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到京城做官后,爱上了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子,想要纳其为妾,写了一封信给卓文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卓文君看完信后愤怒不已,大笔一挥,写了两首诗回复司马相如。
卓文君生于西汉王朝鼎盛之时,其父卓王孙曾是蜀郡临邛有名的商贾。卓王孙虽然不识字,没啥文化,但头脑很灵活,特别会做生意。
很快,卓王孙背靠着蜀郡地区庞大的矿藏资源,开始了自己的发家之路,没几年就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富绅。
卓文君出身富贵人家,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还在母亲的指导下从小练就了一身的琴艺,虽未成年,却已是声名鹊起。
很快,追求者就络绎不绝,在卓王孙的安排下,卓文君跟当地一位有名的才子成了亲。
然而成亲没多久,丈夫却因病去世,卓文君就此成了寡妇。
卓王孙看女儿一个人在婆家孤苦伶仃,于是便把她接回到了家里,继续回到曾经那种大家闺秀的闲散生活。卓文君回了娘家,仍有不少爱慕者,司马相如就是其中之一。
司马相如同样也是个大才子,因为对战国时期的蔺相如很是仰慕,还把自己的小名改为了相如,从此用着司马相如这个名字。
公元前156年,司马相如从长安太安毕业,担任了军中常侍。
平日里,司马相如喜欢写一些诗词歌赋,但当时的汉景帝却偏偏不好这口,因此对司马相如不是很待见。
为官几年,空有一身才华的司马相如得不到赏识,逐渐心灰意冷,于是辞去了官职,来到梁孝王手下当门客。
公元前144年,司马相如结束了自己的门客生活,回到了老家过日子。此时的司马相如父母双亡,仅留下几座茅草屋,一些田地和财产也被抢走,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好在自己当初很要好的朋友王吉在临邛当县令,有王吉的帮助,日子还算过得去。
王吉十分钦佩司马相如的才华,经常来找司马相如探讨。
这一天,两人聊到了姻缘,此时二十八岁的司马相如依旧孤身一人,于是王吉便打算将卓文君介绍给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对卓文君的才华也颇为仰慕,两人一拍即合,想出了一个计划。
从那以后,王吉就开始对司马相如毕恭毕敬,时常去司马相如的住处询问他的生活状况,但每次司马相如都不接见。
当地的富商们看到县令如此对待司马相如,便也想认识一下这位“世外高人”,就摆下了酒席邀请司马相如和县令一同赴会。
宴会在卓王孙家中举行,宾客云集。县令王吉准时到达。
然而,过了许久,宾客们依旧不见司马相如前来敷衍,县令王吉也一直不动筷子,宾客们自然是也不敢动。
随后,王吉便亲自上门去请司马相如赴宴,司马相如这才“不情不愿”地来到了宴会现场。
司马相如风度翩翩,学识渊博,让在场的宾客都为之侧目。
在宴席上,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惊艳全场。此时卓文君就在隔壁,被司马相如的《凤求凰》深深吸引,从琴声中了解了司马相如对自己的爱慕之情。
不得不说,爱情的力量还是极为强大的,卓文君不顾众人的看法,没过多久就带着丫环和司马相如一起私奔了。
两人来到司马相如的家乡,靠着卖酒维持着简单而又普通的生活,这样的局面让卓王孙颜面尽失。
卓王孙是气得破口大骂,但骂归骂,心里还是很疼爱这个宝贝女儿的,只好赏赐一百万银子和百名家丁,使司马相如夫妻二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后来,汉景帝去世,新任的汉武帝有个爱好,那就是喜欢吟诗作对。
司马相如在朝中为官的好友立马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献给汉武帝看,汉武帝被司马相如的才华所惊艳,立马就召他回到朝中当官。
自此,司马相如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来到了长安生活,独留卓文君一人在家中。
在长安生活的日子里,司马相如喜好上了一位美貌少女,有了纳妾的想法,于是便写了一封信。
卓文君接过信,只见上面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唯独没有“亿”(意),这是表明两人之间再也没有了感情。
卓文君被司马相如的“无意”弄得心烦意乱,直接一挥手写了首《怨郎诗》。
司马相如看了之后很是愧疚,于是再也不提此事。但没过多久,司马相如又邂逅了这位美貌少女,再次有了纳妾的想法。
司马相如又写了一封信,请求卓文君准许他纳妾,但卓文君是个倔强的人,写了一首《白头吟》,说要和他绝交。
在司马相如收到回信之后,想起了自己当初在作《凤求凰》时的那份爱意,从那以后就不再提及纳妾之事,还将卓文君接回京城,二人言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