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戴望舒甩了相恋8年的未婚妻一个耳光。5个月后,他另娶新娘。婚后,他让好友与妻女同住一房,并隐瞒丈母娘的去世的消息,却说,这是为你好。
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著名诗人。他的情诗很浪漫,感情生活却一地鸡毛。
他的初恋施绛年,是他的代表作《雨巷》中的“结着秋怨的姑娘”。
戴望舒小时候,因为天花留下了后遗症,脸上全是麻点。因为麻点,他受到不少人的嘲笑。
1927年,戴望舒来施家避难,认识了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17岁的施绛年,长相秀丽,活泼开朗,很快就吸引了忧郁的戴望舒。
然而,施绛年却被戴望舒的长相吓了一跳,几天后,她才适应过来。
戴望舒将自己对施绛年的爱意,写进了《雨巷》,并把它送给了施绛年,施绛年将它退了回来。
然而,戴望舒并没有灰心,反而对施绛年展开了猛烈的追求。
施绛年欣赏戴望舒的才情,也享受异性的示好。她对戴望舒既没有明确的拒绝,也没有表示接受。
戴望舒天真地以为,有他和施蛰存的兄弟情在,近水楼台先得月。
一天,戴望舒觉得时机成熟了,在和施绛年散步时,他突然跪地求婚:“你若不嫁给我,我就自我了断。”
这番话着实把施绛年吓懵了,她最终同意了戴望舒的求婚。但有一个要求:戴望舒必须去国外留学获得文凭,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才能结婚。
不曾想,这却是施绛年的缓兵之计。
戴望舒根本不想去国外读书,但为了心爱的人,他还是去了。国外的他,生活十分拮据,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1935年,他被里昂中法大学开除,搜遍全身,他终于凑钱买了张回上海的船票。
下船后,他迫不及待地去找施绛年,却发现对方已经移情别恋,爱上了一个冰箱推销员。
面对戴望舒的质问,施绛年冷冷回应着:“我从没来没有喜欢过你,一丝一毫都没有过!”
听到这里,,戴望舒愤怒地甩了施绛年一巴掌。第二天,戴望舒登报解除婚姻,结束了长达8年的苦恋。
戴望舒的第二段感情,同样是好友的妹妹。
为了安慰失恋的戴望舒,好友穆时英向他介绍自己的妹妹穆丽娟,就这样,戴望舒与穆丽娟相识了。
17岁的穆丽娟,年轻、漂亮、家境好,热爱文学。涉世未深的她看谁都是好人,很快就对有才华的戴望舒动了心。
在同施绛年解除婚约后的第五个月,戴望舒便和穆丽娟订婚了。两人没有订婚仪式,就连钻戒也是穆丽娟自己去买的。
在两人婚期的前一个月,戴望舒的父亲突然脑溢血的父亲病故了。可即便这样,缺乏共情力的戴望舒依然如期举办了婚礼。
此时,没有任何感情经验的穆丽娟没有觉察到有什么不妥,这也为她不幸的婚姻埋下了伏笔。
戴望舒比穆丽娟年长13岁,他常常把穆丽娟当成小孩,家里的事从来不过问她的意见。而且每月只给穆丽娟30块钱,多余的就没有了。
穆丽娟曾和他说:“你再压迫我,我就和你离婚。”然而,戴望舒却把它当做玩笑,没有放心上。
1939年,戴望舒带着妻女来到香港避难。不久,施蛰存前来投奔。为了帮助好友,戴望舒完全不顾及妻女的感受,竟让施蛰存和他们同睡一间房,中间也没有拉帘子!
穆丽娟对这事耿耿在怀,戴望舒却不以为然。
终于,一根导火线彻底引燃了摇摇欲坠的感情危机。
1940年,穆丽娟得知哥哥被击毙时,准备回上海奔丧。然而,因为两人政见不同,戴望舒冷哼道:“我不准你为他奔丧!”
穆丽娟十分愤怒,独自回上海参加了哥哥的丧礼。
同年,穆丽娟的母亲去世了,这一次,戴望舒直接把电报扣了下来。
直到穆丽娟有天穿着大红旗袍会见友人,被友人嘲笑,她才知道母亲的噩耗。
面对穆丽娟的质问,戴望舒轻描淡写地说:“你若是知道了,肯定又得回去,那边形势紧张,我是为你好。”
那天,两人吵到后半夜。第二天,穆丽娟卖掉母亲留给她的胸针,这才凑齐了回家的路费。
回到上海后,穆丽娟果断提出了离婚。他又一次故技重施,用死威胁穆丽娟。即便这样,穆丽娟也没有与他和好,1943年1月,两人正式离婚。
董望舒的第三段感情,是和一位职员。
董望舒与杨静相识于大同图书印务局,当时杨静担任抄写员。两人很快陷入热恋。此时,戴望舒38岁,杨静16岁。
戴望舒离婚四个月后,便同杨静结婚了。
由于婚前双方没有深入了解,再加上年龄差异,婚后两人经常因为琐事吵架,甚至戴望舒还大打出手。
后来,杨静爱上了一位姓蔡的青年,向戴望舒提出了离婚。无法挽回后,戴望舒只好同意了。
这次,戴望舒并没有寻死觅活,但他常常在人前摇头道:“死了,这次一定死了。”
1950年,戴望舒因病去世,年仅45岁。
戴望舒的三段感情,每次他都热情投入,可他不懂共情,不知道考虑对方的感受,毫无例外,每次都以失败告终。
婚姻中,只有两人有颗共情的心,彼此理解,相互包容,才能扶持走完一生。