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朝陈阿娇,是馆陶公主和堂邑侯的女儿,她未出嫁时被称为什么

汉朝陈阿娇,是馆陶公主和堂邑侯的女儿,她未出嫁时被称为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1027 更新时间:2024/1/16 19:51:16

陈氏,大汉孝武陈皇后,是中国汉朝孝武皇帝刘彻的原配妻子。这对夫妻血缘上是姑表亲。

《汉武故事》记载,陈氏小名阿娇,后世人多喜称之为‘陈阿娇’。

陈氏是西汉帝室贵胄:汉文帝是她外公,汉孝文皇后窦氏是她外婆,汉景帝是她舅舅,汉武帝是她表兄弟兼丈夫。

陈后的父亲是世袭堂邑侯陈午,卒于公元前129年。初代堂邑侯陈婴原本是楚将,项羽死后投降刘邦,后来平定丹阳地区的壮息作乱得以封侯六百户,后世繁衍增加为一千八百户。堂邑在今天的江苏六合。

《汉书·高祖功臣表》:堂邑安侯陈婴,以自定东阳为将,属楚项梁,为楚柱国。四岁,项羽死,属汉,定豫章、浙江,都渐,定自为王壮息,侯,六百户。复相楚元王十二年。

陈后的母亲是汉景帝刘的唯一的同母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是当时朝廷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卒于公元前116年。

陈后有两个兄弟,长兄陈季须继承堂邑侯,封户依旧为一千八百户。次兄陈f,汉景帝年间作为公主幼子,得封隆虑侯,《史记》封四千一百二十六户,《汉书》封一万五千户,陈f尚汉景帝女隆虑公主,后来国除,隆虑侯财产封户尽归其妻隆虑公主所有。

陈后的外祖母窦太后,本来是汉文帝为代王时的姬妾。《汉书·外戚传》:“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及代王为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金屋藏娇】编辑本段景帝的薄皇后无出。由于没有嫡子,景帝最初遵照‘立长’的传统立自己的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刘嫖希望自己的女儿陈阿娇能成为汉朝皇后,就想把女儿许给太子刘荣。不料遭刘荣生母栗姬无礼拒绝。馆陶长公主震怒,遂起废太子之

是时,胶东王刘彻的生母王椭皇蔷暗酆蠊镆桓龅匚黄胀ǖ摹廊恕H欢趺廊舜厦羰拦剩环⑾钟谢沙肆⒖糖庥稀侔闾趾霉萏粘す鳎约旱亩幽倍崽又弧

一日,馆陶长公主抱着刘彻问:“彻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胶东王刘彻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宫女侍女百多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刘彻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刘彻于是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这就是成语金屋藏娇的由来。

此典故载于汉·班固《汉武故事》:“帝以乙酉年七月七日生于猗兰殿。年四岁,立为胶东王。数岁,长公主嫖抱置膝上,问曰:‘儿欲得妇不?’胶东王曰:‘欲得妇。’长主指左右长御百余人,皆云不用。末指其女问曰:‘阿娇好不?’于是乃笑对曰:‘好!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也。’”

长公主刘嫖见阿娇和刘彻年纪相当,从小相处和睦、感情融洽,就同意给陈阿娇和刘彻这对姑表兄妹亲上加亲订立婚约。两人成年后更是举行大婚,结发成夫妻。‘金屋藏娇’是一个传诵千年的婚姻传奇,是一个男子对自己的原配正妻许下的结发誓言和婚姻承诺。

‘金屋藏娇’婚约是当时汉朝政治的一个转折点。因为女儿的定婚,刘嫖转而全面支持刘彻,朝廷局势为之大变。经长公主一番经营,景帝废太子刘荣为临江王,贬栗姬入冷宫忧死。不久,皇帝正式册封王臀屎螅⒘醭刮印

