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唐朝的历代皇帝都有谁,唐朝是在谁手中转折的?

唐朝的历代皇帝都有谁,唐朝是在谁手中转折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28 更新时间:2024/2/20 5:54:21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唯一让世界记住的只有大唐。可见当时唐朝文明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和贡献。至今追忆大唐盛世,仍然让我们骄傲和自豪。忆起大唐座佑铭:内外诸夷有敢称兵者皆斩之。可见盛唐之威武霸气!

唐朝自贞观之治后,国力仍然缓缓增强。但是因为唐高宗李治身体健康问题,朝政慢慢有皇后武则天掌控。结果是武则天称帝。开始了唐朝内政动荡期,影响唐朝的进一步强大。贞观之治形成的优势,被外戚专政,后宫干政长期困扰。严重影响了大唐的政治稳定。武则天退位后,又有皇后韦氏,太平公主外戚专政。唐朝仍然持续在内耗中,无法获得良好发展条件和环境。

公元710年,唐隆政变诛灭了外戚专政集团韦氏。唐睿宗李旦称帝。年青有为雄心壮志的太子李隆基,走上了大唐政治舞台,大唐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但是此时,另一股外戚势力太平公主集团,阴谋夺权。李隆基果断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诛灭了太平公主,彻底消除了长达五十余年,困扰影响大唐强大外戚专政。从此内外军政大权,重归皇帝手中,中央集权彻底得到巩固。大唐掀开了新的篇章开元盛世。

五十余年外戚专政,此时大唐元气巳伤。吏治已经开始腐败混乱。政急需治理。唐玄宗李隆基,任用有才能的大臣宋,姚崇张说张九龄做宰相,执行了姚崇提出的十事要说方针。抑制外戚,控制宦官。设置政事堂。军事上,裁减老弱病残,把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增强了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李隆基上半生励精图治,开始了开元盛世。大唐国力强大,威服四方。

有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名言又验证在了李隆基身上。

大唐在盛世喧嚣中,正是如日中天之际,又忽然乌云密布,金乌西坠成了残阳血照,不尽凄凉!大唐又进入了它又一个转折点。

这正是因为自认为已大功告成,要享受晚年的李隆基造成的。晚年的李隆基倦怠朝政。宠信宦官高力士,让宦官专政抬头。更糟糕的是他亲手培养了一个外戚专政。宠爱杨贵妃,又让杨国忠外戚掌权,朝政日益腐败。更有一个糟糕的形势,严重任用胡人安禄山,亲自培养了一个白眼狼。结果是很快安禄山叛乱,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严重削弱了大唐国力。同时打开了藩镇割据的潘多拉魔盒,终于给大唐埋下了灭国的祸根,大唐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这个真的是命运安排?上苍捉弄?让后人不禁感叹,时也,命也!

附唐朝历代二十个皇帝表: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唐哀宗李祝

自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大唐,到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唐朝历经二十一位皇帝,国祚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

每个封建王朝的生命轨迹都跟抛物线一样,向上到达顶峰然后慢慢衰落,强如大唐也不例外。而居于大唐这条抛物线顶点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就是在这位先明后暗的皇帝手中完成了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

唐玄宗李隆基,康熙时为避讳改称唐明皇。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先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剪除了把持朝政,想要成为武则天第二的韦皇后及其家族势力,后又通过“先天政变”扫清太平公主势力,真正掌控了整个帝国的权力。

即位初期,唐玄宗很有作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宋、张说、张九龄等能人为相,精兵简政,开创了有名的“开元盛世”。杜甫《忆昔》诗中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之盛,可见一斑。

帝国的强盛逐渐麻痹了李隆基的神经,他开始自满于自己的政绩,丧失了励精图治的决心,不再崇尚节俭,耽于享乐,慢慢把强盛的大唐推向了覆灭的深渊。盘点玄宗后期失政之处,有如下几点

1.用人失当。李隆基后期耽于享乐,宠信杨贵妃,无意朝政,正直的宰相张九龄被罢免,善于揣摩上意,迎合玄宗的李林甫、杨国忠上位。自此,卖官鬻爵,朝政混乱,败相渐生。

2.发动对外战争,极大消耗了国力。随着李林甫、杨国忠的上台,朝政混乱腐败,边境将领为立战功受赏,不断在边境挑衅,使唐朝与吐蕃、南诏的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引发绵延数年的战争,极大消耗了军力和国力,使国内空虚,给了安禄山以可乘之机。

