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做过太上皇的皇帝有哪些?

历史上做过太上皇的皇帝有哪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3516 更新时间:2024/3/19 20:29:21

历史上有多少个太上皇?据不完全统计应该是二十多位,但是准确地说,不是“太上皇”,应该是“太上皇帝”。

“太上皇”除了刘邦的父亲是平民,其他都是当过皇帝的,最不济也是个王,因此他们估计不愿跟刘太公共称呼,一般尊为“太上皇帝”

“太上皇”的称号源于嬴政的发明地球人都知道“皇帝”这个称号是嬴政发明的,后来沿用了几千年。其实,他还发明了一个称号,也沿用了几千年,那就是“太上皇”。嬴政自称皇帝时,并没有忘记自己的父亲,特意“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自此有了“太上皇”这个称呼,不过以后的历代王朝,太上皇一般都封给在世的皇帝父亲,追封的列入先祖的行列。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

汉朝:史上唯一一位平民太上皇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平民太上皇。《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称帝后,每五天去会见一次太公,刘邦对刘太公行“家人父子礼”,太公的家令也就是管家,对太公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高祖虽然是你的儿子,却是人主;你虽然是高祖的父亲,却是人臣。怎么能让人主拜人臣呢。

太公一听,也是哦,于是刘邦每次来的时候,刘太公就带着人恭恭敬敬地在门口迎接,行人臣之礼。这下刘邦尴尬了,礼节再大,那大的过人伦,天下哪有自己的父亲见着儿子还要跪拜的道理。于是“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公元前197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

《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六年。高祖乃尊太公为太上皇。”大汉朝四百年就出一个光有虚衔的“太上皇”。

北齐:被吓破胆禅让的“太上皇帝”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先后出了六个太上皇,他们分别是:晋惠帝司马衷、后凉太祖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北齐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等。估计是乱世皇帝也不好当。

武成帝高湛,据载“仪表瑰杰”,用大白话说就是长得很出众。高湛继位四年,老是出现怪现象,宫殿里莫名其妙地砸下来一个“赤漆鼓带小铃”,大殿上石头,自己漂起来,互相干瞪眼,还看见后园万寿堂的前面的假山上出现一个大怪物:看不清脸面,两颗白白的牙齿,长长地突出嘴唇,据说当时宫中妃嫔七百多人都看见了,这是正史正儿八经的记载。

在现代被宫斗剧浸淫的人看来,毫无疑问是有人在装神弄鬼,可是这却把高湛吓得不轻,于是将皇位禅让给太子,自称“太上皇帝”,比刘邦的老爹刘太公的“太上皇”尊号,多了一个“帝”,以示尊贵。

《北齐书武成》:“于是群公上尊号为太上皇帝,大赦,改元为天统元年。”

唐朝:被兵变逼退位的太上皇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王朝,但也是“最没规矩的”王朝,社会风气开放,宫廷政变频繁,武将手握重兵,宣武门之变,李渊成了太上皇;神龙之变,李旦逊位为太上皇:安史之乱,李隆基成了太上皇。

之后还有唐顺宗李诵,唐昭宗李晔。

宋朝:内忧外患之下皇帝想做撒手掌柜。宋朝出了四位太上皇,除了大家熟知的宋徽宗赵佶,还有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宋光宗赵。

靖康元年(1126年),金军兵临城下,受李纲之言,禅让给太子赵桓,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与钦宗赵桓被金人掳去。金天会十三年(1135年)死于五国城,时年54岁。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三月,棺椁被迎回南宋,葬于绍兴永佑陵。他的尊号是“道君太上皇帝”。

这位太上皇,是一个风流帝王,更是书画大家,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的帝王。亡国,被俘,作为一代君王,苟活在异国他乡,受尽屈辱和折磨。

明朝:御驾亲征,皇帝逞能成俘虏。明朝的朱祁镇,遭受到了宋徽宗一样的命运,作为君王被俘虏,幸运的是他侥幸得以保全性命,回到明朝,后来还通过复辟,重新登上皇位。

正统十四年,公元前1449年,瓦剌大军将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困在土木堡。水源被掐断,陷于死地,军心动荡。最终,皇帝朱祁镇被俘,王振被樊忠杀死,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等大臣战死。这就是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危难之时,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