这里要指出:中国的继承传统一直是‘立嫡立长’。就是说:正妻有儿子的,立正妻的儿子;正妻没有儿子的,在所有庶出的儿子中立最年长的那个。刘彻是嫔妃生的十皇子,既不是‘嫡’、又不是‘长’;他是凭借着妻子娘家的势力才得以青云直上,从夺取太子之位直到登基称帝。

汉景帝去世后,刘彻即皇帝位,立原配嫡妻陈氏为皇后。

初期,刘彻在政见上与祖母窦太皇太后发生分歧,建元新政更是触犯了当权派的既得利益,引起强烈反弹。有赖于皇后陈阿娇作为唯一的外孙女极受窦太皇太后宠爱,加上陈家以及长公主的全力支持,汉武帝有惊无险保住了帝位。

此时,‘金屋藏娇’就象当年人们希望的那样是一个令人津津乐道、羡慕不已的婚姻传奇——年轻的皇帝夫妻琴瑟和谐、患难与共。【恩情中道绝】编辑本段祖母窦太皇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亲政,终于得以大权独揽。可叹的是:‘苦尽’后未有‘甘来’,能‘同患难’的夫妻却不能‘共富贵’。

陈皇后出身显贵,自幼荣宠至极,难免娇骄率真;且有恩于武帝,不肯逢迎屈就;与汉武帝渐渐产生裂痕。兼岁月流逝,却无生育;武帝喜新厌旧,爱弛。汉武帝喜好女色,多内宠,后宫无数。后宫中,汉武帝同母姐平阳公主进献的女奴卫子夫最先为武帝生育三女一子。

此时,汉宫里发生一件真相莫测的‘巫蛊’案,矛头直指被汉武帝冷落已久的陈皇后。汉武帝命酷吏张汤查案。

巫蛊,‘巫鬼之术’或‘巫诅(咒)之术’,具体包括诅咒、射偶人(偶人厌胜)和毒蛊等,是源于远古的信仰民俗,用以加害仇敌。当时人认为:让巫师、祭司等人把桐木偶人埋于地下,再诅咒所怨者,被诅咒者就会灾难。由于古人迷信,对巫蛊的威力深信不疑。

‘巫蛊’自古是宫廷大忌;又因为操作简便,说不清道不明,被怀疑者根本无法自辩,一直是栽赃陷害对手的绝好伎俩。综观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无数后妃、重臣、皇子和公主冤死在这两个字上。

元光五年,二十七岁的刘彻以‘巫蛊’罪名颁下诏书:“皇后失序,惑于巫祝,不可以承天命。其上玺绶,罢退居长门宫。”从此,武帝把陈后幽禁于长门宫内;衣食用度上依旧是皇后级别待遇不变。

至此,金屋崩塌,‘恩’‘情’皆负。‘金屋藏娇’与同时代的‘凤求凰’以及后来的‘青梅竹马’一起,都成为了关于‘承诺’和‘背信’、‘爱情’和‘婚姻’的冷色笑话。

陈皇后数年后病逝,最后以翁主之礼与其母馆陶大长公主刘嫖一起葬于窦太后陵墓侧,即陪葬于汉文帝的霸陵。天可怜见,陈阿娇最后是和真正疼爱自己的母亲、外婆和外公埋葬在一起,而不是屈辱地和其他嫔妃一起埋在‘妃园’。

‘金屋藏娇’的故事彻底落幕。留给人们的是长长的叹息,留给历史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悠远的回响。‘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的诗句随着‘金屋藏娇’的故事流传至今,寄托后世无数俊杰对这位美丽高贵皇后的充分理解和无限同情。【巫蛊迷雾】编辑本段陈皇后之失位,明面的罪名是‘巫蛊’。但陈后‘巫蛊’一说,后世多认为推敲起来破绽百出,总体上匪夷所思。

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帝废后的真正原因是‘防患外戚’。

在汉朝的整个政治架构中,外戚一直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外戚中人,居内宫近宠之利,或辗转于朝堂,或周旋于军旅;集聚庞大的财富、人脉和权势。君主强势,外戚是皇帝的左膀右臂;但只要稍有不慎,外戚势力就会侵蚀皇权,成江山易主之险。

