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唯一让世界记住的只有大唐。可见当时唐朝文明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和贡献。至今追忆大唐盛世,仍然让我们骄傲和自豪。忆起大唐座佑铭:内外诸夷有敢称兵者皆斩之。可见盛唐之威武霸气!
唐朝自贞观之治后,国力仍然缓缓增强。但是因为唐高宗李治身体健康问题,朝政慢慢有皇后武则天掌控。结果是武则天称帝。开始了唐朝内政动荡期,影响唐朝的进一步强大。贞观之治形成的优势,被外戚专政,后宫干政长期困扰。严重影响了大唐的政治稳定。武则天退位后,又有皇后韦氏,太平公主外戚专政。唐朝仍然持续在内耗中,无法获得良好发展条件和环境。
公元710年,唐隆政变诛灭了外戚专政集团韦氏。唐睿宗李旦称帝。年青有为雄心壮志的太子李隆基,走上了大唐政治舞台,大唐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但是此时,另一股外戚势力太平公主集团,阴谋夺权。李隆基果断先发制人发动先天政变。诛灭了太平公主,彻底消除了长达五十余年,困扰影响大唐强大外戚专政。从此内外军政大权,重归皇帝手中,中央集权彻底得到巩固。大唐掀开了新的篇章开元盛世。
五十余年外戚专政,此时大唐元气巳伤。吏治已经开始腐败混乱。政急需治理。唐玄宗李隆基,任用有才能的大臣宋,姚崇,张说,张九龄做宰相,执行了姚崇提出的十事要说方针。抑制外戚,控制宦官。设置政事堂。军事上,裁减老弱病残,把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增强了大唐军队的战斗力。李隆基上半生励精图治,开始了开元盛世。大唐国力强大,威服四方。
有句名言: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名言又验证在了李隆基身上。
大唐在盛世喧嚣中,正是如日中天之际,又忽然乌云密布,金乌西坠成了残阳血照,不尽凄凉!大唐又进入了它又一个转折点。
这正是因为自认为已大功告成,要享受晚年的李隆基造成的。晚年的李隆基倦怠朝政。宠信宦官高力士,让宦官专政抬头。更糟糕的是他亲手培养了一个外戚专政。宠爱杨贵妃,又让杨国忠外戚掌权,朝政日益腐败。更有一个糟糕的形势,严重任用胡人安禄山,亲自培养了一个白眼狼。结果是很快安禄山叛乱,开始了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最终严重削弱了大唐国力。同时打开了藩镇割据的潘多拉魔盒,终于给大唐埋下了灭国的祸根,大唐成也李隆基,败也李隆基!这个真的是命运安排?上苍捉弄?让后人不禁感叹,时也,命也!
附唐朝历代二十个皇帝表: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
唐高宗李治,唐中宗李显
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
唐肃宗李亨,唐代宗李豫
唐德宗李适,唐顺宗李诵
唐宪宗李纯,唐穆宗李恒
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
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
唐懿宗李,唐僖宗李儇
唐昭宗李晔,唐哀宗李祝
自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大唐,到公元907年朱温篡位,唐朝历经二十一位皇帝,国祚二百八十九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
每个封建王朝的生命轨迹都跟抛物线一样,向上到达顶峰然后慢慢衰落,强如大唐也不例外。而居于大唐这条抛物线顶点的就是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就是在这位先明后暗的皇帝手中完成了由强盛走向衰落的转折。
唐玄宗李隆基,康熙时为避讳改称唐明皇。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断,先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剪除了把持朝政,想要成为武则天第二的韦皇后及其家族势力,后又通过“先天政变”扫清太平公主势力,真正掌控了整个帝国的权力。
即位初期,唐玄宗很有作为,勤于政事,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宋、张说、张九龄等能人为相,精兵简政,开创了有名的“开元盛世”。杜甫《忆昔》诗中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开元之盛,可见一斑。
帝国的强盛逐渐麻痹了李隆基的神经,他开始自满于自己的政绩,丧失了励精图治的决心,不再崇尚节俭,耽于享乐,慢慢把强盛的大唐推向了覆灭的深渊。盘点玄宗后期失政之处,有如下几点
1.用人失当。李隆基后期耽于享乐,宠信杨贵妃,无意朝政,正直的宰相张九龄被罢免,善于揣摩上意,迎合玄宗的李林甫、杨国忠上位。自此,卖官鬻爵,朝政混乱,败相渐生。
2.发动对外战争,极大消耗了国力。随着李林甫、杨国忠的上台,朝政混乱腐败,边境将领为立战功受赏,不断在边境挑衅,使唐朝与吐蕃、南诏的关系不断恶化,最终引发绵延数年的战争,极大消耗了军力和国力,使国内空虚,给了安禄山以可乘之机。
3.设置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玄宗时,为稳定边境,设立了十个节度使,同时赋予节度使很大权力,集军、民、财大权于一身,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随着府兵制的瓦解和募兵制的施行,更强化了节度使对军队的控制,为藩镇割据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节度使本身已权力过重,还出现一人兼统数镇的情况,比如安禄山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客观上促成了他的反叛。
可以说,是李隆基带着大唐走向了巅峰,也是他导致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