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龙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在远古时代还有豢龙氏专门为舜饲养龙。到了夏朝,第十四代君主孔甲得到一雌一雄两条龙,刘累便向豢龙氏学习养龙之法,被封为御龙氏。这个刘累就被认为是刘姓的始祖,不过后来刘累养死了一条龙,因为害怕处罚,还将其做成菜进献给孔甲吃(不明白他当时怎么想的)。所以,后来龙逐渐消失,我都怀疑是不是被我们的祖先吃光了…………
龙在早期一直是作为中国文化中祥瑞的存在,至少在周朝时就出现在天子的服装上。但当时它是作为“十二章”的一部分,并没有特别崇高的地位。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有时候分花和鸟两个章)、宗彝(南宋以前就是一只老虎一只猴子)、藻、火、粉米(晋朝以前是粉和米两个章)、黼、黻等,通称“十二章实际上十六章”。
至于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把龙和天子联系起来?从阅读过的史书中发现,最早将皇帝称为真龙的可能是从明代开始。明末张献忠曾自称:“古元真龙皇帝”,而用真龙称呼天子也是在明代的小说中大量出现,我估计张献忠也是受其影响(中二宅男?)。
而现在我们常说的真龙天子,我查证了一下,竟然是从近现代才开始的。现代著名小说家姚雪垠在60年代出版的《李自成》中才首次提到了:“她想,既然人们都说明朝的气数完了,真龙天子已经出世,说不定这真龙天子就是李闯王。”
至于历史上最早将龙和帝王联系起来的应该是刘邦,《史记高祖本纪》: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估计是当时诸侯一个个都有着显赫的出身,只有刘邦出身小小的亭长,为了给自己身上贴金,刘邦不惜给自己老爹戴绿帽子,编织了这个故事。仿效远古圣人踏巨人足或吃燕子蛋等等有感而孕的典故,而且也不是真龙,只是蛟龙而已。
此时,龙的地位并没有特别拔高到天子帝王专属的角度,但是已经开始和皇家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到了唐朝,龙和皇权开始有了联系,皇帝生活相关或赏赐功臣的器物上开始比较多的出现龙的样式,龙开始成为皇权的代表。从服饰中也可以看出来,这时候龙开始单独并较大的出现在皇袍的袖部或前胸后背,与其他图样比起来已经有了独特的地位。
但是至少到宋代,龙依然不是皇帝的专属,民间依然被允许广泛。当时主要区别等级还是依靠衣服的颜色。
龙正式成为皇家专属则是从元朝开始,那时起民间不再允许使用龙图案。到了明朝因为大量制度传承于明朝,龙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家和重要官员的专属。皇帝用五爪龙,重臣或功臣宠臣,皇帝会赏赐有四爪龙的官服,称为蟒袍。
这里的四爪龙是指将原本五爪的龙去掉一个脚趾,称为四爪,所以其实也可以称四趾龙。现在有不少网络作者弄不清这点,将五爪金龙描述成有五个爪子,还异想天开的认为这个爪子在腹部正中,这就像是人肚脐的部位长出一只手来,非常可笑,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受此影响,深信不疑。
到了清朝,衮龙袍依然是皇帝专属,为民间禁忌。但是对于蟒袍的限制开始放松,主要只对蟒的数量进行限制。《钦定大清会典》卷四十七:
蟒袍,亲王、郡王,通绣九蟒。贝勒以下至文武三品官、郡君额驸、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皆九蟒四爪(趾)。文武四五六品官、奉恩将军、县君额驸、二等侍卫以下,八蟒四爪。文武七八九品、未入流官,五蟒四爪。而在民间,一些戏曲中需要用到时,使用的都是蟒袍,而且会在四爪的基础上,再去掉一个爪子,成为为三爪。不过现在已经没有这种讲究了,基本上都是五爪龙了。
了解了发展经过,我们再说回包拯包青天。大家在看最经典的金超群版的包青天时,有没有发现,里面的包公说话很像唱戏啊?没错,当时包青天在拍摄过程中就是很大程度借鉴了戏曲,包扣包公的官服其实也是来自于戏服,并非宋朝的服装。充满了清朝浓浓的农家乐审美,而在宋朝的服装都是非常素净的,包公不可能穿着这么一身五彩斑斓。
而至于为什么要给包公穿上一件蟒袍呢?我考虑可能主要是因为包公的贴职,相当于职称是龙图阁直学士,在宋代会被尊称为大龙,到后世逐渐就演变为用包龙图代称包公,那么穿一件蟒袍就非常符合其形象了。
包拯穿的不是龙袍,而是蟒袍。龙袍有五个爪子,蟒袍只有四个爪子。一般的王公贵族可以穿蟒袍,龙袍只有皇帝能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