清朝:八十五岁的乾隆举行归政大典,传位给儿子,自为太上皇帝。要做皇帝就做乾隆皇爷,活了八十九岁,记录在册妃子一共有四十多位,生了十七个皇子和十个公主,五代同堂,在太平盛世享尽人间清福。晚年虽然退位为太上皇帝,却一直把持着权力不放手。

《清史稿高宗纪》记载:“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朔,举行授受大典,立皇太子为皇帝,尊上为太上皇帝。”

太上皇一般是指对现任皇帝,尚在世的父亲的称谓。后来由于各种特殊情况的出现,比如晋惠帝就被自己的叔爷爷篡位,也被称为太上皇。所以,这个称谓变化为,对所有退位皇帝的统称。

中国历史上,汉、唐、宋、明、清五个大朝,共出现十二位太上皇,其中汉朝1位,唐朝5位,宋朝4位,明朝1位,清朝1位。此外还有,魏晋五代十六国6位,西辽1位,西夏1位,还有不被正史承认的若干位。我们详细说说五大朝的十二位太上皇。

五大朝十二位太上皇汉朝:刘太公(高祖刘邦之父);

唐朝:唐高祖李渊、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唐顺宗李诵、唐昭宗李晔;

宋朝: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宋孝宗赵、宋光宗赵;

明朝:明英宗朱祁镇;

清朝:清高宗弘历。

十二位太上皇禅位缘由分类天上掉馅饼:刘太公

自愿禅位:李旦、赵构、赵

被逼禅位:李渊、李隆基、李诵、李晔、赵、弘历

被敌国俘虏:赵佶、朱祁镇

各唱各的歌这十二位太上皇,经历各异,我们按分类简单叙述他们的禅位经历。

天上掉馅饼的刘太公

刘太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上皇,秦始皇曾经追尊秦庄襄王赢楚为太上皇,不能算。刘太公就是一介农夫,历史上连名字都没留下来,如果不是那个不事家业的浪荡子刘邦,造反成功做了皇帝,没人知道沛县有个刘太公。

刘邦刚开始称帝的时候,定期去拜见父亲,直到有一天,刘太公一副下人打扮迎接刘邦,把刘邦吓一跳。这时刘邦才意识到名分是个大问题,在大臣们的建议下,他册封父亲为太上皇。刘太公成了中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做过皇帝的平民太上皇。

当皇帝是件苦差事

历史上只有三位太上皇,是自觉自愿退位的。

唐睿宗李旦是武则天的幼子,因为复杂的政治斗争,他意外登基。不过,从他登基的第一天起,他就是个傀儡,甚至过着囚徒般的生活,几年后又被老妈武则天废掉帝位。

李旦的三哥李显复位后,李旦被封安国相王。由于与韦后势力发生激烈冲突,李旦的儿子李隆基,联合太平公主发动政变,拥立李旦第二次登基称帝。不久,因为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姑侄相争,厌倦于政治的李旦,禅位于三子李隆基。

长寿皇帝宋高宗赵构,是南宋第一位皇帝,活了81岁,成为仅有的四位超过八十岁的皇帝之一。赵构还创造了一项记录:整整当了二十五年太上皇。

赵构一生在金国人的铁蹄下,提心吊胆地生活,活得相当不容易,不光自己唯一的亲儿子被活活吓死,他自己也在颠沛流离中,丧失了生育能力,只好把帝位传给了赵匡胤一系的后裔。

宋孝宗赵,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可惜他执政期间,经常受到太上皇赵构的掣肘,很多施政不能如愿以偿。赵构驾崩后,赵也已经60岁,再无心力为政,两年后他选择了禅位给儿子赵。

不过很不幸的是,继位的赵是个精神病患者,儿媳李凤娘又是个不孝的恶妇,弄得赵几年不去看望父亲,甚至连宋孝宗驾崩,赵都没出席葬礼!

