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很早就产生了民本思想,重视人民的作用,以民为本,不管是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还是出于真心爱护百姓,统治者很早就意识到了人民的重要性。《尚书泰誓》记载了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之前发布的总动员令,其中有句话:“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是中国民本思想的起源。周武王带领5万军队讨伐商纣,商纣紧急拼凑了70万的部队在牧野迎战。但人们已经恨透了商纣的暴政,临阵倒戈,武王的军队势如破竹,一直打到了商的都城朝歌,商纣王纵火自焚,商朝统治覆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牧野之战,这场战役使人们看到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为政以德”的思想,强调统治者要以仁德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孟子进一步提出“仁政”的思想,他还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还进一步提出了“君舟民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唐太宗还提出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对百姓的关心有真心的成分吗?从根本上说,统治者关心人民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但也不排除其中有真心的成分。比如明朝宣德皇帝朱瞻基,在宣德四年(1429)时,一个叫吴中的尚书上奏,请求让山西代州的农民在农闲的时候去修筑圆果寺的旧塔。朱瞻基很生气,他质问吴中:“你是想借此求福吗?百姓安乐就是我最大的福气。你马上停止,不要劳苦我的百姓。”
他在位的十年几乎每年都有水旱虫灾,为了及时赈济百姓,他对制度进行了变革,严令官员积极赈灾,可以先斩后奏,也就是先救灾,后申报。他还写了很多关心农业,如《悯农诗》、《减租诗》、《捕蝗诗》等等。这除了是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目的考虑,也是出于心怀百姓才能做到的吧。
不管这些皇帝和大臣是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还是真心为百姓考虑,只要他们采取的措施、实行的政策对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稳定社会,推动历史的进步有益,都是值得人们称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