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皇帝的平均寿命普遍低除光武帝寿命62岁,其余都寿命不久,导致整体的平均年龄数拉低。东汉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62岁,明帝47岁,献帝54岁。章帝31岁,和帝26岁,殇帝1岁,安帝31岁,顺帝31岁,冲帝2岁,质帝8岁,桓帝35岁,灵帝32岁,少帝15岁,都算短命。刘秀是整个东汉皇朝里寿命最长的了。在刘秀之后,东汉皇帝的寿命就一代不如一代了。整体上看,东汉从章帝早逝、幼主即位开始就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皇帝即位早、生孩子晚、驾崩的也早、新皇帝即位的更早。
权臣的迫害。外戚宦官争夺大权的斗争比如质帝、殇帝、少帝。他们本来就是被扶植起来的儿皇帝,其命运掌控在当权的外戚手中.质帝因不满外戚梁翼嚣张专断,在执政会上公开称称其为”嚣张将军“遭到梁翼记恨。于是本初元年,年仅8岁的质帝被梁翼毒杀。而后,中平六年,少帝刘辨即位,在位不到半年,遭到董卓毒杀。先皇短折早夭,造成太后临朝。太后大权在握,重用外戚。继任者被架空,与太监势力合谋夺权。外戚和太监轮替作主,东汉的政治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促使东汉王朝的命运走向一条不归路。
受灾害、生活习惯和医疗水平等的影响。东汉的医疗水平差,平日医治时,医术和巫术平用,医疗水平没有科学依据,是皇帝寿命短的其中一个原因。先天不足,过早的宫廷生活可能就是破坏皇帝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自身不规律的生活作息和生活习惯,后天养护不及,势必体弱多病。加上皇帝面对的是整个国家、工作压力和使命都比一般人高了很多,长此以往的高压,也会导致身体也很容易吃不消。不过,古时候的人,不管是皇帝还是平民百姓,整体寿命也都没有现代人高。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东汉皇帝之所以短命的原因,也跟当时的时代背景脱不了关系,是各种各种因素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
首先是阶级的固化,导致朝政大权被世家大族所把握,世家大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察举制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通过举孝廉的方式,所选之人一般德财兼备。但随着选官制度发展,在东汉日趋僵化,朝政大权由世家大族所把握,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秦国统一-中国后,秦始皇蠃政自认为“德高三皇,功盖五帝”,因而取两者之尊称皇帝”,并确立了皇位继承制,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子孙,以奉宗庙之重,终无穷之祚”,自称始皇帝,以期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也。虽然秦二世而亡,但他的皇位继承制仍然保留了下来,这就导致王位继承人的选择范围很狭窄,皇帝一旦到早逝那么出现幼帝的可能性极大。
自汉和帝之后,继任帝皇大的十几岁,小的还不满周岁。他们不能亲理朝政,只好由母后临朝,而母后则多请自家人帮助掌权,这便形成了外戚专权。随着小皇帝长大,对外戚专权日益不满,便指使身边的宦官诛杀外戚,宦官又乘机垄断朝政。
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皇帝过早继位,需要剩下继承人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年纪轻轻便成亲生子,泄了元气。
宦官、外戚、世家大族豪强势力间的争夺使皇帝心力憔悴,这便是东汉皇帝短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