纵观西汉,开国初期就有‘诸吕之乱’,最后则直接覆灭在外戚王莽的手里。所以,任何一个头脑还算清楚的皇帝,都会对外戚有所防备。

另,即使就个人而言,‘外戚’也始终是萦绕于汉武帝刘彻心中无法消退的阴霾。只要仔细了解一下刘彻,就会发现:这位皇帝至始至终都在和外戚势力做斡旋和缠斗。

刘彻得帝位是因为外戚(妻子陈阿娇、姑母兼岳母馆陶长公主和堂邑侯陈府),险失帝位也是因为外戚(祖母窦太皇太后和窦氏家族);最终能保住皇位还是因为外戚势力的手下留情。对一个志向高远,心性激烈的年轻帝王来说,这样的经历绝对是刻骨铭心的耻辱。

武帝一生,对外戚的利用和绞杀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制衡、打压、嫁祸、分化、剪除等手段更是轮番使用,百无禁忌。

执政早期,武帝雌伏于外戚权势(祖母窦太皇太后和窦氏集团);

前期,离间和对抗外戚干政(主要是:其母王太后和舅舅田`,窦氏家族);

中后期,打压、分化和平衡外戚军权(卫子夫卫青家族集团,霍去病集团,李夫人李广利家族);

至晚期,为了避免外戚母后对下一任皇帝的干扰,竟开‘立子杀母’之先例——直接冤杀昭帝的生母钩弋夫人。

这个从后宫朝廷争斗中一路胜出的汉家帝王深刻了解外戚势力的难缠和厉害。所以,当刘彻掌握实权后,陈家的财势立刻从陈皇后的优点变成了她不可宽待的错误。

为了皇权能独霸天下,为了避免陈家成为继窦家之后又一个权倾朝野的势力,汉武帝剥夺陈皇后的后位以打击陈氏是完全符合逻辑的。

一般是说堂邑翁主的?

云主好像也就在那种后宫YY的群里面见过吧……是公主的女儿?这个称呼从来历史上就没有过,历史上封的皇帝、王侯的女儿就只有这么几类:公主,郡主、县主、乡君。一度这些都可封给皇帝的闺女,后来是不管你领的是一个县还是一个郡还是怎么的吧总之是皇帝的女儿都叫公主。也有例外的,周朝那会儿没皇帝,周天子的女儿称王姬,诸侯王的闺女才叫公主;宋朝一度搞复古,公主叫帝姬,比如柔福帝姬;清朝早期称格格(东果格格,嫩哲格格什么的,都是努尔哈赤的闺女),后来格格逐步变成公主之下的封号(皇后的亲闺女封固伦公主,贵妃、妃的闺女封和硕公主,要是老娘是个贵人常在什么的,只能封个和硕格格、多罗格格了),再往后皇帝的闺女不论好赖都封公主,亲王家及以下的才封格格。

翁主这个封号的意思是诸侯王之女。

馆陶公主是文帝之女,景帝同父同母的亲姐姐,所以她不是郡主不是县主是公主。这个等级大概能比诸侯王吧。

相对的清朝,皇后所生的是固伦公主,一切待遇(除了亲王能娶不止一个老婆,但是固伦公主也只能嫁一个老公之外)皆比照亲王。而后妃所生的和硕公主,是待遇比郡王的。

亲王的话在汉唐一般相当于一字王,比如当时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之前是先僭齐王后封楚王的,汉文帝早年是代王,李世民是封的秦王。郡王相当于二字王,比如当时汉献帝做皇帝之前是陈留王,而汉少帝被废之后是弘农王,还有唐中宗李显被废之后是庐陵王。

