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王夺嫡的背景,主要是清朝历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帝的康熙皇帝,对嫡长子胤两次废立后,康熙的九个成年儿子们,互相抱团争夺下一任皇帝继承权的斗争,历史上称九王夺嫡。而当太子党核心嫡长子胤第二次被废,宣布太子党彻底退出夺嫡名单。而有贤明王爷之称的八王爷胤人人看好,朝野上下都认为他会继承大宝时,康熙驾崩畅春园,遗诏确定是四皇子胤继承了皇位,让人大跌眼珠子,因为最不可能的人反成为一匹绝世黑马。以是就谣言四起,说胤改遗诏:本来传位十四皇子,结果是十字上面加一横,成传位于四皇子了。
但是谣言止于智者,真实遗诏三份满汉蒙文字:皆写的是传位于四皇子胤。而且汉繁体字于字是不可能改写的,所以,康熙皇帝确实是把皇位传于四皇子胤。历史上也证明,康熙千古一帝名不虚传,胤登基称帝十三年,成为大清史上最勤政的皇帝,累死在乾清宫。十三年反腐败整吏治,让大清延续了百年,雍正皇帝胤功不可没,可以说,康乾盛世,无雍正一朝的力挽狂澜,估计我大清早崩溃了。
那么康熙皇帝的慧眼识英雄,到底是看中了四皇子胤那一点呢?才会如此青睐有加。这就要从康熙执政六十年,我大清的政治,经济形势状态,全面厘清康熙王朝末年的危机和威胁,才能明白为什么康熙皇帝必须选择四皇子胤继任了。一个国家如何,首先看它经济。公元1707年,即康熙四十六年的一场黄河决堤大洪水,席卷了黄河两岸。上百万百姓流离失所。而此时国库令人震惊的是:无粮可调,无款可拔!天下都为之惊愕的,全国范围的国库亏空案爆发。原来,国库全被腐败的官员贪污,挪用转借一空了,这事情深深打击了英明神武的康熙,让他明白,他如花簇锦绣的江山,原来早已经是空中阁楼,摇摇欲坠了。
如此大案,当然要彻查。但是全国性的腐败案,只能有皇家人出马查了,水如此深,贤明如八王爷胤也怕得罪天下官吏,而裹足不敢向前。家国天下,八王爷胤仍然是在乎自己的家,而不是大清的国。康熙对八王从此失望了。在如此火烹油煎时刻,唯有四皇子胤,不以己悲,不以家私,天下为公,挺身而出愿意查这大案,四爷党全体坚挺支持四皇子胤,表现了四爷党坚强严查腐败的团结和决心,让康熙眼前一亮,终于锁定了有理想有信念,敢为天下先的四皇子胤。因为大清吏治腐败,国库亏空,土地兼并严重一堆的问题,必须有坚定信念决心人完成,而四皇子胤性格正是这样的人。至此,九王夺嫡落幕,康熙百年后,肯定是四皇子胤继承皇帝的宝座了。一局定了天下以后大势!
(1)关于古代君王舍得的故事简短:
历史上,清朝皇帝选择继承人是最不具“规则”的,因为其他朝代大多是嫡长子继承,清朝却五花八门。所以,清朝的皇子只要是有能力有野心的,都想染指皇太子这一身份。在清朝入关后,面对选择储君的难题,最上愁的两位恐怕是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吧!
他们一个是贤能皇子太多不知道选择哪个,一个是贤能的皇子有限也不知道选择哪个。
下面我们来看看康熙帝是如何慧眼识珠选择胤继承下一任皇帝的。
胤六岁进尚书房,胤跟从张英学习四书五经,向徐元梦学习满文。稍大些,便跟随康熙帝四出巡幸,并奉命办理一些政事。十六岁那年,他陪同其三兄胤祉往祭曲阜孔庙。胤通过处理政事,参加一系列活动,锻炼了施政能力,也在这些活动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体察康熙皇帝的施政方针。
康熙帝:“雍亲王皇四子胤,人品贵重,深肖朕躬。”
这是康熙帝对胤的评价,可见胤深得康熙皇帝之心。
康熙在对诸位皇子考察中发现:胤的才能和务实精神更加符合朝廷,胤的这些务实精神也取得不少人的支持,他的属人戴铎曾向大学士李光地称道其主子:“才德兼全,且恩威并施,大有作为。”尤其雍正帝提出整顿积习的振作有为的政治方针,与八皇子胤的仁义方针相对立,但是更加有利于国家长久大计,有利于大清的发展。
史实证明康熙皇帝没有看走眼,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他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实行改土归流,加强了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明历史,知兴替,懂得失,欢迎大家关注津城沐雨,您的支持是我不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