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581年-618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一个重要的朝代,
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杨坚受禅于北周静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灭亡为止,国祚38年。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北周亡,杨坚定国号为“隋”。
大定元年(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静帝禅让帝位于杨坚,即隋文帝,建国隋朝,定都长安,隋炀帝营建东都。隋朝是五胡乱华后汉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隋唐时期也是全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期。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其实我们都要将这个时间往前一步
外戚杨坚乘机将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渐由他掌握。大象二年(公元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刘、郑译矫诏以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静帝宇文阐,以大丞相身份辅政。
这个时候杨坚就开始了
隋炀帝死后,他的后代是什么结局?现在还有后人在吗?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第二位皇帝,他是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的次子,本来隋朝的太子是长子杨勇。不过杨广并不甘心只当个晋王终此一生,故此开始了夺嫡活动,最终他成功的让父母废掉了大哥杨勇,自己成为了新的继承人。
杨广当上皇帝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大的变革,但是他的这些变革由于太大太多超乎了隋朝国力的承受,再加上他本身贪图享乐,故此很快统一的隋朝呈现出分崩离析的状态,各地起义不断,地方官员拥兵自重。最后杨广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随之灭亡。
隋炀帝杨广有后人,他有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女儿后来嫁给了李世民,并且生下一子李恪,后来被长孙无忌逼死。
四个儿子中幼子夭折,因此杨广后来只剩下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杨昭,次子杨,三子杨杲。
杨昭是杨广的长子,母亲为萧皇后。他在开皇四年被册封河南郡王。仁寿元年,因为父亲被封为皇太子,他接替父亲成为晋王。
大业元年,以嫡长子的身份被册立皇太子。
杨广不喜欢长安,他继位后大力营建东都洛阳,自己也随之迁居洛阳,而杨昭被留下镇守长安。
第二年,杨昭前往洛阳朝见父亲,想留在洛阳多住这时候,但是杨广却不同意,任由杨昭恳求都不行,因此杨昭心情十分郁闷,回到长安后不久就去世了,享年二十三岁。
杨昭有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杨、次子杨侗、三子杨侑。
因为杨昭早逝,杨广将他的三个儿子全都封为王。
杨被封为燕王,杨广很喜欢他,特意将他带在身边,由于杨广此后没有再立太子,而此前确实有嫡长子去世长孙继位的传统,因此如果隋朝没有发生动乱,杨极有可能继承爷爷的皇位。隋炀帝出巡江都,特意带他前往,但是在江都爆发了叛乱,杨也一同被废,年仅十五岁。