不得不跟皇位说拜拜

其实,历史上大多数太上皇的禅位,是被逼无奈的。被他们下台的有儿子、太监、大臣,还有一位是自己逼自己。

被儿子赶下台的两位皇帝都出现在唐朝,一位是玄武门事变中,被李世民逼下台的唐高祖李渊。有人说,玄门事变后,李世民当了一段时间太子,其实那都是假象,李渊那时候就已经被架空,否则绝没有李世民的活路,几个月的太子之路,无非是堵天下人耳目。

相对于李渊有点“冤”的是,唐玄宗李隆基下台则是自作自受,大快人心。正是因为他的昏庸,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的锦绣山河差一点就改姓。马嵬驿事变后,太子李亨与父亲李隆基分道扬镳,在灵武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

李亨的行为,本质上跟李世民一样,是政变,但考虑到李隆基的罪过,后人对李亨的行为多有包容。李隆基还算明智,主动给儿子“补办”了合法登基的手续。

被太监废掉的两位皇帝也是出现在唐朝。晚唐的太监是一个“新品种”,他们掌握军权,名义上保卫皇帝安全,实则上控制皇帝的生死,弄得李世民的子孙活得像鼹鼠。连生死都被控制了,屁股下面的那张椅子,就是块柴火。力图干掉太监政治的唐顺宗李诵,和性情大变的唐昭宗李晔,被废掉皇位只是分分钟的事。

宋光宗赵就是那位不给父亲送终的神经病皇帝,因为他的出格行为,惹得天怒人怨,太学生甚至因此游行示威。最后大臣们不得不请示太皇太后,下旨废了他。好玩的是,宋光宗很长一段时间,都不知道自己被废了,知道实情后很生气,很久都不接受儿子的拜见。

清高宗弘历,即乾隆皇帝,他很特殊,是自己逼自己下台,但为何没把他列入自愿禅位那一类呢?因为他不情愿,是被逼的。原来,他即位之初就放话,自己的德行比不上祖父康熙皇帝,所以自己在位不能超过爷爷的六十一年,假如那时候他还没死,就禅位!

其实他说这话太冠冕堂皇,连他自己都不信。乾隆即位的时候已经25岁,六十年后就是85岁,历史上最大岁数的皇帝,也就是梁武帝萧衍,85岁。他能超过这个寿数的可能性,比给苍蝇做变性手术还难。谁也没料到,乾隆的信口胡诌,竟然成了事实,85岁的他活得还挺结实。

怎么办,肯定不能把自己弄驾崩了,也不能不守承诺,于是忍痛禅位,都怪自己当初满嘴跑火车。不过,既然是自己逼自己,那就还有补救手段,名义上禅位了,权力不放。乾隆又以太上皇名义,实际执政四年,直到89岁驾崩。

该死的蛮夷

历史上有三位皇帝做了敌国的俘虏,并因此丢掉了皇位。头两位是宋徽宗赵佶和宋钦宗赵桓,靖康之变后,爷俩都成了金国人的俘虏,被强行搬家到冰天雪地的阿城,成了金国人的“侯爷”。

不过俩人的待遇不一样,宋徽宗被即位的宋高宗赵构,遥尊为太上皇,宋钦宗则没获得这个待遇,成了废帝。

宋徽宗在金国生活情况,说法不一,有的说活得很惨,死得更惨,也有的说他活得很滋润,还生了一堆孩子。但不管怎么说,赵佶是唯一一个客死敌国的太上皇,他死后七年,棺椁才被迎回中原。

明英宗朱祁镇的经历,就有点“玄幻”。他是唯一一位在战场上被俘虏的皇帝,因为误听太监王振的建议,兵败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的俘虏。为了防止蒙古人以明英宗为人质,逼边关守将开门纳敌,大明王朝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迎立朱祁钰为新皇帝,尊朱祁镇为太上皇,绝了蒙古人的念头。

