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是三国中最得民心的雄主,却为何得不到天下?

得民心者得天下,刘备是三国中最得民心的雄主,却为何得不到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600 更新时间:2024/1/21 23:24:00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只是封建统治者的帝王心术。这句话只是一个理想状况。事实上,得不得民心与能不能得天下并不相干。

三国刘备。你管刘备得不得民心,要先问,他打得过人家吗?这才是真正重要的地方。实力不济谈民心,就相当于买彩票不等中奖就先盘算发财以后怎么挥霍,是一场笑话。

霸业强权,为什么叫“霸”“强”?比如说,春秋战国,周天子得不得民心?他得不得民心有什么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靠实力说话。最终得了天下,大一统,谁?“暴”秦。

元代,元兵得中原民心吗?你说当时人心向宋还是人心向元?但是呢,我管你民心向哪,大兵压境,暴征戾伐,天下是我的。

清代,那就更不用说了。清朝统治者搞“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何止是不得民心?完全是民心向背。那又怎么了?大军从北打到南,摧枯拉朽,版图广阔。

“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帝王心术”,说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的。封建统治者用类似的这种话来蒙蔽百姓。百姓以为封建统治者为了稳固江山会对他们好。

实际上呢?统治者没有兴趣陪你扯淡,百姓要么屈服,要么遭受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统治者讲什么民心?能直接手段解决的事,他跟你费什么嘴皮子?

所以说,这种话是信不得的。帝王心术而已,骗人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出自《孟子》,是这样记载的:

《孟子离娄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原意是:想要得到天下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取民众的支持,要想获取民众的支持是有办法的,那就是获取民心,要想获取民心是有办法的,那就是民众需要的给予他们,民众反对的不要给予。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话也成为后世历朝历代君主想要夺取天下一个做法,比如秦末汉初,刘邦仁义,项羽残暴,刘备入关中约法三章,项羽胜巨鹿坑杀秦军,刘邦得民心,项羽失民心,最终刘邦战胜项羽,成功夺取天下,刘邦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第一个实践者。

得民心者得天下

到西汉末年,王莽以外戚身份夺取了朝政大权,然后以虚伪的行为让天下百姓为之仰慕,借着百姓的支持成功篡位,建立了新朝,仅仅15年后,因为王莽改革失败,损害了地主阶级与普通百姓的利益,失去了天下民心,所以农民起义爆发,并直接覆灭了王莽的统治,在一片动乱之中,刘秀得到民心,并建立了东汉政权。

到了东汉末年,汉灵帝去世后,因为外戚与宦官的政治斗争,引发了朝廷内部的火拼,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专权,因为董卓残暴,乱杀无辜,失去了民心,王允联合吕布杀死了董卓,随后天下进入混战,赤壁之战后,天下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家鼎立的局面。

曹操、刘备、孙权三位雄主之间,刘备最仁义,曹操最残暴,孙权最厚黑。

刘备、曹操、孙权

刘备的仁义在于他对待百姓的态度,刘备对待所有普通百姓是一视同仁的,举个例子,刘备担任平原国相,接待普通百姓,与百姓是共坐一席的,千万别小看这个动作,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官与员是明显阶级不同的,按照礼法是不能坐在一起的,各有各的坐席。

但刘备与普通百姓坐在一起的行为,等于是放下自己的身段,提高百姓的身份,以平等的身份相处,这让人非常感动,所以才会有刺客在受到刘备的接待之后,宁愿放弃刺杀,这就是刘备的仁义。《三国志先主传》中就是以这个故事来说明刘备得民心,并说刘备就是这样得到民心的。

刘备有仁义之名

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备向南逃走,数十万百姓官吏放弃家园,跟随刘备一起逃亡。

《三国志先主传》: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馀万,辎重数千两。

刘琮当时接替去世的刘表成为荆州牧,但刘琮选择投降了曹操,刘备南逃时,诸葛亮劝刘备攻打襄阳,刘备不忍心,结果刘琮身边的人,以及很多荆州人主动归顺刘备,这些人到达当阳时有十余万人了,辎重车有数千两。

这就是刘备得民心的实例,十余万人抛家弃园主动跟随刘备南逃,这在三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曹操每次迁移百姓都是强迫的,以武力相挟制,甚至有一次曹操想迁长江边的百姓,结果百姓听到风声全跑到孙权那边去了,这就是刘备与曹操的区别。

百姓与刘备一起逃亡

曹操的残暴还体现在屠城与杀俘上,曹操及其手下有过数次屠城的经历,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比如曹操为报父仇攻打徐州,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整个徐州有好几个城池被曹操屠城,再比如曹操手下的大将曹仁,在平定宛城侯音与卫开的叛乱后,屠宛城。

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曹操俘虏了袁绍手下六七万士兵,曹操把这些俘虏都杀了,这可是六七万人啊,都是河北子弟,这就是曹操的残暴,与刘备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下,一个地下,既然刘备如此得民心,为何刘备不能统一天下,反而是曹操统一了整个北方呢?

