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9年,唐高祖下令将刘文静问斩。李世民劝说无果,只好前往大牢送行,刘文静老泪纵横:“自古都是飞鸟尽,良弓藏,你也要小心!”第二天,刘文静被处死,令人唏嘘不已!
刘文静,胸怀大志,有才有谋。他担任晋阳县令时,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彻夜长谈。
时势造英雄,刘文静一心想要在乱世中寻找值得自己辅佐的主公。他先是看出唐国公李渊非池中之物,便与之结交。后遇到李渊次子李世民时,刘文静更是赞不绝口,称他是“汉高帝,魏太祖一类的人物”。
之后,刘文静因与李密有姻亲关系,被打入大狱。李世民看出刘文静可以共谋大事,趁机去狱中探明虚实。
刘文静借此向他献计:皇帝远在淮南,李密围攻洛阳,此时关中空虚,你们父子进军关中正逢其时。李世民深以为然,立即将刘文静救了出来。
两人开始谋划晋阳起兵,但李世民恐李渊不同意,刘文静趁机把与李渊交好的裴寂拉了进来,便于说服李渊起兵,后来,李渊果然在裴寂的督促下起兵。
起兵后的李渊环顾四周,发现突厥虎视眈眈,随时都可能捅他一刀。刘文静主动请缨出使突厥,向其俯首称臣,顺便带回2000兵马。得到突厥的支持,李渊才安心进关。李渊称赞刘文静:“非君何以致之”。
接下来,刘文静与大将桑显和展开搏杀,趁敌军懈怠之时,出其不意大败桑显和。紧接着,刘文静又追击名将屈突通,几番大战之后将屈突通俘虏。此时,新安以西的地区彻底平定。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称帝,刘文静被任命为纳言,受封鲁国公,还得到“恕二死”的特权。刘文静为唐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而他已经名利双收,按理说应该功德圆满,然而,他心里不大舒服。
因为裴寂任尚书右仆射,受封魏国公。纳言和尚书右仆射虽然都是宰相,但纳言只是正三品,而尚书右仆射是从二品,也就是,刘文静的政治地位比裴寂的要低一级。
刘文静认为自己无论是学识、还是带兵打仗,都比裴寂强,裴寂只是擅长溜须拍马而已。一个比自己弱的人竟然位居自己之上,刘文静不服气,不过,此时刘文静还能容忍。
同年七月,刘文静跟随李世民征讨西秦,不料,李世民半路生病,将军中事务全权交给刘文静和殷开山并且交代,在他病好之前不可出兵作战。然而,刘文静不服从命令,擅自出兵,结果大败而归。刘文静为此丢了所有官职。
八月,刘文静再次跟随李世民出兵攻打西秦,这次成功将薛家父子剿灭。刘文静原以为李渊会让他官复原职,不曾想,却是重重一击:恢复爵位、封邑,并被拜为民部尚书,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
曾经的宰相如今变成小小的民部尚书,还挂个虚职东道行台左仆射。刘文静越想越气,愈发觉得李渊偏袒裴寂,他再也不能继续容忍,开始处处针对裴寂。
每次上朝时,裴寂一定坐在李渊旁边,而且还被李渊亲切地称为“裴监”。刘文静看在眼里,心中很不是滋味,向李渊劝说道:“陛下的身份何等尊贵,怎么能和臣子坐在一起呢?”
李渊听后,笑着回答:“虽然朕做了皇帝,但不会忘了以前的朋友。”看到李渊如此袒护裴寂,刘文静心中愈发不平衡。
后来,朝堂之事凡是裴寂支持的,刘文静都持反对意见。刚开始,裴寂还以为两人确实是想法不同,可渐渐发现,刘文静是故意搞事情,这就惹得裴寂很不爽。
刘文静不曾料到,他此举不仅没把裴寂拉下马,反而把自己搭进去了。
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刘文静和弟弟一起喝酒,酒醉之后,拔刀击柱,说了句狠话:“此生一定要斩杀裴寂,方能解心头之恨!”很不巧的是,这句话被小妾听了去。
悲剧的是,这个小妾因为不受宠,而对刘文静怀恨之心。小妾找到娘家哥哥,让他向告发刘文静谋反。不久,刘文静因“谋逆罪”被捕入狱,而审理此事的则是裴寂与中书令萧瑀。
被捕入狱的刘文静表现得很冷静,他承认自己因为心中不满,说了不该说的话,但从未有过谋反之心。萧瑀与李世民也认为刘文静是酒后胡言,不可能有谋反之意。
在刘文静生死关头,好友裴寂狠踩他一脚,他向李渊进言:“此人心高气傲,手段阴险,已经露出谋反之意,若是放虎归山,将来必定后患无穷!”
李渊作为帝王,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刘文静,一代英才,却丧命于嫉妒心。
刘文静第二次受封,官职大不如以前,这与裴寂无关,但嫉妒心作祟,新仇加旧恨,他将账全算在裴寂头上。
更可悲的是,他看得清天下时局,却看不清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明知裴寂是李渊跟前的大红人,还公然与之作对,妄想拉他下马,最终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刘文静落得此下场,只能说是他作的。
曾经的密友,因为利益,变成了政敌,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