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3019 更新时间:2024/1/19 13:41:40

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出自清朝永彬的《围炉夜话》。

是百善孝为先,原心不原迹,原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

有书君觉得如果只是心里对异性有性、欲的渴求,但行动上并未超越法理与道德的界线,就不能算淫,必然社会上就没有好人了。

对于孝顺父母的事,根据需要从心里顺应父母就是孝顺,不然历史上就难有孝顺的人了。

1、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孔子说食色、性也,人人都有好色之心,这本来是人类最正不过的本能和需求,但是如果过分追求、不加克制,性便成了淫。

淫字不只是淫荡,而是邪念或者说邪淫。除了淫乱、淫荡,还代表着过分的贪欲,是导致万恶之源。

万恶淫为首中的淫是人们过分追求个人欲望的结果,是对色、钱财、权势、名利过分贪婪的欲望。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里都有不为人知的愿望和臆想。只要没付诸到行动上,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就没人知道也没人追究。

如果把人们内心对性的往当做淫,那这个世界真的没有完人了。应当说,虽然人人心中向往性,但只要遵守法规和社会道德,不乱来,而是通过正常的婚姻形式获得性,就不能算是淫,也完全可以是好人。

想入非非,有色心无色胆,这类人不在少数,能以此论淫?

人的恶行是要从心意上杜绝,我们为人处世难免会有邪念产生,但是看一个人行为的善恶,要看他做了什么,不能看他内心想什么。

王阳明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不一样,嘴上说的和行动上肯定更不一样。

所以淫要论事,不论心。

2、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谈论孝道,则应该看一个人是否有孝心,是否有尽孝的念头,这才是最重要的,不必去计较一个人究竟做了多少孝顺的事情。

因为假如以一个人做了多少孝敬的事情来评判此人是否孝顺,那么可以说全天下就没有一个人真正是孝子了。

毕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一个人应该做多少孝顺的事情才算孝子。可以一生每时每刻都做孝顺的事情,你也可以隔一段时间做孝顺的事情,孝子的关键在于尽心尽力。

活着就尽孝,能够想着父母的处境艰难也是孝,但不能只是想,能做的就尽量做到。死了孝不是孝,是做给别人看的,对于过世了的人没有什么意义。

为保家卫国你得去当兵,你为了求学你到异地去,为了谋生你到他乡,有的甚至到国外,尽管你内心很想孝顺父母,但身在他乡异国,真的很难照励到父母。

因而只要心中有孝,由于客观原因,无法尽到孝的责任,明理的父母一般是不会责备,也不能把你称为不孝。不然这个世界上,不孝之人也太多了。

人们只要心存孝道,但由于客观原因使得人没能在孝顺父母上做到位,不能说是不孝之人。

所以孝要论心,不论事。

3、避恶要拒行,尽孝要尽心

生而为人,都有七情六欲。曾国藩对自己的不良习惯提出三戒,其中之一就是戒色。

谈论淫欲之事,只能就事论事,看人的表现。没必要去议论某个人是否有淫欲之念;若真的要谈论人之淫欲之念,那么全天下没有人是完全没有淫欲之念的,每个人都多多少少有点色心。

不是一念不善即是恶行,重要的是从心里去除恶念,阻断恶意,不要做出恶的行为。

评判一个人行事风格,评判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应该用他做的事情来评判,而不能用自己的感觉来评判。

比如张扣扣杀人案,许多人认为他是孝子,报的是杀母之仇,有孝心值得同情,应该轻判。他内心想报仇是可以的,他可以通过奋发图强,努力拼搏过上好日子来弥补自己失去了母亲的痛苦。

但不能拼着自己的生命去剥夺别人的生命,“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发生了复仇杀人的行为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让自己照顾不了老父亲是为不孝。

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尽孝,不能只看他的行为,而要看他是否发自内心。人的物质条件不同,尽孝的方式也不一样。

说为孝要论心不论迹,生而为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不可能对于父母的所有想法都赞同,但只要做到顺从父母心意,并能为善去恶就是孝。

尽孝是看父母的需要,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去孝顺父母。我们应该调整自己的心意,尽量做得让能够让自己的父母顺心。

贫穷的父母,金钱为孝;孤独的父母,陪伴为孝;病弱的父母,照顾为孝;忧虑的父母,安慰为孝;暴躁的父母,理解为孝;唠叨的父母,聆听为孝。

大家都是尽孝,能根据父母的需求给以最需要的,是不留遗憾的尽孝。如果贫穷,能让父母安心,让父母知道再苦再累也想着他们,这就是孝。

身为老人也要懂得多体谅孩子:心无恶念便善良,知恩有报是孝子。

止淫、行孝,一个论事,一个论心。所以,做人做事,对得起自己良心,尽心尽力就好。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克制,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放纵自己的贪欲,就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人。

有书君认为对不同的事情进行不同的评价,我们给出的判断标准不同,进行判断的方法可以不同。

所以生活中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学会变通,不要固执己见、一概而论。最好能用恕己之心恕人,多多宽容别人,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中国有很多很有智慧的俗语,比如:”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

这四句语言朴实,却直击人性的幽微之处。

一、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

所谓“淫字论事不论心,论心千古无完人”,就是说,要判定一个人是不是淫邪之人,要看他是不是做过淫邪之事,而不是看他是不是起过淫邪之念。

食色性也,男人看到美女,都免不了多看两眼,现在,女人看到帅哥同样花痴,这是人的本能,如果说这样的就是淫邪之人,那天底下大多数人都是淫邪之人了。

所以说,淫字不能论心,只能论事,一个人看到美女,忍不住想多看几眼,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人若是不仅心动,还行动,对美女行非礼之举,此淫徒无疑。

