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的理论,不但可以类比天地自然万物与人类,还可以解释朝代的变迁与更替。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他运用用五行生克来解释朝代的兴衰。
比如黄帝时代属土,为土气旺相,所以黄帝是以土为德;我们都知道在五行中,木可以克土,取而代之的夏朝是木气旺盛,为木德;五行中可以克木的是金,商朝属金,金气旺相,所以,金克木商朝替代了夏朝;而到了周朝,周是火气胜,火克金,所以周克夏而胜;五行中水能克火,秦朝属水,所以秦灭周,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制的国家。
秦朝崇尚水德,百姓称黔首,皇帝与官员的服装均为黑色,甚至那时的黄河也称作“黑水”。然而崇尚水德的暴秦,仅仅过了二世,便被属土的汉朝所取代,因为,土克水嘛,而土旺相汉朝与黄帝时代的土德相同,故又是一个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朝代。土的五行色为黄色,所以,代表皇权的颜色改为黄色,从此在秦朝被称为黑水的河流正式定名为“黄河”。
汉朝后中国进入了一段持续300多年的分裂状态的历史,此后“五德终始”说就不再延续。但是,从汉朝确立的土德以及代表皇权的黄色,被历朝历代传承了下来,二千多年来,中国历代皇帝都以黄色为专用色,皇帝穿的龙袍必须用黄色。在电视剧里我们常看到,某人穿着皇帝赐给的黄马甲,被视为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从服装的颜色,完全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对于五行的敬重。
在古代事无巨细物无大小,一切的一切都可以归纳到阴阳五行学说之中。
黄帝时代(土)夏朝(木)商朝(金)周朝(火)秦朝(水)汉朝(土),从五行的相克关系来看,中国早期的朝代确实经过了一个五行的周期循环,即从土德回归到土德的一个循环,黄帝作为华夏文明的开创者,本来这个“黄”字,就代表了中国人的肤色、代表了华夏的地域,代表了尚中的理念。中国属土,黄色是颜色中的至尊,把黄色作为皇帝龙袍的颜色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秦始皇为啥只穿黑色龙袍?
秦始皇为啥只穿黑色龙袍?
根本原因:秦汉初期信奉的“五德学说”。
上古时期的中国社会,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说,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有青赤白黑黄五色。
五方五色之说,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上古先民依此为基础,结合当时四季变化和万物生长规律,构建了复杂神秘的信仰体系。
以此为基础,战国时期的阴阳家创造出了“五德终始”学说,认为王朝更迭皆因五德相生相克,这一说法被当时大众所接受。
《吕氏春秋》记载:
“凡帝王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黄帝之时,天先见大大蝼。黄帝曰:‘土气胜!’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
及禹之时,天先见草木秋冬不杀。禹曰:‘木气胜!’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
及汤之时,天先见金刃生于水。汤曰,‘金气胜!’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
及文王之时,天先见火,赤鸟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
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
从黄帝开始,历代统治者的更换都因天道所命,五气轮转。当时周朝属火,代火者必为水。
《汉书》记载:
秦始皇帝既即位,或曰:
“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见。
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鬯茂。
殷得金德,银自山溢。
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
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会将自己的上位包装为天命所归。
秦文公是否真的获黑龙并不重要,秦始皇为秦国取代周朝找到了顺应天道的理由。他推翻周朝的统治,并不是离经叛道,而是奉天承运,自此秦朝当为天下正统。
综上可知,秦始皇采纳了阴阳家的“五德始终学说”,向世人说明,秦朝取代周朝是顺应天道而为。因五德学说中周朝属火,故秦朝当属水德,又因水德尚黑,故秦朝以黑色为正色。
秦始皇认为自己属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