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古代皇帝治国理政的书

古代皇帝治国理政的书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901 更新时间:2024/3/19 5:26:36

四书五经。一般是儒家的一些经典,比如如何当皇帝,如何处理国事什么的,孔子的君父臣子、伦理道德的思想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用来教化人民巩固统治,所以儒家思想一直被推崇,皇帝也当然要学。

古代王帝把臣相当自己的镜子是什么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即使唐太宗因此而大发脾气,他也毫不畏惧,照旧慷慨陈词。唐太宗对魏征是既赏识又敬畏的。魏征病逝后,唐太宗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唐太宗会把魏征当作自己的镜子呢?这是有原因的。魏征出身卑微,少年时孤苦贫困,曾经出家做过道士。他喜欢读书,用心钻研古籍,学识非常丰富。隋朝末年,魏征参加了反对隋朝暴政的起义。后来,他投靠唐高祖李渊创建的唐王朝,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魏征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后来,唐高祖的二儿子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非常生气地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非常自信的口气回答说:“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及正直的精神所感动,打从心里钦佩他的人格。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不久,李世民即位,他就是唐太宗。唐太宗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向皇帝提意见的官职),以后又提拔他当宰相。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有一次,唐太宗违犯他制定的18岁成年男子才须服兵役的规定,决定征召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从军。命令发出以后,魏征极力反对,唐太宗十分生气,派人把他叫来,大加训斥。魏征毫不畏惧,他十分严肃地进谏说:“您现在把强壮的中男都抽去服兵役,那么,田由谁来种?工由谁来做?您常常讲,我当国君,首先要讲信用,可是国家的法律明明规定,男丁中的强壮者才需要服兵役,您为什么不遵守呢?您这样做,在老百姓面前不是失去信用了吗?”魏征的这一番话,把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浇灭了。他心悦诚服地对魏征说:“先生真是我和国家的一面镜子啊!我原先以为你太固执,不通情理,现在听了你的话,觉得很有道理。政令前后不一,百姓不知所措,国家是无法治理得好的。”于是,唐太宗立刻下令停止征召中男服役,还奖赏了魏征。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故事卫灵公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前534年前493年在位,因爱好男宠而多猜忌,且因脾气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卫灵公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典故一《左传》载:昭公二

  • 20个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

  • 古代为国献身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西施和越国大夫范蠡本来是相爱的,两个人一见钟情,早已相许终生。然而天公不作美,不久之后,吴王夫差为了给自己当初被越国所杀的父亲报仇,举兵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沦落为吴王的奴隶。勾践卧薪藏胆,忍辱负重,过了三年奴隶般的生活才得已回到越国。勾践回到越国自后,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时刻为报仇做着准备。但是报仇不

  • 历史上有哪些人也毛遂自荐过?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毛遂自荐的名人很多,列举一二:1邹忌拜相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耽于享乐,不理政事。群臣不敢进谏。齐国人驺忌听说后,决心面见齐威王。以琴打比方,成功地向齐威王说明了国事的重要性,并由此被任命为相国。2蔡泽秦国人。自信能靠言语的力量使当时深得秦王信任的秦国丞相范睢把丞相之位让给自己。于是,他晋见

  • 古代帝王以德治国的理论及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 因为忍耐而成功的典故(要快,古代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灭吴。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

  • 你知道哪些关于民间百姓疾苦的诗词歌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悟空的邀请。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中有很多写实风格的诗人,他们关心百姓疾苦创造出很多不朽的忧国爱民的诗词,我摘取几首供大家鉴赏: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 古代的皇帝和官员,对老百姓的关心有真心的成分吗?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作用,以民为本,不管是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还是出于真心爱护百姓,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尚书泰誓》记载了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之前发布的总动员令,其中有句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起源。周武王带领5万军队讨伐商纣,商纣紧急拼凑了70万

  • 古时候的读书人,为什么自己穷困潦倒还关心国家大事?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有句话叫“君子固穷”。不是说君子本来就该穷,而是说真君子不免穷。古君子有两大基本特征:一是有才,二是不贪财。有才不贪财难融于世俗与污浊官场甚至格格不入。于是愤世疾俗,为权贵所不容,以至两袖清风囊中羞涩。虽穷途潦倒,藕入污泥不堕质节,玉埋瓦砾无损光华。他们不变的是热情正直的基本品格。表现为国爱丶民爱和

  • 自古以来骗术无处不在,你知道古代骗术有哪些么?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的骗术五花八门,细说的话估计万字都不够,那么咱们就说一说古代帝王们被仙丹骗得死去活来的故事。以前有正规治病的丹药,慢慢的在这些正规丹药下衍生出一种长生不老或能治百病的仙丹,一些不学无术的骗子就拿出这些仙丹到处招摇撞骗。皇帝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在这个身处顶峰没有追求的情况下,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