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来源请求]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皇帝谥号有哪些?
皇帝谥号:
1、刘恒:孝文皇帝。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2、刘彻:孝武皇帝。刚直理曰武。威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3、刘庄:孝明皇帝。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果虑果远曰明。
4、宋哲宗:宪元继道显德定功钦文睿武齐圣昭孝皇帝。
5、宋高宗: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汉朝所有皇帝谥号是什么?
因为汉朝皇室宣传以“孝”治天下,目的当然是靠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当时以“仁孝”为宣传主线的封建伦理道德逐渐成为系统(成熟),统治者认为在家里子女无条件地“孝”于父母,走入社会后自然无条件地“孝忠”于统治者,汉朝没有科举,考察人才也主要考察孝行,所以推荐人才做官叫“举孝廉”。当然,汉初孝惠帝、孝文帝既自身践履孝道大义,又推廓至治国方略,开创了汉世“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其中,尤其以孝文帝为最著,无论是从《大学》的修齐治平,还是从《孝经》的天子之孝来讲,文帝都完美的体现出传统孝道的精神所在。正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开创了一个强盛,且相对稳定长久的时代,所以后来的历朝历代,都拼了命地自认以“孝”治天下,或者更牛B的号称“以仁孝治天下”,虽然大部分画虎类犬,把国家整的乱七八糟,像那拉兰儿(慈禧),就被谥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真是倒足了胃口。一句话,因为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所以死后,谥号前面均加一个“孝”字,以彰显大汉朝的功德。汉文帝为母亲亲尝汤药,还被后来的马屁精编进了24孝故事呢。两汉有庙号、谥号的皇帝有:刘邦:庙号高祖,谥高皇帝刘盈:庙号无,谥孝惠皇帝刘恒:庙号太宗,谥孝文皇帝刘启:庙号无,谥孝景皇帝刘彻:庙号世宗,谥孝武皇帝刘弗陵:庙号无,谥孝昭皇帝刘询:庙号中宗,谥孝宣皇帝刘]:庙号高宗,谥孝元皇帝刘骜:庙号无,谥孝成皇帝刘欣:庙号无,谥孝哀皇帝刘b:庙号元宗,谥孝平皇帝刘秀:庙号世祖,谥光武皇帝刘庄:庙号显宗,谥孝明皇帝刘兀好砗潘嘧冢谥孝章皇帝刘肇:庙号穆宗,谥孝和皇帝刘隆:庙号无,谥孝殇皇帝刘祜:庙号恭宗,谥孝安皇帝刘保:庙号敬宗,谥孝顺皇帝刘炳:庙号无,谥孝冲皇帝刘缵:庙号无,谥孝质皇帝刘志:庙号威宗,谥孝桓皇帝刘宏:庙号无,谥孝灵皇帝刘协:庙号无,谥孝献皇帝追尊皇有:刘庆:谥孝德皇刘开:谥孝穆皇刘翼:谥孝崇皇刘淑:谥孝元皇刘苌:谥孝仁皇无庙、谥号的皇帝有:前少帝刘恭:孝惠帝刘盈之子后少帝刘弘:孝惠帝刘盈之子废帝昌邑王(海昏侯)刘贺:孝武帝之孙、刘m之子少帝孺子婴:孝宣帝刘询玄孙、刘显之子少帝北卿侯刘懿:孝章帝刘刂孙、刘寿之子少帝弘农王刘辩:孝灵帝刘宏之子汉朝包括西汉和东汉。汉朝皇帝的庙号并不像后世那样普及,那个时候认为只有功业盛大的皇帝才配有庙号,庙号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泛滥,无帝不称祖、宗。而谥号是从唐时开始变长,像李渊的谥号为神尧大圣光孝皇帝,李世民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后来的皇帝就更长。另外,有些皇帝是被废的,没有庙号和谥号;有些皇(注意:不是“皇帝”而仅仅是“皇”),都是旁支入继后追封本生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