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99年,李陵投降匈奴,汉武帝大怒:副将韩延年战死沙场,李陵身为主帅却贪生怕死投降匈奴。
此时的朝堂上,汉武帝气的暴跳如雷,他来回踱步,咬牙切齿地说:“李陵有辱李家门楣,辜负朕心,实在可恨!必须严惩,以儆效尤!”
他看了看列在两旁的文武大臣,问:“廷尉,李陵此举,该定何罪?“
廷尉揣测圣意后上奏说:“回陛下,叛逃敌军,当满门抄斩。“此话一出,朝堂上有不少人出来附和,唯有少数人未发言,其中之一便有太史令司马迁。
汉武帝一看便问:“太史令,你为何没有发言啊,有什么意见说出来!“
司马迁这才上奏说:“陛下,李陵投降的消息并未得到实证,万一是匈奴人施展的离间之计,现在杀了他的家人,未免太过草率;而且李陵以五千步卒抵抗匈奴数万骑兵,鏖战数日、血洒疆场,明知敌我力量悬殊,仍然誓死顽抗,他绝对不会轻易投降,还望陛下详查之后再做定夺!“
汉武帝听后,怒气并未消除,怒斥道:“没有实证?他麾下的士兵传回来的消息,岂能有假?我大汉的将军只有战死和凯旋两条出路,投降绝对不能原谅,就按廷尉的提议处置!“
司马迁听罢不禁摇头,暗暗为李陵以及他的全族感叹,汉武帝见状,更是恼怒:“太史令巧舌如簧,想为叛贼说情,你也有罪!“说罢,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以做惩罚。
李陵,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将门虎子,自小就善骑射,颇有祖父的风骨。汉武帝一生热衷于抗击匈奴,霍去病去世后,他一直感叹再也遇不到骠骑将军那样的猛将。
曾几何时,他看着李陵这名小将逐渐成长,对他寄予厚望,甚至希望他能够成长为霍去病那样的将领。
而李陵也不负所望,十几岁时,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胆识。当时,汉武帝正在寻找去匈奴探查军情的将领,要求必须有勇有谋,此时热血少年李陵自告奋勇前去,汉武帝见状非常欢喜,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此次任务,李陵冒着生命危险,孤身悄悄深入敌后,奔袭了两年里绘制了匈奴的布防图,汉武帝非常满意,因此封他为骑兵都尉,让他带领五千骑兵在汉匈边境地带防守,年少英伟的李陵勤练兵马,令匈奴不敢轻易进犯他所负责的地带。
公元前99年,汉武帝再次发兵出征匈奴,任命李广利为贰师将军率领三万精兵攻打匈奴右贤王,李广利也是继卫青、霍去病之后最受皇帝器重的将领,汉武帝对此次出征取胜信心满满,势在必得。
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汉武帝派遣表现优异的李陵负责为李广利大军做后勤保障。李陵接到命令后,马上上奏说:“陛下,我的部下日夜操练,旨在能够痛击匈奴,其中不乏精兵良将和敢死之士,让我们去做后勤,实属浪费了,让臣去战场上杀匈奴吧!“
汉武帝听后,貌似在他身上看到了霍去病的影子,笑着说:“不错,少将军确实有胆识,但是我的马匹都随贰师将军出征了,没有多余的装备给你!“
李陵听后说:”陛下,没有马匹,我就步行前往迎敌!“汉武帝听罢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很快,李陵带领五千步兵北上,历经半月有余来到了匈奴领地。匈奴单于也得到了探子的信息,听说汉朝出了一个小将军,而且还是李广的孙子(李广在匈奴人中间颇具威名),有勇有谋有胆略,单于不敢掉以轻心便派遣三万骑兵前去会战。
匈奴三万人将李陵团团围住,李陵见状并未慌张,命令部下聚成一团,外围的士兵架起盾牌,内里的士兵拉弓搭箭,经过血战击退了匈奴此次的围攻。
看着死伤的兵士,李陵马上下令斥候去请求支援,谁知斥候半路被匈奴擒拿,单于获得了李陵仅有五千步卒的信息,他立刻下令再派出五万骑兵去拦截李陵。
此次会战,匈奴凭借人数优势,铁蹄踏破了李陵的箭阵,汉军几乎全部丧命,仅有不足百人冲破围攻逃回汉朝,李陵的副将韩延年身中数刀,倒在了血泊中。李陵也满身伤痕,手中的长枪和弓箭都已损伤,手无寸铁的他被数名匈奴骑兵压制,不得不下马投降。
汉武帝后来从幸存的士兵口中得知了当时战况的惨烈,也自觉李陵投降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便生出了赦免他的心思,谁知此时大臣公孙敖来报说:“李陵投降之后,还在帮匈奴练兵抗击我汉军,不能姑息。“
汉武帝这才勃然大怒,在朝堂上下达了诛杀李陵全家的命令。
多年之后,汉朝派人出使匈奴,李陵问使臣:“陛下为何杀了我的全家?“,使臣回答道:“因为陛下听闻你在帮匈奴人操练兵马抗击汉军”。
李陵听后跪地痛哭道:“陛下错怪臣了,那是李绪,不是我啊,我虽身不由己陷入匈奴,但一心向汉,从未帮助过匈奴军队啊!”
当年他知道自己全家被杀后,便心灰意冷,匈奴单于为了拉拢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但李陵一直没有再踏入军营,过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他终于知道了君臣二人之间,心生嫌隙,都是因李绪而起,李陵心中愤恨,不久之后便借故杀了李绪,但他再也回不到大汉去了。
李陵是个悲情人物,虽有大志,但是命运不济,令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