所以公主应该是秩比亲王或者郡王的。

作为公主虽然是不能像亲王郡王一样开府的,她的封地不能成为王国或者侯国,但是那好歹也是一个县的地盘啊,行政级别而言她这个堂邑可不比细君公主(远嫁乌孙那位,曾经是江都翁主)的爹刘建的那块江都低啊;外加陈阿娇的爹,是堂邑侯陈午,非刘姓不能王所以他那块地也不能开府,但是堂邑也是个县啊。爹领着一个县,娘也领着一个县,她这个翁主还是能称的。

被称为翁主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画家及代表作品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魏晋南北朝】顾恺之(约31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人。擅画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与陆探微、张僧繇并称画界三杰。他的绘画的传世摹本有《女史箴图》卷、《洛神赋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等几种,以《洛神赋图》数量最多。此外,他所提出的迁想妙得、以形写神

  • 影响我成长的一个汉字作文350字?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我喜欢的一个汉字“爱”爱是一泓泉水,滋润你的心田;爱是一杯清茶,处处散发浓香;爱,是在你危难时的帮助;是你难过时的安慰。父爱.母爱.友爱发自内心的美好。我们都清楚的记得,都不会忘记2010年4月14日这个令人悲痛的日子。青海玉树发生了701纪大地震。许多同胞都倒在废墟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都

  • 辛集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辛集市历史名人李清平16:36文章来源:石家庄商务之窗编辑部文章类型:原创内容分类:其它李清平(1841-1891)李清平,字乐亭,辛集市郭西乡四七营村人,清朝官吏。幼年家贫,靠母亲典卖首饰来供其读书写字。由于聪慧勤奋,于清咸丰元年中举。清同治十年以“大挑”派人江苏某地任职。清光绪十年该任贵州省仪征

  • 鲁迅的故事新编有哪些英文版译文?求鲁迅故事新编英文版书籍?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鲁迅:故事新编(英文版)附中文译文2002年一版一印,作者:鲁迅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印刷时间:2002鲁迅:故事新编(英文版)附中文译文2002年一版一印,作者:鲁迅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印刷时间:2002ZhouLuXun'soriginalname,isoneofC

  • 名人高尔基读书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名人高尔基读书的故事导语:名人读书的故事,大家可以多读读。下面是我整理的名人高尔基读书的故事,供各位阅读与参考。名人高尔基读书的故事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

  • 历史人物评说怎么写啊?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分别写出历史人物的优缺点,生平有哪些重要的事迹,这些事对后世的影响。历史事件:先概括历史事件,这些历史事件在当时有着怎样的影响,对后世又有哪些影响,在从现在的角度点评这事件是好是坏,是对是错。可根据历史事件的性质,摘取上述建议。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

  • 赛龙舟是哪里的习俗?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赛龙舟是南方在端午节一个习俗。在我们那赛龙舟是端午节必备的一个节目。相传当年屈原跳下沅江,人们纷纷用船去打捞,后来便形成了赛龙舟这样一个习俗。在我们湘西那边赛龙舟那是一个热闹啊,为了准备赛龙舟我们农历二月份便开始制造龙舟,这龙舟年年使用,每年都会有淘汰的,所有每年都造新的。造龙舟可是技术活,一般还真

  • 感悟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写作思路:可以从红军革命战士的伟大历程这个角度进行阐述,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及想法,中心要明确等等。正文: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秀美,在这繁秀似锦的万千山河中,处处彰显着红色革命的精神。缅怀过去,追溯未来,跨越时空的隧道,你会为之惊叹,革命英雄宁死不屈的决心,你会为之感动,革命先辈们不畏艰来困苦,只为解放

  •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2017年版?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第一条为了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管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制定本条例。第二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批准、规划、保护,适用本条例。第三条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

  • 关于"亮出你的智慧"的名人事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爱迪生让助手量量灯泡的容量.过了好久,他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爱迪生向灯泡里面斟满了水,并把水倒进量杯里,让助手告诉他水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孔子春秋我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复儒学创始人。司马迁西汉我国著名史学家,作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