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历史上最低调的老师,大哥是末代皇帝溥仪,奶奶是老佛爷慈禧,活到2015年,真实身份鲜为人知。
皇室秘闻从古至今都是普通民众所津津乐道的话题。末代皇帝溥仪在皇位上三上三下,其弟溥杰娶了一位日本妻子,也常为人们所议论。
但是鲜为人知的是,溥仪还有一个弟弟,在北京的一座老四合院里从事教育行业达到了40多年,直到2015年才去世。他就是溥仪的四弟溥任。
溥任出生于1918年,大哥溥仪继承了皇位,成为了宣统皇帝,他的父亲载沣是摄政王,溥任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勺长大的。如果清朝没有灭亡,仆人很有可能复刻他父亲的人生。
溥仪没有儿子,二哥溥杰的孩子有日本血统,三哥早夭,溥任的儿子很大可能会成为下一代的皇帝。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可以预见辉煌前途的皇室子孙,因为时局的动荡,却只能隐姓埋名生活。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清王朝的统治受到极大的动摇,而他的父亲载沣是一个很会审时度势的人。时局至此,清朝的统治回天乏术,他早早地辞去了自己的职务,不再做摄政王,还和自己的夫人打趣,说以后可以在家陪夫人看孩子了。
从溥任记事起,父亲载沣基本就赋闲在家了。受到父亲的影响,他也不是一个热爱追名逐利的人。后来他跟随家人搬到了天津,站在权力的漩涡之外,冷眼旁观世界的风云变幻。
当时溥任的大哥溥仪在东北成为了日本人控制下的傀儡皇帝,载沣当然放心不下自己的儿子,于是带着溥任去探望溥仪。溥仪处处受到日本人的牵制,根本就没有做皇帝的威严,自然也无法保全他们父子二人。
日本人很重视他们二人的这次造访,毕竟载沣在当时也是很有影响力的,他们想让载沣留在长春。这样一则是多了两个重要的人质,二来似乎能让这个傀儡政权更有说服力。
载沣自然明白日本人的算盘,但是留在长春无异于龙潭虎穴,于是载沣就假装身体不适,水土不服,连续几日不吃不喝。这吓坏了日本人,万一载沣死在了他们的地盘上,即使是日本人也不好交代。
实际上载沣那几日,一直是是三四岁的溥任偷偷给他带饼干来吃,并没有真的挨饿。当时年幼的溥任在日本人的虎视眈眈之下,能够做到这个程度,就足以体现出他的机敏了。
最后日本人无奈,只能放父子二人回到了天津。回去以后载沣和溥任的生活也不好过,两人思来想去,为了保全自己,保全他们的醇亲王府,决定在王府闲置的地方办学校,这样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他们也能保住这片从小居住的地方。
1947年,溥任牵头筹办了敬业小学,溥任当校长,妹妹当老师。学生用的课桌椅都是王府的旧物改的,招的学生也大多都是附近的穷苦人家孩子。他们不为牟利,于是这些孩子基本也不用交学费。
溥任化名金友之,亲自代课,最多的时候,他们的学校里一共有200多名学生,即使另外聘请了老师,溥任还是经常讲到犯了咽炎。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溥任一家正忐忑自己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所幸他们等来的是好消息,上面说要出钱收购醇亲王府,而溥任一家则迁到了东城区,可以继续过稳定的生活。
1957年,国家要求统一办学,取缔私学。溥任就将敬业小学连同房产一起全都交给了国家,而自己则在西板桥小学继续教书。一直做着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学老师,是学生们尊敬的金老师。
在日常的生活中,仆人和街坊邻居没有什么区别,不讲究吃穿,也不讲究住房。他住的宅子甚至因为年久失修,已经显得有些破败了。他经历过富贵豪奢的生活,对那些名利早已看淡了。
在他的家里,一直摆着一副祖父亲手写的格言,大意是人生在世要淡泊名利,谨慎生活,做人谦虚,不可自大。这副格言一直铭刻在溥任的心中,并且被他时刻践行着。
溥任当小学老师,只有50几块的工资,自己还有五个孩子需要养活,但他却陆续捐赠了上千件珍贵的文物,上千册古籍。其中还有历代皇帝御用之物,亲笔手书等珍贵文物,随便拿出一件就是价值连城。
但溥任丝毫没有犹豫,将这些东西全部捐给了博物馆,图书馆。他本人写得一手好字,绘画也极为精湛,他的书画作品甚至远渡海外,在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进行展览,受到了一致好评。而展览的拍卖所得,溥任都会捐赠出去,从不自己私藏。
2015年,溥任去世,享年97岁,而他的孩子们也都继承了溥任的遗志。除了三儿子金毓岚从事古董收藏鉴别,其他几个孩子都从事了教育行业,兢兢业业的教书育人。
溥任见证了百年历史,不骄不躁,他的生活平淡又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