杨侗是杨昭次子,父亲死后,被爷爷封为越王。
杨广出巡江都时,杨侗被留下镇守东都。杨广在江都被杀后,被占据东都的王世充拥立为帝,年号皇泰。不过他是王世充的傀儡,没过多久被王世充杀害,年仅十六岁。
杨侑是杨昭三子,父亲死后被封为陈王,后来改封代王,被杨广任命镇守长安。
天下大乱后,隋朝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攻下长安,杨侑作为傀儡被拥立为皇帝。
杨广在江都被杀后,他被迫退位李渊登上帝位建立唐朝,他被囚禁在长安,第二年死亡,具体是病死还是被杀没有记载,年仅十五岁。
杨是杨广的次子,母亲也是萧皇后。他最开始被封为豫章王,父亲继位后封齐王。
杨并不受杨广喜爱,他为人骄横,亲近小人,做事不守礼法,追寻求声色狗马。
而且杨有野心,大哥死后,他认为自己应该被立为太子,同时因为大哥有三个儿子,于是暗中行巫蛊诅咒侄子早死。这件事被发现后杨广大怒,因此剥夺了杨的权力,同时把他带在身边防止他发动政变。
江都事变时杨也在江都,他连同自己的两个儿子一起被杀时年三十四岁。
杨有三个儿子,两个大儿子和他一起在江都被杀,因为杨才三十四岁,故此这两个儿子应该也就十多岁。
杨还有一个儿子,是遗腹子,宇文化及杀了杨广后,带着萧皇后等人北归时出生。
宇文化及被杀后,杨政道等人被窦建德俘获。
因为隋朝和东突厥有姻亲,故此东突厥可汗派人将杨政道等人接走,并且拥立杨政道为隋王,从此杨政道等人一直生活在边境一带。
贞观四年唐朝将领李靖率军攻打灭亡东突厥,萧皇后和杨政道投降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任命杨政道为员外散骑侍郎。
因为隋朝已经灭亡,唐朝统治已经巩固。所以杨政道彻底断了复兴隋朝的心思,而唐太宗也不再担心杨政道有恢复隋朝的野心,故此杨政道得以在高宗永徽年间去世。
杨政道有一个儿子名叫杨崇礼,本名杨隆礼,因为避讳唐玄宗名讳,改名崇礼。
杨崇礼很早就做官了,在武则天时代,就当了天官郎中。中宗时代在地方任职先后出任洛、梁、滑、汾、怀五州刺史。
唐玄宗继位后,开元初年,被任命为太府少卿,主管财政。
杨崇礼为人严谨,而且清廉。凡是出入库财务必须亲自核对,务必做出没有差错,在职二十年没有出过纰漏,而且“每岁勾剥省便出钱数百万贯”,让唐玄宗十分信任。因此他被升为太府卿,加银青光禄大夫,封弘农郡公,最后以户部尚书的职务退休。最后活了九十多岁去世。
杨崇礼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杨慎矜杨慎名、杨慎馀。
这三兄弟中都十分出色的,并且同父亲一样精于理财,。其中杨慎矜后来接替父亲出任太府卿,但是他为人耿直,不肯依附李林甫,而且因为才华太出众得罪王,被他们共同陷害,因为他是杨广后代,故此被诬陷企图复辟隋朝,三兄弟被抓,最后全被赐死。宝应元年,唐代宗宣布这是冤案为杨家三兄弟平反。
杨杲是杨广三子,大业九年被封为赵王,杨广很喜欢他,因此出巡都带着这个儿子。在大业十四年,江都事变后,他被宇文化及所杀,时年十二岁。
至此在史书中记载的有关杨广后代全部结束。
不过杨广肯定有后代传承下来,只不过他们并没有当官,也没有被记录在史书上,全部都作为普通老百姓在民间一代一代平静的生活。
隋炀帝的直系后代本就不多,唐代隋后,把隋炀帝写成是荒淫无道的皇帝,实际上,杨广一生仅仅只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还大多是正宫萧皇后所生,如果杨广是一个纵情声色的皇帝,子女不会这么少,以至于他晚年想找继承人都只能从孙子里面找。
杨广的后代在隋末战乱中,很多都被杀掉,原因是大家都知道的,想抢他家皇位的反叛者们不允许杨广的子孙活着,勉强遗留下来的也在唐朝中期因为政治斗争被灭族,反而他的外孙有一支或许延续至现代。
杨广的四个儿子及后裔的去向长子杨昭:生母萧皇后,杨广继位后的当年就公开册封他为皇太子,但他身体不好,在杨广登基的第二年就病死了,太子也只做了一年。他留下了三个儿子,长子燕王杨是杨广最喜欢的孙子,一直带在身边亲自教导。
正常情况下,如果隋朝能延续下去,杨广之后的继承人肯定是燕王杨,但不幸的是,江都兵变时,跟随杨广的杨被叛军杀害。杨昭的另外两个儿子越王杨侗和代王杨侑在杨广去江都时,分别受命镇守洛阳和大兴(长安)这两京。
