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看麟游
麟游县,是隋唐官员闲时避暑游玩之地宫井,因隋义宁元年有麒麟游观得名,地处渭北旱塬丘陵沟壑区,东邻永寿、乾县,西接千阳、凤翔,南俯扶风、岐山,北依彬县及甘肃灵台县。
麟游县地处黄土高原,千山余脉从西南入境后在两亭附近分支,北支称页岭,南支称凤山和岐山。
在唐初,改麟游郡为西麟州。贞观元年(627年)废州。
唐朝的皇帝为啥喜欢去麟游呢,一方面因为这里有九成宫,九成宫遗址位于陕西麟游县新城区,原为隋代仁寿宫,建于开皇十三年(593),由右仆射杨素监督,著名建筑学家宇文恺为检校将作大匠,承担设计和督促,开皇十五年三月建成。隋文帝六次到此避暑。唐贞观五年(631)唐太宗加以修缮和扩建,改名为九成宫。
另一方面因为夏天真的不热。年平均气温为9-10℃。夏季平均温度是18(白天)~29(夜间)。而据说在唐代的时候,长安是可以种橘子的,所以年均温度和湿度肯定是比现在要大的。而大家都知道,在关中,7、8月的三伏天,一般38度的气温都是很常见的。西安更不用说了,地表温度前年都68度,超过吐鲁番了。这么高温的天气,加上湿润的空气,桑拿天这天气估计在当时比较常见。麟游夏季平均气温低,而且海拔较高,所以比关中盆地凉爽多了。
而麟游的九成宫刚好是一座在隋代的时候就建好的宫殿,对于唐朝皇帝来说,真是一个现成的避暑胜地。麟游县其实是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南缘的一个地方。麟游所处的山里,被关中渭北平原上的人成为北山,因为从渭北平原上看,它就是一座山,但实际上看卫星地图会发现,这个山是黄土高原沟壑地带的最南的部分。
从长安到麟游九成宫,现在的距离是165公里,在唐朝没有高速公路,我们再加到200公里吧。皇帝出行肯定是大队人马,按照每小时5公里的前进速度,白天行走,晚上休息,大概3天也就到了。最难走的是进山的这26公里的路。
还好从长安往西一路没有太多的台塬地形。所以,唐朝皇帝去麟游的路线,无非就是这几个,一个是从大明宫一路向北,到达乾县一代,然后顺着山脚到达麟游正南方,从山口进入麟游。
另外一条路线就是从长安一路向西,到达扶风、眉县一带,从渭河河谷上到有个200米落差的北原上去,在一路向北,到达麟游。
百度上还列出了,从永寿过去的路线,因为永寿也在山里,所以有点属于舍近求远了。
北原从宝鸡往东,到达咸阳一带后,逐渐地势会降低。所以从长安、咸阳一带上塬也是一个好的选择。
(1)古代君王和渭南的故事:
麟游历史悠久,据古遗址及出土文物考证,旧石器时代,先民已在境内繁衍生息,新石器时代已有氏族部落聚居。夏:夏禹“治漆及岐”,疏通漆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后,麟游地属雍州。
商:周代祖先从邰沿漆水进入今麟游地,建杜林邑故称杜地。历经二代,公刘时迁都邑于豳(今彬县)。古公父时,受狄侵,又由豳退出,集结于岐北高山(今麟游)地带,休养生息,始南迁周原,定都岐阳。
周:西周时,麟游地属西周辖。周平王东迁洛邑时,将岐山以西地赐给秦襄公,麟游归秦辖。
秦:统一中国后,始置郡县,麟游东部置漆县,西部置杜阳县(县址在今麟游县招贤镇),均属内史地。
西汉:沿秦治,杜阳县、漆县均属右扶风。
东汉:中平元年(184)后,将杜阳县划归汉安郡。
三国:杜阳县、漆县(属魏)归扶风郡辖。
晋:初年,撤销杜阳县,其地西南归雍县,东北归漆县。均属右扶风辖。
北魏:皇兴二年(468),今麟游北部属白土县,归新平郡辖。南属雍县,归秦平郡辖。
西魏:今麟游南属雍县,归岐山郡辖,北部属鹑觚县,麟游郡领上宜、麟游、普闰三县。
唐初,改麟游郡为西麟州。贞观元年(627)废州。麟游地东有麟游县、西有普润县。属岐州。
五代:麟游县、普润县均归凤翔府辖。
北宋:设麟游、普润二县,属秦凤路凤翔府辖。
南宋:初麟游县、普润县属秦凤路。后属金。改秦凤路为熙凤路。1187年,分设凤翔路辖凤翔府。麟游、普润属之。
元:大德九年(1305)撤销普润县,其地并入麟游县,归凤翔府辖。
明、清麟游县均归凤翔府辖。
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后,麟游县属关内道。民国二十四年,属陕西省第九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民国三十七年,麟游第一次解放,建立麟游县人民政府。7月,国民党县政府复辟。
1949年5月21日,麟游第二次解放,麟游县归彬县专区辖。1950年,撤销彬县专区,麟游划归宝鸡专区。1956年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麟游县直属陕西省。1958年12月10日,麟游、岐山、凤翔三县合并为凤翔县。1961年10月9日,宝鸡专区恢复。同时恢复麟游县,归宝鸡专区辖。1971年12月8日,宝鸡专区撤销,设宝鸡市。麟游归宝鸡市辖。1979年3月10日,宝鸡地区恢复后,麟游县属之。1980年8月1日,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恢复省辖市领导县、区体制,麟游县仍归宝鸡市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