3.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玄宗时,为稳定边境,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同时赋予节度使很大权力,集军、民、财大权于一身,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的施行,更强化了节度使对军队的控制,为藩镇割据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节度使本身已权力过重,还出现一人兼统数镇的情况,比如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客观上促成了他的反叛。

可以说,是李隆基带着大唐走向了巅峰,也是他导致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周武王建立的周朝存活了多少年?最后一位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周朝总共八百年的历史,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把商朝消灭并于公元前1046年定都镐京周朝建立。周朝共有两个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史称西周,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有功之臣和姬性贵族被分封各地成为诸侯王。同时颁布井田制发展经济并建立起了严格的周礼制度约束诸侯和百姓臣民。公元前8

  • 中国封建王朝历代开国皇帝,有没有凭运气上位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从25史来看,基本上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是经历了巨大的困难才建国的,每个人都是人中龙凤,说他们靠运气建国是非常不合适的,也是对历史的极大的不公平,如果非要扯上运气之说,那我提一个人选: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都知道赵匡胤是在河南封丘来了一出“陈桥兵变”,被属下黄袍加身,然后回开封胁迫7岁的周恭帝柴宗训禅

  • 无为而治讲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非无所作为,彼时中国并无那家门派独占鳌头,有时仁政,有时严法,在秦始皇时就有法家丶儒家之大辨论。西汉初年,国力式微,朝廷提倡俭朴丶艰苦奋斗,为了给'国家争取建设时间,汉高祖外交上实行和亲政策,送美丽公主予匈奴,每年送些财帛给匈奴(变相朝贡)。萧何临终,刘邦问其谁可继萧,萧何说非曹

  • 明王朝两百七十六年历史里最让你难忘的事件或者细节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于谦遭朱祁镇冤杀明王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明王朝是从元未农民起义反抗蒙古贵族残酷统治,朱元璋趁机而起,攻下南京,于1638年称帝建立明王朝,直到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景山自缢,君

  • 唐朝皇帝排列顺序?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唐睿宗李旦--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唐懿宗李唐僖宗李儇--唐昭宗李晔--唐哀帝李唐朝皇帝世系表庙号谥号姓名

  • 武则天算不算唐朝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我认为不算,因为武则天自己定的国号是大周,而不是大唐,那历史为什么认定她是唐朝皇帝呢?这里面有几个原因。第一,武则天在去世前决定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回归李家的祖庙,并且将自己葬在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里。这是从根上将自己纳入了李家的范畴,所以说她是唐朝的皇帝。第二,武则天死后,唐中宗李显不愿意承认武周

  • 清朝各皇帝,从第一位到最后一位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别是:努尔哈赤(年号天命)、皇太极、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清末帝溥仪)。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帝,清朝的皇帝列表分别是(括弧内是年号):努尔哈赤(后金天命汗);皇太极(后金天聪汗,改元为清后年号崇德)、福临(顺治);玄烨(康熙)

  • 有关于光绪皇帝和慈禧的小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光绪不是慈禧的孩子,他是咸丰皇帝的侄子。他妈妈是慈禧的亲妹妹,而且光绪当皇帝的时候才4岁。这也是慈禧选择他当皇帝的原因。第一光绪是个非常好学的孩子,从小就自己特别的努力。但是却非常可怜。他老师写的教学日记里都记录了光绪学习的过程,小光绪很刻苦。第二光绪虽然是皇帝,从小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这也是他从

  • 关于勤奋读书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1.悬梁刺股: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从早上晨曦微露一直读到皓月东升,中间一刻也不休息。假如看倦了想打盹,就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这样就无法打瞌睡,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凭着这股劲,孙敬终于...2.焚膏继晷: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自述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

  • 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乐毅,为何拼死替燕国消灭齐国?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战国四大名将没有乐毅,李牧、廉颇、白起、王翦才是战国四大名将。战国四大名将里面没有乐毅,而是秦国的白起、王翦,赵国的廉颇、李牧。但乐毅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燕昭王求贤若渴齐闵王在位期间,野心勃勃,联合了魏国和楚国灭了宋国,名声大振,之后越来越骄横放纵。使得各国诸侯都对他不满。燕国和齐国之间有深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