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

关于诚信的古代成语故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0 更新时间:2024/3/19 5:25:15

1.晏殊信誉的树立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2、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4.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人诚信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1、曾子杀猪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

  • 求古代关于诚信的几个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个是:城濮之战时,晋楚两军相遇在中原战场上.决战前,晋军以报答楚王为名,"退避三舍",驻军城濮,巧妙地避开了楚军锋芒,诱敌深入,大败楚军.二是:两家人是邻居,有一家人的墙盖在别人地里两家人就吵起来,另一家就报告在京城做官的亲戚,亲戚劝说让家人把墙退三尺在盖,另一家人见这家人主动退步,自己也把墙拆

  • 古代皇帝治国理政的书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四书五经。一般是儒家的一些经典,比如如何当皇帝,如何处理国事什么的,孔子的君父臣子、伦理道德的思想很符合封建统治者的利益和用来教化人民巩固统治,所以儒家思想一直被推崇,皇帝也当然要学。在中国历史上,唐初宰相魏征以敢于向皇帝直言进谏著称。不管什么时候,只要唐太宗有不对的地方,魏征就会据理力争,进行劝说

  • 卫国国君卫灵公的故事卫灵公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姬姓,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前534年前493年在位,因爱好男宠而多猜忌,且因脾气暴躁留下不好的史学评价。但他擅长识人,知人善任,也正是他用他提拔的三个大臣仲叔圉、祝、王孙贾的合作,才使卫国的国家机器运行正常。卫灵公的轶事典故有哪些典故一《左传》载:昭公二

  • 20个历史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陈平忍辱苦读书》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

  • 古代为国献身的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西施和越国大夫范蠡本来是相爱的,两个人一见钟情,早已相许终生。然而天公不作美,不久之后,吴王夫差为了给自己当初被越国所杀的父亲报仇,举兵大败越国。越王勾践沦落为吴王的奴隶。勾践卧薪藏胆,忍辱负重,过了三年奴隶般的生活才得已回到越国。勾践回到越国自后,励精图治,休养生息,时刻为报仇做着准备。但是报仇不

  • 历史上有哪些人也毛遂自荐过?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上毛遂自荐的名人很多,列举一二:1邹忌拜相的故事:战国时期,齐威王耽于享乐,不理政事。群臣不敢进谏。齐国人驺忌听说后,决心面见齐威王。以琴打比方,成功地向齐威王说明了国事的重要性,并由此被任命为相国。2蔡泽秦国人。自信能靠言语的力量使当时深得秦王信任的秦国丞相范睢把丞相之位让给自己。于是,他晋见

  • 古代帝王以德治国的理论及例子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1、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汉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 因为忍耐而成功的典故(要快,古代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勾践灭吴。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大夫种进对曰:“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

  • 你知道哪些关于民间百姓疾苦的诗词歌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谢谢悟空的邀请。在我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中有很多写实风格的诗人,他们关心百姓疾苦创造出很多不朽的忧国爱民的诗词,我摘取几首供大家鉴赏: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