天。
聊着聊着,触龙就开始举例了,用的就是自己的孩子,他说自己有个小儿子名叫舒祺,没什么本事,只求让太后给他一个宫中侍卫的小官做做。太后就答应了,不过觉得奇怪,因为当时,一般都是男人主理政务,对于孩子并没有那般关心。一问之下,触龙却说了:我们男人疼爱小儿子要超过你们妇女!
俗话说话是钩子,这就把太后的心思吊了起来,当然不同意,触龙接着向上爬,又说他认为太后疼爱女儿燕后比疼爱小儿子长安君要多。因为父母疼爱孩子,都想为他找个好的安身之所。太后把女儿嫁到燕国为后,可以说是让她在女人之中达到了最高点。
但是长安君就不一样了,因为纵观赵国历史除了他们这一支外,其他支系的没有被封为诸侯的,这正是因为他们依靠着祖辈们的功劳,坐吃山空。自己父母死后,自己一点功劳也没有,并且也没有什么本领,久而久之,还会遭到别人的白眼。这般混下去,只有一个后代消亡的结果。
然后他才抛出了自己的观点,说如果太后辞世,长安君也是这样,毫无功绩,无法立足啊!
这时候,太后才明白过来,不过也认同了触龙的观点,此刻成为质子,是为国而行,也是长安君的一个功绩,所以应该去!
触龙也是凭借自己委婉曲折的说话方式,成功说服了太后,不过人算不如天算,长安君入了齐的转年,太后就死了,虽然史料没有记载,不过相信恐怕失去了靠山的长安君过得并不如意。
而虽然当时成为质子后,齐国发兵,确实让秦国退兵,且好几年没有攻打赵国,但是时至如今流传下来的功绩,人们却几乎没有安放在长安君身上,而是放到了说服太后的触龙身上,可见其说服太后的理由,最后也不过成了一番空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