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

中西文化差异比较,从不同角度分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347 更新时间:2024/2/15 10:09:56

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有所不同:中国人信奉儒教,讲顺从孝顺。而西方人就有所不同了!他们讲民族自由.个人权力。中国人民与外国人的吃饭习惯也有所不同:中国人常常围着一大桌,同吃一盘菜,虽然热闹,但一点儿也不卫生。西方人自己吃自己的,这就是自助餐,既卫生又方便;中西方教育也大不相同,中国人教育学生,大多是一种封闭教育,得遵守校规,西方教育完全是一种开拓自由思维的空间,他们是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

中西方文化在请客吃饭方面的差异,如:中餐通常先上菜,后上汤,西餐相反;中餐主人一般多次向客人敬酒、敬莱,而西餐主人通常只敬一次;西餐主人通常不会坚持要客人非吃非喝不可,而是希望客人自己动手(Helpyourself),不要拘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筷子与刀叉折射中西文化差异暗藏科学原理

提起筷子大家再熟悉不过了,每天吃饭的家伙什,一双在手方便实用,除了汤以外,保您可以席卷全桌。很多用惯了筷子的国人对老外的刀叉很不以为然,就是吃个饭嘛,还要刀子、叉子、勺子一长排,一不小心遇到大块的食物还要双手动,实在是麻烦。每每想到此处,心中便禁不住生发出很多自豪感来。也许你猜不到,其实这简简单单的两根小棍里,可是大有学问。

??筷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之所以得名与江南民间忌讳有关

说起为人类饮食服务的历史,这筷子可以算得上刀叉的老祖宗。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主要靠手抓吃食物,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推测,当时人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后来由于人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竹枝一类的工具来放置和翻动食物,在炊具中烧煮肉块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取食,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逐渐学会用竹条来夹取,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

筷子古时候单叫箸,箸的起源可追溯到周代,《礼记》、《荀子》、《史记》都提到箸,在《韩非子》特别提到以荒淫奢侈闻名的纣,使用象箸进餐。浙江大学游修龄教授认为:东西方出现进食工具筷子和刀叉的不同,和环境有关系,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而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则恰好验证了这样的结论。

不过《札记》上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k。而从造字法来看,k从木被有些学者认为是木头筷子。回想我国北方多木,南方多竹,祖先就地取材,竹木均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还是可能的。研究表明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与我国古代江南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民间行船时讳言住,而船家行船又偏偏在吃饭时离不开箸,二者同音,索性改成快,后来为了和常说的快区分开来,便加上了竹子头。

刀叉因为适应欧洲人饮食习惯而出现,它和筷子影响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观念。

刀叉的出现比筷子要晚很多。据游修龄教授的研究,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有关,他们马上生活随身带刀,往往将肉烧熟,割下来就吃。后来走向定居生活后,欧洲以畜牧业为主,面包之类是副食,直接用手拿。主食是牛羊肉,用刀切割肉,送进口里。到了城市定居以后,刀叉进入家庭厨房,才不必随身带。由此不难看出今天作为西方主要餐具的刀和筷子身份很是不同,它功能多样,既可用来宰杀、解剖、切割牛羊的肉,到了烧熟可食时,又兼作餐具。

大约15世纪前后,为了改进进餐的姿势,欧洲人才使用了双尖的叉。用刀把食物送进口里不雅观,改用叉叉住肉块,送进口里显得优雅些。叉才是严格意义上的餐具,但叉的弱点是离不开用刀切割在前,所以二者缺一不可。直到17世纪末,英国上流社会开始使用三尖的叉,到18世纪才有了四个叉尖的叉子。所以西方人刀叉并用只不过四五百年的历史。

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

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筷子刀叉到底谁更先进,各家说法不同,其实各有各的智慧。

筷子的特点是不变应万变,料想方的扁的,长的短的,硬的软的,统统可以一夹就起来,确实神奇。这一直很让中国人骄傲,并将其视作先进的象征。

不过最近却有学者反思认为:从真正人类学发展科学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多数人种在刚开始学会使用工具时,都懂得用几根树枝来取代手夹起食物。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欧洲人却率先进化,以石刀替代树枝,进而发展到金属刀具,最后又发展出叉子。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繁琐的西餐礼仪。刀叉正是欧洲人工业文明、理性精神的一种最直接反映,自己动手,独立性强,重推理,重解析,更有利于锻炼思维能力。而拿筷子的华夏人则是吃现成的,不必思考,一点东西你推我让,团团圆圆模棱两可,凡事爱持模糊概念,所以思维能力不发达,未能产生工业革命。

