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我不敢苟同这个观点!
正因为项羽毁了当初先入关中者谁为王的盟誓,才让项羽失去了人心。
假如项羽真的是一个讲诚信的人,他就不该把刘邦封为汉王,并贬到人迹罕至的汉中。
项羽不但不讲诚信,而且还是一个十足的小心眼。他不但把有功之人刘邦整走,还把他叔父项梁被秦军杀死的责任全部推到了跟随他的田荣身上,怪怨田荣救援缓慢,把齐国一分为三,最后逼反了田荣,让楚国从此陷入同齐军长期鏖战之中而不能脱身,从而给刘邦生还和壮大的机会,使刘邦最终战胜了项羽。
项羽不但不讲诚信,而且还是一个非常残暴的莽夫。坑杀投降的齐军和秦军,滥杀无辜的咸阳和齐国的百姓,楚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尤其是火烧阿房宫,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项羽的失败,不是败在了军事上,而是败在了人品和政治上。残暴无比,烧杀成性,不讲信义,刚愎自用,从而让他失去了人心和天道,最后走上了被灭亡的道路。
说项羽讲诚信,把项羽当英雄,是中国历史上最错误的观点,也本来就是妇人之见(生世当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诚信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诚信与背信弃义!我是相信油茶也有历史的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油茶历史丝语,期待您的【关注】,一起遇见更多文章和精彩!
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告诉我们一个人在生长之初的本性是善良的,与其出身“高贵”,还是“低贱”不存在因果关系,但是,受其成长的环境、接受怎么的教育影响。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接触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对一个人后天的性格养成与改变重要作用和影响。
回到项羽和张良的问题上,虽然他们都出身贵族,但由于他们各自生活的环境不同,个人性格和爱好不同,导致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不同,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了。
1),项羽自幼不爱习文,在其少年时代,叔父项梁先后教过他读书、练剑和学习兵法,项羽每次都没过多久就厌倦和放弃了,对待兵法也只是浅尝而止,不肯进行深层次的学习与研究,因此,对项羽寄予厚望的项梁,虽然感到失望、生气,也只好作罢。
但是,项羽勇猛好武,正如他所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姓,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这种对武艺特别的亲和与嗜好,形成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神勇武力和“一根筋”的性格。
2),张良的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继任过韩国二朝的宰相。可以说张良出生和生长在文臣“世家”,从小就在接受了良好的文化熏陶与教育的同时,受到文臣争斗气息的熏染。
因此,承载着继承父辈事业及家族荣耀希望的张良,渐渐就形成了“阴柔”而多“心计”,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性格特点及为人处世之道。公元前203年(汉高祖四年),张良劝刘邦撕毁刚刚签订的《鸿沟协议》趁项羽麻痹松懈之机,一举围歼项羽是张良背盟负约、毫无诚信的典型例子与最有力证明。
所以说,项羽诚信,张良不讲诚信,是由他们生长的环境、后天接受的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性格和为人处世之道影响、决定的,与他们是不是出身名门贵族不存在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