刘备不光是得民心,而且在诸侯之中的名声也是相当高的,曹操说天下英雄只有他和刘备二人,刘备投靠袁绍时,袁绍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刘备投靠刘表时,刘表到城郊迎接,并以上宾接待,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后,也是亲自出城迎接,可见刘备是相当让人尊重的。

曹操屠城杀俘

刘备得民心却不能得天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古代传媒不发达,刘备的名声只在诸侯之间和他所待过的地方流传。

曹操、袁绍、刘表、刘璋等诸侯有一定势力,割据地方,有自己获取信息与天下大事的渠道,他们能够了解天下一些有名的人物与当时发生的大事,他们知道刘备的名声,所以对刘备非常尊重。

但并非人人都知道刘备的名声与仁义,古代传媒不发达,当时除了割据地方的诸侯以及一些实力强大的地方士族之外,普通百姓并不知道天下大事,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就算刘备再仁义,百姓不知道,如何能支持他。

刘备为了扩大自己的名声,每到一地,必定会做的一件事就是:收买人心。《三国志》先主传用大量的事实记载了刘备的这一特性。

刘备每到一地就安抚人心

比如前文讲到的刺客都不愿意杀刘备,后面还有一句话是:其得人心如此。意思是说刘备得到民心大多就是这样的事,很明显并非只这一件。刘备投靠刘表之后,刘表把刘备安顿在新县防备曹操,然后刘备做了什么?

很明显,就是安抚民心,史书是这样记载的: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意思是说:荆州的豪杰有越来越多的人归附刘备,刘表怀疑他的用心,暗中对他多加防备。荆州的豪杰为何要归附刘备,不就是因为刘备得民心吗?刘表得心这事,都让刘表猜忌刘备了。

《三国志先主传》:先主北到葭萌,未即讨鲁,厚树恩德,以收众心。

刘备受到刘璋邀请进入益州讨伐张鲁,结果刘备到达益州北边的葭萌关时,并没有讨伐张鲁,而是先向当地百姓树立恩德,以收百姓之心。很明显,刘备就是把自己得民心作为获取支持的政治资本,由于当时传媒不发达,百姓得不到信息,所以刘备只能靠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收买民心,安抚百姓,来为自己树立政治形象。

刘备树立形象

但是光靠刘备走到哪这种方式来树立形象,是很难的,天下那么大,刘备能到多少地方了,毕竟与整个天下比起来,刘备到过的地方太少太少了,远远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势力也不如曹操是很正常的,甚至都不如孙权。

二、得民心只是得天下的一个原因,并非是绝对的原因。

得民心只是得天下的一个原因,还不是绝对的,并非所有得民心的人都能得民心。举个例子,当时的幽州牧刘虞很得民心,为了传慈,并善待百姓,但他不会打仗,却被公孙瓒打败,再比如袁绍,出身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天下的汝南袁氏,又有名声,对待百姓也非常宽容,袁绍死的时候,邺城的百姓全部出来哭泣。

袁绍够得民心的吧,但是其能力不如曹操,照样在官渡之战中输给了曹操,从而被曹操打败了,所以说,得民心者并不一定得天下。

刘备得民心

三、刘备崛起太晚了,天下已成定局。

刘备崛起的时间太晚了,刘备真正崛起的时间要从赤壁之战之后开始算起,这一年,刘备夺取了荆州南四郡,同时又从孙权那里借来了南郡,一下占据了荆州五个郡,这是刘备的崛起时期。

但在同一时间,曹操已经占据天下十三个州的8个州了,即使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也不过是皮毛伤,没有伤筋动骨,当时曹操的实力是刘备的七八倍,实力相差太悬殊了。再说孙权,赤壁之战后的孙权,占据了江东六郡以及荆州江夏郡的一半,还占据了整个交州,孙权的实力也是刘备的2~3倍。

刘备崛起太晚了

还有刘璋、马超、韩遂在当时的实力都不比刘备差多少,整个天下差不多基本定型了,刘备想要发展,也没有多大的余地,至少曹操与孙权的势力,刘备是动不了的,只能向西发展,夺取刘璋与张鲁的地盘,就算刘备占据了刘璋与张鲁的地盘,再实力也是不如孙权与曹操的,这就是刘备的差距。