二、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反过来,一个人是不是孝顺的人,就要看他心,而不是盯着他做的每一件事。

古人孝顺二字常连在一起,看一个人孝不孝,就是看他能不能顺从父母的心意,但是,再孝的人,也免不了有顶撞父母的时候,没有人能事事都顺从别人的心意。

所以,要看一个人孝不孝,要看他的心,看他的心底是不是真的爱父母,敬父母,而不是看他有没有跟父母吵过架,看他是不是事事都顺着父母。

这四句古话,是非常有智慧的,读懂这四句话,告诉我们对人性要多一点宽容,没有人的人是纯净无杂质的,也没有人能事事做得圆满,只有对人性多一点宽容,我们才能更通达的面对人生。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古代大部分的皇帝为何让太监伺候自己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纵观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皇权统治者都有太监的身影纯在。历史上每一个王朝的所设立的太监体制不一样。中国古代皇宫中,太监这个体制不管朝代如何变迁,它们一直存在着,这就是太监这个体制的特殊性。在明清两代,太监的数量高峰时多达万余人。而明清两朝的太监制度大致属同出一辙、略有更迭而已。所以我们就从年代是比较贴近我

  • 古人为什么是守孝三年,有何深意?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丧礼制度以三年为限,至今有的地区农村仍然保持着这一习俗,如家中有了丧事,三年内不贴喜联、不举办喜庆活动等;三年之内,对去世的老人,每年到祭日都要去祭奠,三年后才真正除孝,一切恢复正常。这一礼制是好是坏,历史上多有争议,也多有修改,但时至今日,仍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世代延续

  • 古代君王“立子杀母”,是从何时开始的?有何依据?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所谓“立子杀母”,就是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亲生母亲就要被“赐死”。目的当然也很明显,防止“主少母壮”,窃国专权。(巫蛊之祸)这个事情,首先是从汉武帝开始的。汉武帝晚年猜疑心很重,对谁都不信任。“巫蛊之祸”的时候,太子刘据被逼自杀,算是历史上一大冤案了。刘据死后,汉武帝还是要寻找继承人的啊,于是他想到

  • 四大名著里面哪本书讲的是孝?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四本书都有无形的孝在,比如水浒传里面李逵为代表,这是一个大孝子背母亲上山享福时不幸母亲被老虎吃了,痛杀老虎。西游记里面孙悟空次次救师父唐僧,次次争着去化缘解决师父饥饿问题这就是孝顺,纵然有七十二变也没有戏弄师父,这就是孝顺。三国演义里孙权嫁妹,孙母做主将孙尚香嫁刘备,虽然不愿意也不敢违抗母命,也不敢

  • 诛吕之乱后,汉文帝刘恒可以当皇帝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吕后把控朝政很稳定,也很强势,但是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分封诸吕,这动摇了刘邦建国初年白马之盟规定的“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功不得封侯”。引起了很多刘氏宗族及功臣的不满。吕后死后,发生了周勃诛吕的事件,吕氏覆灭。在消灭诛吕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的儿子,继任齐王的刘襄及其弟时在长安的朱虚侯

  • 历史上古罗马人利用奴隶做些什么事?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罗马,人的出身真的很重要,绝对是出生家庭决定命运,如果是生在贵族家庭,一辈子什么都不用做就可以衣食无忧,如果是生在奴隶家庭,一辈子不停的工作翻身的可能几乎为零,而且要世世代代为奴隶。那时候奴隶基本都是奴隶主通过奴隶市场廉价买来的,或者通过打胜仗俘虏而来的,一经买来或俘虏就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没有

  • 为什么喜欢称呼隋朝以前的皇帝都是xx帝,而从唐以后,都是习惯称xx祖xx宗呢?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这实际上是皇帝庙号、谥号和年号的问题。像宋太祖、唐中宗、明成祖等属于庙号;汉武帝、隋炀帝等属于谥号;康熙、乾隆、正德等属于年号。那为什么不同历史时期称谓不用呢?且听我慢慢道来:庙号、谥号、年号庙号:庙号的主要作用是用于家族祭祀,起源于商朝,但周朝、秦朝被废止,一直到汉朝才逐渐被恢复。汉朝时庙号的授予

  • 历史上有哪些浪子回头的故事呢?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浪子回头一般说的是不务正业的改邪归正。周处,是西晋的大臣。他的父亲是鄱阳太守。在《晋书》中记载他,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这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就成了孤儿,还十几岁的时候,就力大过人,喜欢骑着马射箭狩猎野兽。为人不拘小节,做事任性妄为,乡亲们都把他看作患祸

  • 对于“百善孝为先”,你是怎么理解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百事孝为先”这句话《孝经》,是儒家文化中心思想之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能成为世界上唯一文化没有断代的民族,其中“孝”的思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西方文化中多含敬上帝而不敬祖宗的元素,许多人在怀疑儒家文化的同时,也对“孝”文化产生了怀疑。有的人把“孝”文化

  • 汉和帝为什么谥号为孝和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首先这个汉和帝我们要知道他是谁,他是东汉的第四位皇帝刘肇。而汉朝以“孝”治天下,所来历来的皇帝都会宣扬自己,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不论有没有都得赞扬上,所以在汉朝的历代皇帝中,除汉高祖刘邦和我们命运之子刘秀之外,所有的皇帝谥号前都带了一个孝字,从孝惠皇帝、孝文皇帝一直到东汉最后一位皇帝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