在镇守两京期间,杨侗和杨侑又分别被王世充和李渊拥戴为傀儡皇帝,在王世充和李渊的安排下,还双双的禅位给这两大反王,最后的结局也都不太好,杨侗和杨侑被王世充和李渊分别杀害。
杨侗和杨侑之后,被王世充杀死的杨侗无后代,李渊(杨广表弟,名分上是杨侑的表叔爷)倒是给杨侑安排了个继子杨行基(杨氏族人,非杨广血脉)继承国公爵位,这一支杨广名义上的后人到杨行基的儿子那一辈就没有历史记载了,估计是消亡在历史洪流中。
次子杨:生母萧皇后,杨在兄长杨昭死后,本来有机会做太子,但因品行不端被杨广厌恶,不但放弃了立他为继承人的想法,还一直把他圈禁在身边,江都兵变时,杨和杨广同时遇害,杨活着的两个儿子也被叛兵所杀。
但杨有位怀孕未生的嫔妃侥幸存活了下来,并顺利的生下了杨的遗腹子杨政道,几经辗转,杨政道和祖母萧皇后流落到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李靖灭亡东突厥时,萧皇后和杨政道归唐,怎么说都是亲戚,唐朝又江山稳固,所以李世民给杨政道封了个小官,恩养起来。
杨政道于唐高宗永徽初年病逝,留下了一个儿子杨崇礼,一度在唐玄宗执政时还做到过户部尚书这样的高官,爵位也封到弘农郡公,杨崇礼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杨慎矜,杨慎名和杨慎余,都在唐玄宗年间成为朝廷官员,长子杨慎矜还继承了弘农郡公的爵位。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没准这一支杨广血脉能延续下去,可惜他的长子杨慎矜得罪了权相李林甫,被李林甫诬陷意图谋反,试图恢复隋朝,结果,杨慎矜连同两个弟弟,包括所有的族人被李林甫全部杀掉,这一支杨广后裔绝嗣。
幼子杨杲:杨杲是杨广幼子,非萧皇后所出的庶子,生母也姓箫,身份是嫔妃,杨杲因为年幼,也一直被杨广带在身边抚养,江都兵变时,才十二岁的杨杲和杨广一起遇害,无后代。杨杲在排行上是杨广的第四个儿子,但杨广的三子早夭,在史书上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杨广的两个女儿及后裔的去向长女南阳公主:嫁给隋朝左卫大将军宇文述之子宇文士及(发动江都兵变的宇文化及的弟弟),江都兵变时她就和隋炀帝在一起,因是女子,又是宇文化及弟媳,所以没有被杀,宇文化及后来带兵西进,在河北被窦建德干掉,宇文士及担心被杀,抛弃妻子跑到长安投降了李渊。
但南阳公主却留在了河北,视她的丈夫、也是杀父仇人宇文化及之弟的宇文士及为仇人,并坚决不愿意降唐,窦建德兵败后,南阳公主拒绝了和投降唐朝李渊的丈夫宇文士及复婚,出家为尼。南阳公主和宇文士及生有一子宇文禅师,被窦建德杀掉,杀宇文禅师时,窦建德派人征求南阳公主的意见,她一点也不反对,认为隋臣诛杀叛逆同族是正常的。
次女杨妃:杨广的这个幼女后来委身于唐太宗李世民,并生下了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李恪在唐高宗年间被权臣长孙无忌诬告谋反,被判处死罪,但李恪的后代仅仅是贬为庶民,都存活了下来,长孙无忌失势后,李恪一步步被平反,他的后代也继承了他的爵位。
五代宋初的南唐皇族李氏就曾追认李恪为祖先,另今江西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有个磨刀李村,村民自称该村是李恪的九世孙李所建,该村的李氏族人在唐朝以后出现过很多名人,延续到今天,已经遍布全国。
综上所述,隋炀帝杨广的儿子一脉,在唐朝建立初期就只剩下一个在突厥的孙子杨政道,他的后人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到唐玄宗年间就全部消亡了,杨广绝嗣。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唯一还能和杨广的后代挂上边的,也就是杨广次女杨妃的儿子李恪延续下来的后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