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人之君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是那篇文言文里的?顺便求翻译

古人之君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是那篇文言文里的?顺便求翻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509 更新时间:2023/12/14 1:14:24

满意回答检举|18:10原文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②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③言于君曰:“请④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⑤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⑥死马而捐⑦五百金!”涓人对⑧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⑨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⑩,千里之马至者三。注:①选自《战国策·燕策一》。题目是编者加的。②千里马:能日行千里的良马。③涓(juān)人:指在君王左右担任洒扫的人。④请:请允许我。客气用语。⑤反:通“返”。⑥安事:怎么能够。⑦捐:舍去。⑧对:下级对上级的回答⑨市:买。“能市马”的意思是能够真心买马。⑩期(jī)年:满一年。译文有一个国君愿意出一千两黄金来购买一匹千里马,可几年过去了,千里马仍没买到。这时,有个侍臣向国君请求出去寻求千里马。侍臣找了几个月,终于找到了线索,可到地方一看,马已经死了。侍臣拿出了500两黄金买回了那匹千里马的头骨,返回交给了国君。国君非常生气:“我要的是活马,你怎么把死马弄了回来,而且还用了五百两黄金呢?”侍臣回答说:“您连死马都要花五百金买下来,何况活马呢?消息传出去,大家肯定认为您是真心买马,很快就会有人把马牵来的。”果然,不到一年时间,就有好几匹千里马送到了国君手中。编辑本段寓意提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招聘人才,不仅仅要放下架子,更要有诚心,要拿出实际行动。郭隗的聪明睿智令人佩服,他的勇于自荐,自我推销的方式也很有艺术性。目的:以高价买马首,生马更不用说,以高价吸引千里马的到来。发:办任何事情要讲究方法策略。编辑本段相关典故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说:“齐国乘人之危,攻破我们燕国,我深知燕国势单力薄,无力报复。然而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商国事,以雪先王之耻,这是我的愿望。请问先生要报国家的大仇应该怎么办?”郭隗先生回答说:“成就帝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师,成就王业的国君以贤者为友,成就霸业的国君以贤者为臣,行将灭亡的国君以贤者为仆役。如果能够卑躬曲节地侍奉贤者,屈居下位接受教诲,那么比自己才能超出百倍的人就会光临;早些学习晚些休息,先去求教别人过后再默思,那么才能胜过自己十倍的人就会到来;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做,那么才能与自己相当的人就会来到;如果凭靠几案,拄着手杖,盛气凌人地指挥别人,那么供人驱使跑腿当差的人就会来到;如果放纵骄横,行为粗暴,吼叫骂人,大声喝斥,那么就只有奴隶和犯人来了。这就是古往今来实行王道和招致人才的方法啊。大王若是真想广泛选用国内的贤者,就应该亲自登门拜访,天下的贤人听说大王的这一举动,就一定会赶着到燕国来。”昭王说:“我应当先拜访谁才好呢?”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国君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而且白白扔掉了五百金?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于是不到一年,三匹千里马就到手了。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他们难道还会嫌千里的路程太遥远了吗?”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消息传开,乐毅从魏国赶来,邹衍从齐国而来,剧辛也从赵国来了,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是不过一年,有多匹千里马来了。

原句为“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出自《千金买马首》道理:做事不一定要直达目的,曲折行事乍看荒诞,却可以达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当思维进入死角的时候,不妨绕饶远道,用另类的思维来重新看待。五十步笑百步,笑到最后的人往往是先前被人嘲笑的人。译文:从前,有个嗜好玩马的国君,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宫里一个职位低下的小侍臣,竟然自告奋勇地站出来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点头同意。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当他要买马时,这匹千里马却死了。他思虑了一会几,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向国君复命时,国君见是马的尸骨,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什么用?不是白费了500金吗!”侍臣笑道:“请国君息怒,金不是白费的。一匹死马您都愿意昂价买了,这消息传开,人们都会相信您是真心实意喜爱良马的国君,而且识货,说话算活。这样,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果真得到了三匹别人主动献来的千里马。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之君王"费尽周折遣人以五百金购得已死的千里马的故事,表达了什么主题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汉语文字】千金市骨【汉语拼音】qiānjīnshìgǔ【成语意思】花费千金买千里马的骨头,比喻罗致人才的迫切.【成语性质】褒义词【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近义词】千金买骨、燕昭市骨、死骨千金【反义词】追本求源、追根寻源【典故】千金求马传说古代有一个非常喜爱骏马的国君,为了得到一匹胯下良骑,曾许

  • 听信谗言的君主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申。太子申秉持忠孝的观念,自杀身亡。晋国上下都为太子申的就死感到惋惜。春秋时期,晋献公废嫡立庶导致晋国大乱。晋献公是晋武公之子。因晋武公当了三十九年的国君,所以晋献公继位时年龄已不小。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公子夷吾(后为晋惠公)都有贤

  • 有关劝谏君王的古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的。有承天景命一词,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一段。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两篇很著名。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太宗十思疏出师表

  • 历史上有哪些治国之才出色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在历史上,能打仗、会打仗的皇帝有不少,但大多都是“半吊子”,比如明英宗朱祁镇,非要亲征蒙古瓦剌部,结果兵败土木堡,连自己都成了俘虏;而这样的皇帝,当然不会放在这里说了,因为这里要说的,是用兵很厉害的五位皇帝,来看看都有谁吧。TOP、5朱棣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虽然没能跟随朱元璋一同开创大明霸业,

  •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 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这句话是后来网友们自己编撰的,出自朱棣在北伐战役成功时对大臣们说的话。原文是“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对明代的多个历史事件的概括。在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就在当时的劲敌蒙古附近,迁都被形容为天子

  • 汉武帝的主要事迹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汉武帝的事迹:汉武帝本名叫做刘彻,是西汉时期的第七位皇帝,在他在位期间,创建了中外朝制度、刺史制度和察举制度,并且颁行了推恩令,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推行了平准、均输、算缗、告缗等措施,铸五铢钱,做出了官府垄断盐、铁、酒的经营的规定,有效的抑制了当时一些富商的势力。在对外方面,汉武帝

  • 请问哪首文言文里有(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这一句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千金市骨”的典故原文:古之君王,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②,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③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市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注释:①涓

  • 靠读书来治国理政的古代君王的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有啊。例如唐文宗“文宗恭俭儒雅,出于天惟,尝读太宗《政要》,慨然恭之”,皇太极谕曰:“朕读史,知金世宗真贤君也……“,康熙”自幼读书,寻求治理“等等。这些都是用读书来治国的。俗话说:成由勤俭败由奢。隋文帝父子就是一个很好的对比。隋文帝,当他还是后周一个官员的时候,十分小心翼翼,做事不张扬,赢得了当时

  • 有没有关于治国的小故事,古代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

  • 古代提倡君王实施仁政,汉元帝最讲究仁政,他们为何却被称为昏君?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他过于讲究仁政,结果导致皇权威慑力大幅度下降,奸臣因此变得愈加肆无忌惮,从而使朝堂以及社会越来越混乱。汉元帝从太子时期开始就非常强调仁政,甚至有时他还会对汉宣帝的严厉行为提出纠正。而汉宣帝却多次教导过他一味强调仁政并不利于治国,但是汉元帝却不曾真正理解他父皇的这番教导,以致于汉宣帝都说太子将会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