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小白,我来回答。蜀汉的正式国号是“汉”,蜀汉只是别人出于各种原因将其称呼为“蜀汉”或”蜀“。
蜀汉(221年263年),又称季汉,是三国之一,由刘备(也就是汉昭烈帝)建立,在刘禅(也就是汉怀帝),一共两位帝王。三国中的刘备势力建国称帝后称国号为“汉”,后也称为“季汉”。
一、史学家出于正统考虑,蜀汉偏居一隅,魏、晋被视为正统
陈寿是蜀汉亡臣,并且算作晋朝新臣,为了维护晋朝的正统地位,必然要维护魏国这位“禅让者”的身份。如果以汉称呼刘备之国,则对魏国正统的地位产生了撼动。而刘备的汉国自然而然就成了东汉王朝的传承者,而魏国自然成为了逆国,那么晋朝的地位也就是违法的了。出于当时的政治考虑,使得陈寿必须将汉国称为“蜀汉”或“蜀国”,这样才能得以在司马氏统治的晋朝得以将“蜀汉”的历史传承下去。
为了维护西晋的正统地位,所以《三国志》的作者晋朝官吏陈寿便以曹魏作为三国中的正统王朝,因刘备所建“汉”的国土主要在蜀地,于是将其国称之为“蜀国”或“蜀”,其历史记载于《蜀书》当中,而不再使用“汉”这个正式国名,以致后来将之称为“蜀汉”。
二、后世历史学家为了区分,就像五代的后汉,它的国号也是汉,为了区分,加上一些代表它的特征的词,也方便研究需要。
综上,蜀汉并不是其政权本身的称呼,主要是外界对它的称呼,究其本源是有一定的贬低的,暗示其偏居一隅,只是地方割据政权,而魏晋被视为正统政权。
刘备:我从来没说过我的朝廷叫蜀国这种话。
事实上,刘备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登基称帝,国号依旧使用“汉”,以示自己乃汉室正统。
也许小说《三国演义》认同刘备的这种正统思想,但是在史学界,偏安一隅的刘备政权,却很难被作为正统。
“蜀汉”和“蜀国”最早的称谓应该来自于史书《三国志》作者陈寿。
陈寿作为蜀汉旧臣,虽然有心视刘备的“汉”为正统,到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陈寿不是司马迁,已经是晋朝史官的他必须考虑到修的史书必须以曹操的魏为正统。
为啥以魏为正统呢?很简单,晋朝是从曹魏“禅让”过来的皇位,如果不承认曹魏是正统,那已经接手的这个皇位自然也是冒牌货了。
所以身为晋朝史官的陈寿,虽然感念旧主刘备和刘禅之恩,却也不敢武逆了新老板。
既然同时期的曹魏是正统,那刘备政权自然就是“非正统”了,所以,陈寿就把刘备建立的“汉”,以其所在蜀地为名,取名“蜀汉”或“蜀国”,暗示其偏安一隅,绝非正统。
所以刘备政权的历史被记载在《三国志》中的《蜀书》里,因为华夏历史出现以“汉”为国号的政权太多,后世史学界也就沿用了陈寿的提法。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刘备活了多少岁?做了几年皇帝?
刘备活了63岁,公元221年称帝,在位3年。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在位3年(221年223年在位),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史家多称其为先主。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因为自身实力有限,刘备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屡遭受失败,所以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但因其始终坚持以德服人的行为准则,受到了海内外名士的尊敬,至有陶谦、刘表等放弃让自己的儿子继承基业,而是选择将自己的领地徐州、荆州让给刘备统领。
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而后因为关羽被东吴所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执意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最终于章武三年(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六十三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惠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