蒙古人手上的股票,瞬间变成了废纸,失望之下,他们只好放朱祁镇回国。代宗朱祁钰晚年,爆发了著名的“夺门事件”,被“圈养”多年的朱祁镇,在石亨等人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复位登基,他成了历史上唯一一位复位的太上皇!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人类历史上为什么会有奴隶产生?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的奴隶就是一个人失去人身自由随便被他人驱使,奴隶就是奴隶主的财产,奴隶可以自由买卖,等同于货物并没有人权可言。早在3000多年以前就有奴隶社会,最早的奴隶社会是古埃及,中国是否有奴隶社会一直存在争论,有的人认为中国从夏商周到秦始皇统一前中国就是奴隶社会,而有的人认为中国没有奴隶社会,因为奴隶社会

  • 平定诸吕之乱,代王刘恒毫无功绩,为何还做了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平定诸吕之乱,代王刘恒毫无功绩,为何还做了皇帝?平定诸吕后,各方力量都集中精力争夺帝位继承权。其中最有代表性,也具有合法性的有五股势力。他们分别是齐王刘襄。齐王刘襄是刘肥的嫡长子,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这样算来,刘襄具有嫡皇孙的身份。刘襄的这个身份是具有皇

  •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哪里?是谁说的?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这句话是孔融的儿子所说的。孔融是孔子的后人,在汉朝未年与王粲、陈琳、徐干、阮、应、刘桢六位文学家相提并论,被列为“建安七子”,孔融小时候聪慧敏捷,有则”孔融让梨”的故事,说的就是孔融尊老爱幼的懂礼貌、知谦让的良好美德。可是后来孔融变得恃才傲

  • 你能想到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有名的阳谋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阳谋就是,我把所有的计策和谋略全部告诉你,你早就知道自己会这么败,会什么时候败,但是你一点办法都没有!阳谋这个词,发明者是毛主席。毛主席本人,就是一个顶级的阳谋大师。毛主席一生中最为精彩的一次阳谋,当属伟大的《论持久战》。一,《论持久战》是光明正大的谋略,知道的人越多越好。战争时期,一个国家、一个军

  • 吴起是一个怎样的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吴起(约前440年-前381年),春秋末期卫国左氏(今山东省菏泽曹县)人,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是我国古代兵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吴子兵法》一书,与孙武并称“孙吴”。题主问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说,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但不可否认,吴起确实是中国战国时期了不起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历史

  • 石勒是如何从奴隶逆袭为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石勒曾言:“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姣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母,狐媚以其天下也。”可见石勒之心胸气魄。石勒字世龙,原名石勹背小字匍勒,羯族上党武乡人(今山西榆社)。父辈都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小帅,长大以后的石勒在并州一带替人种田糊口,永嘉乱起打破了石勒的平静日子,他被司马腾

  • 有些帝王为何以孝为谥号,如汉孝文帝,汉孝武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因为孝者最忠。孝报恩不救回报,恒义难得。作为皇帝,无忠字可讲,以孝诱臣忠于!用孝者多。我小解不认同!中国古代帝王除一般都有庙号、谥号、尊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有

  • 听信谗言的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听信谗言的典故。是亲佞臣洙。。战国时期赵国幽缪王中秦国反间计,听信身边奸臣郭开谗言。在赵国即将开战的时候,杀大将李牧,司马尚,而亲佞臣诛,无辜忠诚良将,秦军过了三个月,乘赵军营中没有大将可用,派王翦乘机攻击,打败赵军,平定了东阳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迅速攻下邯郸,俘虏赵王迁及颜聚。这个典故应

  • 为何秦昭襄王要杀掉白起?真的是他听不出范雎的谗言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这倒是个很有见地的问题。不然,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问题,以为白起死于范雎的谗言。仔细分析秦昭襄王,就会发现问题远非范雎谗言这么简单。秦昭襄王是一个很明智、善于决断的人,但又是一个性格比较温和的人,并没有什么争权夺利、名誉地位之心,可以说是一个心地比较纯洁的人。自19岁即位,朝政大权就由母亲宣太后和舅父

  •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谢邀:孝道是修身立品的君子之道,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良传统,儒家思想的陶熏。现在以古时人不同,如今出外谋生的人多,不能在父母身旁照顾,但为事业和自己小家庭打拚在外,也是一种孝,通过金钱赡养父母,时节探望等,都是孝顺的延续,不拘一格的义务感和尊敬系新时代的进步。不拘小节,孝义长注心间,在于尊老爱幼的日常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