这种声音确实有些让人振聋发聩,不过所谓率先进化的观点却有失科学了,将刀叉概括为工业文明和理性精神更是牵强。不过有一点需要肯定,同筷子的简单相比,刀叉种类较多,属于专用工具,但由于这种专往往表现出大巧若拙而被国人忽视。回到餐桌上,也许应对炖得稀烂的黄豆猪蹄,筷子还能游刃有余,一旦碰上牛排,恐怕筷子就要自惭形秽了,刀叉这时表现出它们的专业特长。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筷子和刀叉与思维方式的关系很难得出结论。不过关于使用筷子更有利锻炼思维能力的说法却着实有科学依据。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而筷子中暗藏科学原理也是毋庸置疑的。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我觉着最大的差异,就在教育上,教育史一切的根本,中国是批评打压式的教育,让孩子们在不断否定,扼杀自己的天性跟发展可能中成长起来的。

国外是鼓励赞美性教育,让孩子自愿且喜欢学习知识,学习的心情也是快乐的,这样的孩子总是充满了自信。

比如扫地这件事,中国家长总是埋怨扫的不干净,孩子扫完,自己再去扫一遍,一边扫一边埋怨孩子,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谁还愿意再去扫第二次啊,找挨骂啊。

国外是不管扫成什么样,孩子都会受到表扬,人人都喜欢被表扬,为了受到表扬,会主动的去扫第二次,扫的次数多了,自然会越来越好。

跟中国孩子相比,他们在实行的过程中,孩子总是快乐的,自愿的,咱们这儿总是被迫的,很不情愿的,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完全是180度的不同。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关于酒文化的论文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酒文化是指在酒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酒文化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酒文化的论文篇1浅析中西酒文化摘要:文化是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

  • 我在中班成长的故事怎么写?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我叫明明,我今年5岁了,上中班,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成长故事。首先我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我成长过程中第一次当升旗手的故事。这张照片是我第一次当升旗手的时候,妈妈给我照的。看,照片中的我,穿着小海军制服,挺男子汉的吧。我喜欢这张照片。清楚的记得,这是去年秋天我们幼儿园开学后不久的事。上课

  • 谈谈我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1、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除了说明食是人最基本的需求之外,还说明食是人欲望追求的一个方面。所以中国的饮食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深厚的饮食文化。这是区别于西方的重要特点。2、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物产差别很大,民族众多,饮食习惯各有不同,形成了很多的地方风味。3、各个地方菜系之间互有联系,区

  • 杨琳的文化研究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1.“云雨”与原始生殖观社会科学战线1991:12.龟由贵反贱的民俗心理民间文学论坛1992:13.仓颉的传说及索隐民间文学论坛1993:14.履迹生子观念的解析东方丛刊1993:15.巫山神女原型新探文艺研究1993:46.四方神名及风名与古人的四方观念中国民间文化1993:47.食色关系论东方丛

  • 小作文50字左右,龟兔赛跑的故事。(英语)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TheturtlerabbitrunsaraceRabbitandtortoisethegamerunintheforest.Startingarabbitisfarawayleading,veryproud,lookdownupontortoise,thetortoiserunsveryhard,

  • 课文小木船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写?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起因:到家,拉开抽屉。一只精致的小木船浮现在眼前。每当看到它,我就想起了昔日的好朋友陈明一天中午,我和陈明在手工小组制作小木船。“当当当当,我做好了。”我拿起自己做好的小木船,向陈明炫耀着。他抬起头,看见我手里的小木船,赶忙拿过来欣赏。经过:谁知,他一失手。我的小木船掉到了地上,摔了个粉碎。我看着自

  • 中国古代的礼学典籍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的礼学典籍有儒家经典十三部(十三经《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

  • 二战十大名将排行榜?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10名:铁木辛哥,二战苏联元帅,曾指挥北高加索战役,而一战成名。后来还在解F乌克兰和柏林战役屡建奇功!第九名:巴顿,二战美国最著名的军事统帅,巴顿以作战勇猛,快速进攻闻名,曾在北非战场和法国盟军西线战场上获得过对德军的重大胜利。第八名:艾森豪威尔,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

  • 乐不思蜀的相应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乐不思蜀相应的历史人物有主角刘禅,配角司马昭和郄正。蜀汉被灭后,蜀汉后主刘禅被迁到洛阳生活。司马昭经常宴请刘禅和他以前的下属臣工。一次宴会中,司马昭问刘禅“颇思蜀否?”,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了大笑。散席后郄正对刘禅说不该这么说话,应该这么这么说。下次司马昭又问刘禅,刘禅就按郄正教的说

  • 中国历史名人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名人: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中国的“千古圣人”。孔子是中国历史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中国文化的标志式人物,是国人两千年来行为规范的制定者。他的思想和学说是古代社会长期的意识形态和官方哲学。在古代,小孩进学堂第一个拜的就是孔子。2、孟子,中国古代着名思想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