打天下要选择合适的时机,太早或者太晚都不好,太早容易当出头鸟,首先被消灭,太晚发展容易跟不上,失去先机,刘备崛起太晚了,也是刘备不能得天下的原因之一。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文帝是刘邦的儿子,为什么是西汉第五个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是二婚,您没有看错,她的确是二婚!在跟了汉高祖刘邦之前,她曾经是魏王豹的小妾。魏王豹何许人也?姬姓魏氏,是周天子的同宗亲戚、魏国宗室,其兄魏王咎曾经是魏国的宁陵君。在秦一统六国之后,兄弟二人沦为平民。陈涉吴广揭竿而起之后,派魏人周攻占了魏国故地。周认为应该请一位魏国的宗室出来坐镇

  • 求曹操赐关羽千里马的心里阴影?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为留住关羽可谓用尽心机,黄金美女,锦袍玉食伺候,关羽从不言谢。更不能打动关羽归依刘备的心。唯独曹操送赤兔马时,“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尝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关公日;“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此时曹

  • 如果蜀汉皇帝不是阿斗而是诸葛亮,蜀国能否统一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诸葛亮取代刘禅成为蜀汉皇帝,其结果几无区别,依然不能统一天下。因为诸葛亮这丞相做的,权利大的很,与皇帝差不多,想咋干就咋干。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记载:初备以诸葛亮为太子太傅,及禅立,以亮为丞相,委以诸事,谓亮曰:政由葛氏,祭则寡人。亮亦以禅未闲於政,遂总内外。这里说得比较明白

  • 帝王所有列表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赢政)、秦二世(胡亥)汉西汉:长陵(刘邦)、安陵(刘盈)、霸陵(刘恒)、阳陵(刘启)、茂陵(刘彻)、平陵(刘询)杜陵(刘_)、延陵(刘骞)、义陵(刘欣)、康陵(刘_)东汉:原陵(刘秀)、显节陵(刘庄)、敬陵(刘_)、慎陵(刘肇)、禅陵(刘协)三国蜀:蜀昭烈帝(刘备)、蜀后主(刘禅)魏:魏太武

  • 清朝那些皇帝,谁治国有方?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那些皇帝,治国谁都不行,治民花样百出所谓治世能臣李鸿章左宗棠不过属于鹰犬爪牙奴才一流,对内穷凶极恶,对外悲躬屈膝,大反派蒋介石崇拜的曾国藩,一个救不了清朝一个保不住民国,因为自身是腐朽结局只有惨败。即使是自吹自擂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夜郎自大闭关锁国,结果难逃被八联军用枪炮打破国门的命运。清朝历代皇帝

  • 芈月和秦始皇什么关系,秦朝各个帝王之间又分别是怎样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芈月传》和《大秦赋》算是近几年比较火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尽管口碑上与预期有一定的差距,但热度却一直很高。所以,这也就给我们带出了这样一个新话题芈月和秦始皇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今天水一白就来聊一聊历史上从芈月到秦始皇的传承。一、芈月历史上的芈月确实是个楚国人,不过却未必如《芈月传》中所说是楚王的女

  • 古代帝王大臣贵妃等为什么都带佛珠(脖子上的挂珠)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注意,只有清朝才皇帝才带。清朝皇室,大多数王公贵族,甚至整个民族,都信仰藏传佛教(喇嘛教),所以其上至皇室、下至百官,都带有朝珠。清朝皇帝自称“老佛爷”(后来慈禧也这么自称),也是这种表现。满族人之前信仰的是原始的萨满教,后来随着喇嘛教在草原的广泛传播,很快也采信了喇嘛教。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

  • 魏征曾是李建成部下,劝说李建成杀死李世民,为何还会得到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苍茫大地认为原因如下:一、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并没有多少合法性。李建成是合法的太子,并没有多少真正的过失。李世民是厚黑学专家,老谋深算,搞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客观地说李世民是冒了大险的,长安本是李建成的地盘,如果玄武门一击不中,建成逃进宫中,或者李建成听了元吉的劝阻,在东宫不动或带卫队前往,鹿死

  • 唐朝的历代皇帝都有谁,唐朝是在谁手中转折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唯一让世界记住的只有大唐。可见当时唐朝文明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和贡献。至今追忆大唐盛世,仍然让我们骄傲和自豪。忆起大唐座佑铭:内外诸夷有敢称兵者皆斩之。可见盛唐之威武霸气!唐朝自贞观之治后,国力仍然缓缓增强。但是因为唐高宗李治身体健康问题,朝政慢慢有皇后武则天掌控。结果是武则天称帝。

  • 周武王建立的周朝存活了多少年?最后一位王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周朝总共八百年的历史,周武王姬发在牧野之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把商朝消灭并于公元前1046年定都镐京周朝建立。周朝共有两个时期,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史称西周,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有功之臣和姬性贵族被分封各地成为诸侯王。同时颁布井田制发展经济并建立起了严格的周礼制度约束诸侯和百姓臣民。公元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