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81年清军经过几年的鏖战,终于兵临昆明城下并最终破开城门,至此长达8年的三藩之乱最终被平息。由于李自成将陈圆圆霸占,导致1644年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最终打开了北大门引清军入关。
李自成最终被多尔衮打败。此时吴三桂也面临尴尬处境,不过他已经看到大明王朝气数将尽,索性投靠了清朝。此后多尔衮在吴三桂的帮助下将满清八旗军队直接开进了山海关,进而成功入主北京。没多久清朝统一中原王朝。
彼时由于清廷所依赖的八旗人数实在太少,所以当明朝三位降将耿精忠、尚可喜,包括吴三桂前来依附时顺治帝举双手欢迎并且把一些偏远的地区交给这三个人打理因此形成“三藩”。
时间来到康熙皇帝时期三位封疆大吏逐渐拥兵自重,导致社会潜在矛盾不断加深和升级。面对如此急剧膨胀的三藩康熙帝很难安寝。换句话说,如果不加以遏制任其发展那么势成尾大之时必与清朝分庭抗礼,到时候想再施加压力也只能是空想。所以康熙皇帝决定:裁撤三藩。
在平叛吴三桂的叛乱中蔡毓荣的确功不可没。蔡毓荣的父亲名叫蔡士英,随祖大寿投降清朝,被安插在汉军正白旗。在清军入关之后蔡士英由于多次立功而官至漕运总督加兵部尚书衔。而蔡毓荣受其父亲影响初入仕途时便一路顺风顺水。一度担任湖广四川总督、湖广总督、云贵总督。
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起兵造反时蔡毓荣首先接到云贵总督甘文焜的加急文书,之后蔡毓荣赶忙派遣沅州总兵崔世禄率领兵马进入贵州驰援。不久康熙任命顺承郡王勒尔锦为大将军,率八旗精兵前去讨伐吴三桂驻守荆州,并由蔡毓荣负责筹备军需物资。
开战初期八旗军节节失利,清朝不得已扩充绿营兵。这支部队是清政府招降明军、招募汉人组织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单位,故称为“绿营兵”。而作为统领的蔡毓荣因此前调度不力,让常德、澧州、长沙等地相继沦陷,此时正是康熙给他戴罪立功的关键之战。好在之后的形势迅速扭转,吴三桂一度从战略主动变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在后续的战斗中蔡毓荣屡战屡胜。
随着战争形势对清军有利,康熙认为发动反攻的时候到了,他当即下旨:“授毓荣绥远将军,赐敕,总统绿旗兵,总督董卫国、周有德、提督赵赖等并受节制”。绿旗兵在蔡毓荣指挥下势如破竹愈战愈勇先后攻克了泸溪、溆浦、贵阳等地最终剑指昆明。
康熙亲自指挥启用汉将重用绿营让三藩平定最终成为现实。1681年十月二十九日随着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最终平息,康熙欲给蔡毓荣加官进爵。由于云贵刚刚经过战乱百废待兴,康熙帝特命蔡毓荣为云贵总督,筹划善后事宜。到云南时,蔡毓荣为彰显自己昔日的功绩处处抓人小辫子,大有看谁不爽就想捅别人一刀。
于是他上疏弹劾提督赵赖:虽驻守贵州,却反抗留檄调进征官兵。待赵赖向朝廷奏明防守乃第一要务时得到皇帝首肯后,蔡毓荣才作罢;之后,他又开始弹劾总督董卫国斥责其不听调度恐有延误军机。事实上董卫国从未耽搁延误军机并且有收复镇压的功劳。
后来康熙经过仔细调查这些事发现,原来都是蔡毓荣自恃功高,无中生有。因诬告蔡毓荣被“削五级”,此后他的官运逐渐走了下坡路。而且康熙帝的舅舅、侍卫内大臣佟国维指责蔡毓荣曾贿赂朝廷派往前线的使者。
侍卫纳尔泰自从陈述之前出使云南,蔡毓荣曾让他的儿子蔡琳馈赠九百银两。如果说这些不堪让本来风光无限的蔡毓荣跌下神坛的话,接下来发生在他身上的一桩丑闻,更是让他危如累卵,甚至说他的人生际遇从此发生了改变。内务府以新自云南归旗之革职知州文定国揭发,蔡毓荣在攻破昆明后,徇私放纵逆党而且还霸占了吴三桂的孙女娶为侧室。
可能让人费解不止咱们读者,还有清朝王室,尤其是康熙帝。以蔡毓荣当时的身份和地位,想要娶什么样的小妾都可以,但他为何偏偏要找三藩乱党吴三桂的孙女,这不明显跟康熙皇帝作对吗?
我们知道,明清完成了华夏一统的最后升级,清朝中前期鼓励重用汉臣,但实施情况是这些汉臣顶多担任高级别文成直到太平天国运动八旗子弟不堪重用才重启汉臣。蔡毓荣这般做法无疑让康熙又对汉臣产生防备之心生怕他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为了杜绝蔡毓荣再次做大做强,于是康熙将蔡毓荣和他的儿子发配到黑龙江。
最是无情帝王家,不过康熙没有学刘邦或朱元璋诛杀功臣,他念在蔡毓荣昔日平定三藩之功,收回了刑部提出处理意见即“拟斩,籍没”,而是改为流放,这也算是康熙仁慈之举了。其实在我看来,这更是康熙稳定汉人之心的举措。并且我们知道,几年之后康熙又大赦天下蔡毓荣一家得以回到京城直至最后病亡。
突然想起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一首诗: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蔡毓荣得势时自以为是处处以功臣自居,并且擅娶逆贼孙女为妾,实在目无法纪同时他为了一己私利处处搅局,徇私枉法,诬陷弹劾无辜之人,试想康熙皇帝怎能饶他?一个字“贪”惹的祸。或许蔡毓荣发配的那一刻他才想起走回头路,不过为时已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